摘要:習總書記一直強調要堅持文化自信,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那么在語文課堂中如何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呢?筆者試著從宣揚文化魅力,喚醒學生興趣;利用教材,挖掘文化內涵;以節日為載體、傳承傳統文化;以地方文化資源為載體,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創新懲罰方式,“文化懲罰方式”以疏代罰;創新閱讀體驗,古為今用等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創新;傳承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因為傳統文化如此重要,所以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帶領學生走進傳統文化這片“野花發而芳草菲,佳木秀而繁陰盛”的森林,讓他們體會心曠神怡、樂而忘歸的心境,最終達到“幾欲前行,欲達其深”的境界。
那么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在課堂里更好的滲透傳統文化呢? 筆者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宣揚傳統文化的魅力,喚醒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張載有云;“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為了讓學生愛上傳統文化,我試著從這兩個方面著手:
(一) 宣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唯美性
在高一階段我就一直跟學生宣揚傳統文化特別是詩歌的重要作用。詩歌不僅能給人詩意的生活,它還能給你帶來你想要的遠方。你不用出門,就能通過“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水波漣漣、皓月千里的雄渾; 不用出屋,就可以通過“浩浩呼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感受到清風明月下一葉扁舟的灑脫。詩還能給你帶來豐富的人生體驗。在詩中,既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的嬌羞可人、芳心萌動的兒女情態,又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誓破樓蘭、豪情萬丈的英雄氣概; 既有“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的依依不舍、傷感銷魂的離別之情,又有“倉皇一別卌年整,且喜重逢背未弓”的望眼欲穿、久別重逢的重逢之喜; 既有“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神”的靜以修身、不染紅塵的飄逸,又有“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的兼濟天下、憂國憂民的豪邁。
(二) 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僅有眾多流傳千古、值得誦讀的千古名篇,也有眾多意味深長、值得流傳的故事。為了讓學生愛上傳統文化,我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可以是誦讀《論語》《孟子》《詩經》《千字文》等國學經典篇目,也可以講成語故事、歷史故事、孝道故事、愛國故事等經典傳統故事,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讓同學們牢記“吃水不忘挖井人,乘涼不忘種樹人”,發現傳統文化之美,將文化自信根植于心。
二、 充分利用教材,結合“一點四面”,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挖掘優秀人物身上的品質
語文教材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內容,不僅可以從中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的影子,如有“仁者愛人”(出自《論語》)的仁,有“舍身而取義者也”(出自《魚我所欲也》)的義,有“克己復禮為仁”(出自《論語》)的禮,有“小知不及大知”(出自《逍遙游》)的知,還有“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出自《論語》)的信,還可以從中讀出文人雅士、仁人志士身上的高貴品質。如荊軻的舍生取義、忠君報國(教材節選《荊軻刺秦王》),屈原的浩然正氣、不與世同流合污(教材節選《離騷》),蘇武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材節選《蘇武傳》),陶淵明的蔑視權貴、淡泊名利(教材節選《歸園田居》)等。優秀人物身上的優秀品德構成中華民族前進的動力,筑成中國人的精神風貌,指引著作為新一代的我們奮勇前進。
三、 以傳統節日為載體,傳承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文化逐漸滲透的今天,學生們的記憶更多的是被“圣誕節”“萬圣節”“愚人節”等西方節假日所霸占,而忽視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精髓的傳統節日。為了讓同學們更重視傳統文化,在課堂中,我努力做到把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重陽節、冬至)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定下一個主題活動,圍繞相關主題展開活動。以重陽節為例,重陽節當月,我們定的主題是“九九重陽日,濃濃敬老情”,事先要求學生課外找尋與重陽節相關聯的詩句,如“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等一起鑒賞評讀,體會詩人們各種情懷。除了要求學生收集與重陽節有關的詩作外,還要求收集與重陽節相關的文章、閱讀題,一起閱讀,一起鑒賞。不僅如此,我們還去探尋重陽節的習俗,挖掘它的深刻文化內涵。在課堂上舉行“聚首重陽,心懷孝道”的演講比賽,讓同學們把自己對父母之愛、祖孫之情的深刻體會展示出來。“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是學生們在參與重陽節系列活動后對重陽節的最佳感悟。
四、 以地方文化資源為載體,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
地方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愛一方文化”,各地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也是語文課堂的源泉之一。以我所在的泉州為例,泉州是東亞文化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豐富的底蘊,既有民間故事、打油詩、山歌、風俗文化等鄉土文化,又有泉州特有的南音、木偶戲、高甲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將這些帶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滲入到課堂是我一直考慮的問題。為此我從這幾個方面入手:1. 舉行閩南文化知識競賽。內容有閩南語打油詩創作大賽、閩南語講故事大賽、閩南知識知多少等。通過比賽,不僅可以讓同學們熟悉閩南傳統文化的內涵,還更能體會它的美,從而愛上它。2. 舉行“木偶劇進課堂”活動,通過學生活靈活現的表演,讓學生愛上閩南木偶劇。
五、 創新懲罰方式,“文化懲罰方式”以疏代罰,樂在其中
徐干有云:“賞罰者,不在于必重而在于必行。”③懲罰學生不是教育目的,關鍵是讓他們懂得自己錯了。總有那么幾個調皮蛋不肯好好的背詩,一般而言,我并不喜歡罰抄,機械的抄寫并不能讓他們記住詩歌內容。我從來都是秉持“非我不罰,罰必有道、有趣”的原則,罰他們唱歌。當然,并不是唱流行歌曲,而是傳唱由詩歌改編的歌曲。畢竟“詩言志,歌詠言”,歌唱更需要情感的融入,這樣就更能體會詩人的感情。現在的學生對老師的罰抄已是麻木、厭惡,用唱歌的方式代替罰抄,不僅可以喚醒學生心靈的荒漠,讓心靈遍植綠樹,又可以又快又好的背誦詩歌,寓樂于背,以唱代背,何樂而不為呢?《滿江紅》《水調歌頭》《送別》《明日歌》《苔》《三字經》等或原詩傳唱,或詩作改編傳唱,化無趣為有趣,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在罰的同時享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六、 創新閱讀體驗,古為今用
變換體裁,將古典詩詞轉換成散文、現代詩詞等,讓傳統文化更接地氣,更為學生所接受。尼采曾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④而古為今用的體驗則讓學生更加盡情地展示自己。以杜甫的《閣夜》為例,學生將《閣夜》改編成散文;我看見;日暮晚霞隨風去,脈脈余暉隨風揚。殘陽如血,在一片寂靜聲里徐徐下沉,漸漸消逝于天際。冷風呼嘯,悄愴幽邃的雪花漸簇琉璃目,惜往日,歲月愁; 我聽見;夜半鼓角聲漸起,壯哉雄兮驚魂魄。熱淚盈眶聲嘶竭,痛惜我兒魂歸兮。我夢見;馬蹄聲揚,雄關漫道真如鐵,黃沙漫揚,暮色蘊蘊中,烽火灼人心,昔日繁華,終化為黃土一抔。而另一個學生將韋莊的《菩薩蠻》改編成現代詩歌:我是人間的漂泊客,那等在時間岸邊的姿容如楊柳的開敗,輕絮在魏王堤的光艷中交舞著變。我是漂泊天涯的浪子,洛陽吹著春的暖,桃花點點綻放,細雨清點花兒,不醉,不歸,老死他鄉。那碧波春水,煙籠堤岸,我是相思相憶的憂愁,波光里的鴛鴦,在我心上沉浮。落日西沉的余暉是我絲絲愁恨,踏月而來,擁抱塵埃。我是思念,是悲苦,是漂泊。我是人間的漂泊客,默然,相愛,思君,君不知。改編,一方面讓傳統文化古為今用,另一方面讓學生更能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華,一舉兩得。
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示自己的芳華,讓國人在國家強大時高喊“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不忘謙恭有禮,以誠待人;讓國人在國家衰亡時高喊“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不忘以身殉國,砥礪前行。正因為有傳統文化,我們的民族大氣磅礴,我們的生活詩意盎然。也正因為傳統文化如此重要,我們一定要在語文課堂滲透它,傳承它,使之更好更快地流傳、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
[2]宋·張載.《理學叢書:張載集》[M].中華書局,2012.
[3]三國·徐干.《中論解詁:新編諸子集成續編》[M].中華書局,2014.
[4][德]尼采著.《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M].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6.
作者簡介:
黃靜,福建省晉江市,福建省晉江市內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