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互聯網金融浪潮中,與互聯網有關的消費信貸產品如“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相繼進入人們的視野,隨之衍生的新型網絡套現行為不僅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本文將從簡要介紹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入手,著重介紹我國刑法對新型套現行為如何進行規制并結合分析“花唄套現”非法經營第一案,力爭對該行為進行相對系統的刑法分析。
關鍵詞 網絡消費信貸 套現 螞蟻花唄 互聯網金融
作者簡介:車若雯,北京聯合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154
一、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行為簡介
隨著信息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諸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天貓分期購”等網絡消費信貸產品正在以迅猛之勢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消費觀念。2017年5月4日,支付寶花唄發布的《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中稱:“與中國人傳統習慣‘儲蓄消費不同,90后正養成新的‘消費信用習慣”。然而,它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正遭受著大量套現行為的侵害。隨著網絡套現脫法現象的愈演愈烈,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網絡消費信貸產品中套現行為的刑法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一)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的現狀與發展
眾所周知,“套現”這種行為是伴隨著信用卡的誕生而出現的。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頒發了《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非法經營罪對信用卡套現行為進行規制。由此,信用卡套現行為得以有效遏制。然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移動支付的高度普及,不法分子將套現的罪惡之手伸向了網絡消費信貸產品,且呈現愈發惡劣的趨勢。
(二) 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的操作流程
以“螞蟻花唄”為例,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的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套現者需要開通“螞蟻花唄”,查看自己是否擁有“螞蟻花唄”為客戶自動設定的信貸額度。之后,套現者通過QQ群、論壇或者網站等多種渠道尋找到從事套現業務的中介,并按照中介的要求與事先溝通好的天貓或淘寶等店鋪進行交流并購買可以使用“花唄”支付的商品。購買之后,賣家實際上并沒有“發貨”,這只是虛構交易的一種手段。套現者確認收貨以后,“螞蟻花唄”向商家支付貨款,商家和中介扣除一部分手續費后將剩余的尾款打入套現者支付寶中,套現者將套現款項提現到與支付寶綁定的銀行卡中,就完成了整個套現流程。
(三) 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行為產生的原因
1.網絡消費信貸產品高效、便捷的特性
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不用像信用卡套現一樣受傳統金融企業營業時間、空間的限制,套現者只需下載軟件,開通信貸產品,等待對方操作系統短短幾分鐘的審核就可完成前期預備工作。這使得人們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但同時也使“犯罪成本”大幅度降低。
2.網絡消費信貸產品成為了消費主流方式
各大公司的網絡消費信貸產品為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往往會將服務領域拓寬,將“手”伸向各類網絡電商平臺。這些電商平臺擁有數量龐大的客戶群,客戶群中賣家與買家或相互利用或互惠合作實施套現行為。各大平臺的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難免存在管理漏洞,套現者也因此有了可乘之機。
3.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成本低
信用卡本身就具有提取現金的功能,但是持卡人直接使用信用卡取現不僅至少要支付3%的手續費和提現金額萬分之五的日息,而且只能提取額度的30%-50%。因此,急需現金的人往往不會選擇信用卡取現,而是選擇通過非法中介套現。雖然套現也需要給予中介相應的手續費,但是消費信貸產品一般都提供一些免息期,比起銀行的手續費和日息來說則要劃算很多。
4. 缺少嚴密的懲罰體系
目前,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的第一防線就是第三方支付平臺建立的一系列反套現體系。例如“螞蟻花唄”就通過建立反套現風控模型、文本挖掘技術,以及資金異動監測系統等,對商戶進行反“套現”識別。在刑法方面,我國目前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等對網絡消費信貸套現行為做出了原則性的指引,但在實際處罰過程中由于立法空缺問題嚴重,司法機關的自由裁量會導致處罰不均,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
二、“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的社會危害性分析
(一) 對套現用戶的危害
對于套現者來說,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要損失一筆高昂的手續費。目前,從事套現業務的中介大多要收取3%-30%的手續費,雖然手續費用很高,但幾分鐘就可以得到一筆資金對于急需用錢的人來說還是有很大的誘惑力。除了要承擔手續費用,套現者還隨時有被詐騙的風險。在套現的過程中,存在很多“黑中介”收取手續費或者獲得“貨款”后沒有把錢打給套現者就逃之夭夭了,這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套現不成反被套”。
(二)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危害
首先,大量的套現行為使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資金呈現不穩定的狀態,從而降低銀行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信任,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合作的意愿。其次,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本就是為降低網絡支付風險而誕生的,而套現等非法行為的頻繁出現會大大降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誠信度,消費者也會對平臺的支付安全產生疑慮,這勢必會影響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穩定經營。
(三)對金融秩序的影響
2017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了打好防范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范金融風險。套現過程中,部分虛假交易隱藏在真實交易中,導致社會整體消費記錄不真實,國家的金融數據處于虛假的繁盛當中,這對于政府部門判斷經濟走勢,做出正確經濟決策都會產生不利影響。此外,通過套現獲得的資金相當于游離在正常金融秩序外的無息貸款,這不僅違反了現金管理的規定,還變相的增加了社會的放貸總額,提高了社會總體貨幣供應量,對國家金融發展的危害之大可想而知。
三、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的案例實證分析
(一)案例簡介
2017年12月28日,螞蟻金服安全中心官方公布全國首例“花唄套現”非法經營案宣判。90后男子杜某某因與同伙在電商平臺通過虛假交易的方式為他人套現共計2500余筆,以收取一定比例手續費的方式牟利共計470余萬元,從中收取手續費共計40余萬元。一審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三萬元。
(二)案例分析
本案將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行為以刑法加以規制對潛在的不法分子形成了有力地震懾,對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但是,筆者認為該案件在刑法罪名的適用上是否恰當是除其社會效用外更加應該關注的問題。
該案例最終確定的罪名為“非法經營罪”。此前,也有學者表示“螞蟻花唄”套現行為應以非法經營罪定罪,其援引的理由是:花唄的性質同信用卡類似,如果商戶在經營中不是以銷售商品為主業,而是為用戶提供套現服務,變相從事貸款服務,獲利金額巨大、情節嚴重也應參照兩高于2009年頒發的《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信用卡套現的規制以非法經營罪論處。然而,筆者對該觀點并不能認同。
首先,許多學者認為將信用卡套現行為認定為“非法經營罪”其實是一種造法性的解釋,因為其違背了罪刑法定的原則。兩高的《解釋》已經明顯超出了解釋的必要限度,本質上已不再是解釋,而是在創設新的法律規范。具體到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中,其又與銀行卡有本質區別,以該解釋強行將這種行為認定為非法經營罪是不合理的。
在該案例中,法院的判決明確了通過虛構交易,幫別人“花唄套現”并且收取手續費屬于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的行為。但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支付結算辦法》第3條規定:“支付結算,是指單位、個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使用票據、信用卡和匯兌、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結算方法進行貨幣給付及其資金清算的行為。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以交易為目的進行資金轉移都可以看作是支付結算行為,但是只有將這種行為作為一種經營性的市場活動才可看作是“支付結算業務”。事實上,在花唄套現案例的整個過程中,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的仍舊是螞蟻花唄、支付寶和銀行之間的交易行為,只不過這種交易行為是在接收了虛假交易的信號后發出的。也就是說,杜某某與其同伙從中抽取中介費的行為似乎并不符合“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這一條款,“非法經營罪”的適用仍需推敲。
四、刑法規制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的其他途徑
(一)不可適用信用卡詐騙罪
網絡消費信貸產品雖與信用卡有相似之處,但其并不等于信用卡,因此不可望文生義以信用卡詐騙罪規制。首先,信用卡的背后是銀行金融秩序,關乎消費經濟與市場穩定,而互聯網信用背后是互聯網平臺的金融公司。在內容上,信用卡是指為持卡人提供相關銀行服務的各類介質,而“螞蟻花唄”一類的網絡消費信貸產品是提供給消費者“這個月買,下個月還”的網購信貸服務。從法律依據來看,《刑法》第196條詳盡地規定了信用卡詐騙罪的犯罪形式,但花唄套現不屬于法條羅列的情況之一。同時,為滿足罪刑法定原則和刑法謙抑性的內在要求,均不宜將虛擬信用套現擴大解釋甚至是類推解釋為信用卡套現。
(二)詐騙罪的適用
如前文所述,提供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服務的商家和中介不宜以非法經營罪加以規制,但若是中介與套現者共謀以非法占有的目的進行套現,那么很有可能以詐騙罪的共犯論處。
在“螞蟻花唄”套現的過程中,中介與套現者共謀,虛構交易,使螞蟻金服產生錯誤認識向商家支付款項,這已經滿足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條件。但是詐騙罪在主觀認定上必須要滿足“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也就是說,如果套現者僅有套現的行為是不構成犯罪的。可見,該案例認定詐騙罪的關鍵問題即“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其中有關于金融詐騙犯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具體認定情形。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可以參照這一認定標準說明套現者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五、結語
我國刑法在解決以“螞蟻花唄”為代表的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套現問題時,應當綜合運用刑法解釋方法,細化刑法罪名的適用,完善網絡犯罪金額的認定標準,提高司法的能動性。同時要構建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從企業規則自治與國家強制等多方面解決互聯網金融創新領域的糾紛。
參考文獻:
[1] 林慰曾.互聯網虛擬信用套現的法律分析——基于花唄套現判決的研究.金融法苑.2017(8).
[2]龔曉明、何艷.第三方網絡支付相關犯罪法律規制研究.中國檢察官.2016(4).
[3]張錦潮、嚴忠華、陳鶴.第三方支付刑事風險研究.犯罪研究.2017(4).
[4]楊月明.互聯網個人消費信貸產品套現的法律問題探究.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11).
[5]陳羅蘭.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刑法規制.中國律師.2017(3).
[6]莊曉曉.論第三方支付平臺下信用卡套現的法律規制.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
[7]郭強.互聯網支付平臺信用消費模式淺析.中國信用卡.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