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 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建設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教學體系是開放大學思政課程改革的必經之路。本文以溫州廣播電視大學為例,就其思政課第二課堂實踐教育的實踐進行總結,為其他開放大學提供范例。
關鍵詞: 思政理論課 實踐教學 開放大學 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指相對于第一課堂(即課堂教學)而言的具有素質教育內涵的學習實踐活動,即學生在規定的教學計劃課程之外自愿參加、有組織地進行各類活動,按其類型大致可以分為思想教育,社會實踐、學術科技、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學生社團、勤工助學、文藝體育等[1]。相較“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內容更加豐富、時空更加開放、參與者更加主動。新時期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要求不斷提高,不斷創新育人途徑,建設“第一課堂”(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第三課堂”(網絡教學)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的思政“大課堂”。
一、溫州廣播電視大學思政理論課“第二課堂”實踐教育的現狀
溫州廣播電視大學是一所整合溫州電大、溫州老年大學、溫州市工人業余大學、溫州社區大學等辦學資源的新開放型大學。學校在創新辦學方式的同時對“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模式進行了具有一定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設計。
(一)“第二課堂”思政課實踐教學日益規范化。在制度方面,學校實施了《成人高等教育專業培養方案》、《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實施方案》,將思政理論課納入各專業的教學計劃,對思政理論課“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目標、具體內容、學分提出具體的要求。尤其《課改實施方案》明確了“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為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在“第二課堂”的推進指明了方向。
(二)“第二課堂”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多樣化。學校明確區別“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實踐教學內容,將其劃分為三個模塊。其中“教學實踐”模塊為“第一課堂”實踐教學內容,“社會實踐和調研”模塊、“校園主題教育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模塊為“第二課堂”實踐教學內容。“社會實踐和調研”模塊涵蓋參加公益活動、志愿服務、參觀訪問、崗位實習、社會調研等內容;“校園主題教育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模塊列舉了社團建設、文明寢室和文明修身活動、網絡社區活動、技能比賽、演講辯論比賽、評獎評優活動、創新創業活動等校內實踐內容。“第二課堂”實踐教學在形式上有了較大創新,在實施過程中便于操作、參與性更強。
(三)“第二課堂”實踐教學參與主體多元化。“第二課堂”實踐教學內容的多樣化決定了教學部門以外的更多的主體參與其中。教務管理部門除承擔課堂內的教學實踐外,還要實施社會實踐等課堂外實踐活動。學生管理部門、團委制定思政實踐教育實施細則,通過各類校園主題教育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實踐教學活動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科研機構指導、推動思政理論課科研活動的開展,提升思政理論課教科研水平,通過理論推動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的進行。總而言之,更多的主體參與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保證“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有序開展。
二、溫州廣播電視大學思政理論課“第二課堂”實踐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第二課堂”實踐教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實踐教學資源按照所屬的種類,思政課校內實踐教學資源主要可以分為物力資源、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2]。思政課“第二課堂”實踐教學主體的多元化、實踐教學內容的多樣化要求相關部門形成聯動機制,分工協作保證實踐教學在“第二課堂”的推行。但學校雖設立了思政理論課改革領導小組等機構,但是在“第二課堂”實踐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各個部門仍自顧其事、按部就班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造成物力資源、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的浪費。
(二)“第二課堂”實踐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完善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是實踐教學質量和效果的保證。雪濤明確了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但是在實踐評價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評價主體不明確。《課改實施方案》只是主張積極引進專業教師、黨團組織、輔導員、學生管理部門、社團組織、社會實踐老師、社會實踐單位等評價主體,卻沒有明確各個模塊具體由誰來評價、如何評價,導致評價主體缺失,評價結果缺乏權威性、有效性。二是評價標準不統一。學校尚未規范統一的評價標準,未形成科學的評價方法,造成評價流于形式,實踐教學難以深入開展。三是沒有建立評價反饋機制。相比“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實踐教學更需要得到社會、家庭、學校的反饋,遺憾的是目前未見成文對此進行規定。
(三)新媒體在“第二課堂”的思政教育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思想的交互、知識的膨脹、信息的擴張較任何時代更為迅速。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地瀏覽網站獲取信息,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聯系千里之外。在這樣一個新媒體時代,“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的時空開放性決定了它不應當局限于線下,而新媒體就是它需要牢牢把握的陣地。學校雖重視思政網站、優質網絡課程、微信、QQ社交群等新媒體資源的建設,但沒有充分發揮新媒體在“第二課堂”實踐教學中的作用。如其所擁有的優秀多媒體資源庫未見融入實踐教學中,開放大學優勢難于發揮。
三、基于“第二課堂”的開放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優化整合校內外各種實踐教學資源。多元化整合、合理化配置、高效率利用各種實踐教學資源,是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育人總目標的前提與基礎,決定著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質量[3]。思政理論課改革領導小組應將“第二課堂”實踐教育納入思政理論課程改革計劃,對“第二課堂”實踐教育開展研究,定期協調“第二課堂”實踐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學校發展規劃、經費投入、公共資源使用中優先保障“第二課堂”實踐教育工作的開展。同時應優化實踐教育資源配置:一整合教學資源,編寫統一的實踐教學大綱、實踐教學計劃,避免各自為政,重復實踐教學內容,造成資源浪費;二合理配置、高效率利用各類校內外實踐資源,調整配置解決資源缺口,保證供需平衡;三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爭取社會、政府支持,加大家校互動力度,增強“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的輻射功能。
(二)建立完善的“第二課堂”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評價機制
檢驗實踐教學實施的質量和效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而一套完善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應當解決三個問題:誰來評價(主體)、如何評價(標準)、評價反饋。首先,應當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隊伍。思想政治理論課科研機構、宣傳部門、教務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團委等部門作為實踐教育的參與者,應當享有評價發言權。同時應查漏補缺、總結經驗,推動實踐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其次,建立動態評價機制。一是針對不同的實踐教學活動內容實施不同的評價方法,結合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等各類不同實踐活動性質,定性與定量結合、過程與結果結合開展評價。二是在不同的階段考核不同的實踐內容。在準備階段,應重點考核師資配置、內容設計等;在實施階段,著重實踐活動的形式、學生的參與度等;在總結階段,考核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各個實踐教學參與主體的管理能力。最后,應建立全方位立體式的反饋機制。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思政理論通過實踐教學活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共同關注“內化”和“外化”的過程,以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等環境中的言行變化體現實踐教學的最終成效。
(三)利用新媒體開辟“第二課堂”實踐教育的新陣地。一方面利用開放大學多媒體資源優勢,進一步拓展“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的時間空間。事實上,電大系統每年都會開展學習資源建設,積累了一批優質思政多媒體資源,學校應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將思政微課、視頻等引入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提高思政教育的滲透性,增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在課堂內外的輻射力、教育力。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加強“第三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融合。學校應積極建設、維護校園網站、微博、公眾平臺、網絡社區等媒體,充分發揮微信、QQ在思政理論課實踐教育中的作用,強化新媒體在思政工作中的引導作用。如果條件允許還應當建立思政主題網絡平臺,實現思政教育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全覆蓋。
參考文獻:
[1]彭巧胤,謝相勛.再論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系[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4):45-46.
[2]郭超,汪一江.論高校思政課校內實踐教學資源的系統整合[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04):109-112+127.
[3]北京中醫藥大學課題組.以“雙色主題”教育為指引構建醫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新模式——以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76-79.
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浙江電大分會2017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ZKT-17Y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