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婷 毛虎根
摘要 小麥生產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具有較大增產潛力的糧食作物。本文分析了近年來常熟市小麥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生產實際從肥料運籌、機械化精確定量播種、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及用地養地相結合等方面提出發展對策,以期為促進小麥生產的綠色、高產、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生產;現狀;發展對策;江蘇常熟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2-0049-02
Abstract Wheat produ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ncome sources of farmers,and it has more potential to increase the yield.In this article,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wheat p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of Changshu City were analyzed,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from fertilizer operation,mechanized quantitative sowing,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combination of using and recuperating of farmland etc.,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of wheat production.
Key words wheat production;curr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Changshu Jiangsu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保障,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基礎性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近年來,常熟市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嚴格落實各項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切實推進各類示范項目的實施,使常熟市糧食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小麥作為重要的戰略性糧食儲備作物,既是人們的口糧,又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有著較大的增產增效潛力。因此,如何進一步挖掘小麥生產潛力,提高小麥生產效益,成為常熟市農業部門及廣大種糧大戶的焦點問題。現階段,要將“振興鄉村戰略”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提升小麥生產水平,促進糧食生產綠色、高產、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
1 常熟市小麥生產現狀
常熟市地處我國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水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發展優勢,長期以來形成了以稻麥二熟為主的糧食作物種植制度。近年來常熟市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17 333.33 hm2左右,僅次于水稻,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歷年來常熟市各級政府均非常重視農業發展,不斷提高農業補貼標準,加強各類農業科技項目的示范實施,開展職業農民培訓,使廣大種糧大戶的種植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小麥產量從2010年的4 680 kg/hm2增長到了2015年的5 259.15 kg/hm2,平均增加579.15 kg/hm2,增幅達12.4%,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促進了農民增收,也進一步調動了種糧大戶的積極性。然而近2年來頻發的災害性天氣及多年來秸稈全量還田的實施,也暴露出了小麥生產中存在的不足。
2 存在的問題
2.1 生產季節緊,抗災能力弱
常熟市糧食生產主要為稻麥二熟種植制度,水稻以早熟晚粳品種為主,大田生育期140~150 d,小麥以冬性弱筋品種為主,全生育期為180~190 d,適收適種期短,生產季節較緊,收種期間如遇雨量大、雨日多的不利天氣,則會造成稻遲影響麥,麥遲再影響稻的循環,從而影響糧食產量和效益。2015年、2016年連續2年秋收秋種期間遇連陰雨天氣,部分農田基礎設施配套不足,農機具難以下田搶收,水稻收獲期延遲。小麥播種時,部分田塊排水不暢,難以做到適期適墑播種,影響播種質量,進而導致晚播小麥面積明顯增多[1]。2016年春季小麥穗期持續降雨導致小麥穗發芽及赤霉病暴發,小麥品質下降,收購價格較低,農民效益大幅下滑,部分種糧大戶甚至出現了虧損,影響了常熟市糧食產業化發展進程。
2.2 秸稈全量還田后,根系生長受影響
為緩解秸稈露天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及多年化肥大量投入導致的土壤板結等問題,2000年后常熟市逐步推廣了秸稈全量還田技術。經過多年秸稈全量還田技術的實施,土壤有機質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復,但同時也產生了新的問題。小麥秸稈全量還田后,由于夏季溫度、濕度較高,秸稈腐爛速度加快,使稻田水體耗氧量增加,土壤中還原性物質不斷積累,影響了水稻根系活力,對水稻前期發根分蘗產生不利影響[2]。與小麥相比,水稻秸稈量較大,全量還田以后,如未充分切碎或拋撒不勻,易導致小麥播種后部分種子不落地、不著土,扎根不牢,冬、春季遇低溫易發生凍害,拔節后易倒伏。此外,在秸稈全量還田深翻后春季隨溫度回升,濕度增大,微生物活動頻繁,秸稈腐爛加劇,并產生硫化氫等還原性有毒氣體,容易導致小麥根部缺氧,對小麥根系產生毒害,影響小麥生長。
2.3 用種量大,施肥偏多
常熟市小麥生產雖然已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但小麥播種仍以撒播為主,機條播占比較小。人工撒播對勞動力撒播水平要求高,且用種量較大,播種不均勻,一方面增加了用種成本及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不利于構建合理群體,影響小麥豐產穩產。肥料運籌上,近年來常熟市積極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及“V”字施肥法,重施基苗肥及穗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著施肥總量大,偏施氮肥,肥料運籌比例不合理,對磷、鉀肥的配比不夠重視,部分農戶仍在施用臘肥、返青肥等問題,易導致小麥生長貪青、群體過大,后期倒伏,且肥料用量大,利用率低,增加農資成本,造成肥料浪費,對農田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3]。
3 發展對策
“十三五”規劃要求切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小麥生產在常熟市糧食生產中占有基礎性地位,雖然現階段生產上暴露出了一些突出的問題,但其產量、種植結構、生產效益等方面也有著較大的發展潛力。
3.1 科學肥料運籌,適當減少氮肥投入量
科學運籌肥料,適當減少氮肥投入量是適應精準農業發展的必要措施。根據江蘇省農業委員會到2020年實現化肥減量5%以上、農藥零增長的要求,常熟市農技部門也在不斷開展各項肥料運籌試驗,不斷完善氮、磷、鉀肥的施用配比,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根據不同地力情況分類指導。引導種糧大戶轉變思想,根據小麥生長需肥規律,適當減少氮肥投入量,重施基苗肥,促進小麥冬壯春發,構建合理群體;重施拔節孕穗肥,提高小麥成穗率、爭大穗;適當補充葉面肥,增加結實率,提高千粒重,為小麥豐產夯實基礎。對于部分施用臘肥及返青追肥過早的農戶,可逐步引導其轉變施肥思想,科學肥料運籌,不斷提高肥料利用率,真正實現綠色、節本、增效。
3.2 大力推廣機條播,推進精確定量播種技術
推廣小麥機條播技術是實現小麥精確定量播種的有效途徑。目前,常熟市小麥播種以撒播為主,一方面用種量大,播種不均勻,不利于小麥生長后期的田間通風透光,影響小麥生長;另一方面耗工耗時,蘇南地區農業勞動力不足,人工成本較高。小麥機條播用種量少,僅150 kg/hm2左右,節省用種成本,播種均勻,有利于肥料深施、勻施,播種效率高,有利于抓住秋播時機,提高適期播種比例。此外,還可根據不同田塊地力水平和小麥品種特性靈活調整播量,實現精確定量播種,有利于構建合理群體,提高植株光合效率,為高產穩產打下堅實基礎。小麥機條播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充分發揮節本、省時、增效的優勢[4]。
3.3 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業抗災能力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實現農業機械化,提升農業抗災能力的有力保障。蘇南地區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年降雨量較多,為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時也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有較高的要求,農田水利工程既要做到灌得進來,又要做到排得出去。小麥作為旱地作物,在生育進程中,要做好內外溝系配套,及時疏通溝系,保障田間排水通暢。近年來,常熟市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完善農田主干道路及周邊水利設施建設,促進了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提高了種糧大戶的生產效率,提升了農田抗災能力。但目前高標準農田覆蓋面有限,還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步伐,不但要做好鎮、村主干道的基本農田建設,也要不斷推進偏遠地區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平衡發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提升農業抗災能力,為實現稻麥豐產做好保障。
3.4 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引導開展輪作休耕
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種地養地相結合,是發展可持續農業的必經之路。目前常熟市糧食生產以稻麥輪作為主,根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戰略要求,結合常熟市糧食生產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夏熟小麥種植結構調整,有序推進輪作休耕,一方面可保護、提升地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可加快下茬水稻播栽進度,提高適期播栽比例,緩解秸稈全量還田對作物根系生長的不利影響。對于地力較好的田塊,可積極探索稻—綠、稻—油、稻—飼等輪作,培肥地力。對于地力嚴重透支的田塊,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冬耕曬垡,配合施用生物有機肥,培肥土壤,促進地力恢復,為下一茬口作物打好肥力基礎,真正實現種地養地相結合。同時,在種植結構調整上,可根據實際情況試種優質、高產、矮稈小麥品種,篩選出適宜常熟市種植的小麥矮稈品種,減少田間秸稈殘留量,減輕秸稈全量還田對作物生長的不利影響,增加農民種植效益。
糧食生產的根本在于提高耕地質量,出路在于科技進步,動力在于政策落實。小麥生產具有較大的增產增效潛力,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靈活調整種植結構、調優品種布局,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完善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提升農業抗災能力,逐步由“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方式向更加主動、更加科學、更加靈活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實現糧食生產的綠色、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
4 參考文獻
[1] 毛虎根,歐婷.常熟市糧食生產現狀及產業化發展對策探討[J].農業科技通訊,2017(6):25-27.
[2] 金鑫,蔡林運,李剛華,等.小麥秸稈全量還田對水稻生長及稻田氧化還原物質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3(5):81-85.
[3] 陸景陵,胡靄堂.植物營養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2.
[4] 姚銀祥.浦東新區祝橋鎮小麥機條播試種情況調查及技術效果分析[J].上海農業科技,201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