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摘 要:初中英語是學生系統化學習英語知識的起點,英語教學的效果影響學生未來英語的水平和溝通能力。新課標改革之后對初中英語能力教學的要求提高,更加重視聽力、閱讀和寫作這三大板塊。英語的閱讀和寫作之間密切相關,在初中英語教學時應把握好英語寫作和閱讀之間的關系,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多方面共同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寫作教學;閱讀教學;結合
一、初中英語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的特點分析
1.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特點
英語寫作能力是一項綜合性才能,是將學生所學的英語知識融會貫通的一項技能,也是英語整體水平的體現。英語寫作不僅需要有詞匯量的積累,還需要牢固地掌握語法和句型。英語寫作并不是簡單的語句拼湊,而是整體英語靈感和思路相結合,有完整的結構,巧妙地使用詞匯來組織語言,正確地表達思想和觀點,提升學生用英語交流的能力。寫作教學也是從模仿到創新的過程,需要學生積累一定的閱讀量,從好的范文中發掘好句子、好詞匯。應用范文的架構來模仿和學習,吸取好文章中的精華部分,總結寫好文章的經驗,多寫多練,熟能生巧,提升英語寫作的能力。
2.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特點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積累豐富的語言和詞匯,才能培養出良好的英語語感。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英語閱讀訓練,通過在閱讀中分析文章的結構、語法和句型,將平常所學的零碎英語知識貫穿起來,幫助學生更加靈活地掌握英語短文的寫作思路和技巧。英語閱讀教學多采用精讀或者泛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快速尋找文章中的關鍵信息,快速有效地掌握文章大意。初中英語教學采用的閱讀材料通常涵蓋的信息豐富,英語知識點比較全面,從素材方面能夠滿足初中生的閱讀需要。通過泛讀來提高學生英語閱讀速度,通過精讀了解文章中的知識點,使閱讀教學發揮效果,豐富學生的英語信息資料庫,為學生獨立寫作打下堅實基礎[1]。
二、初中英語寫作與閱讀之間的聯系
初中英語教學的重點不是停留在單詞和句子上,重視的是對語句和語法的應用。閱讀訓練的過程中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把握、對中心句的理解和對文章大意的分析是練習的關鍵,這些能力也成為學生英語寫作可開發的資源,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圍繞中心思想展開,用英語表達個人觀點,通過運用合適的單詞組成正確的句子,表達出作者的思路和想法。由此可見,英語閱讀為寫作打下基礎,同時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而英語寫作也可以促進閱讀水平的提升,兩者相輔相成。閱讀的過程是對英語語言知識的內化,閱讀技能的掌握促進個人寫作風格的形成,幫助學生寫出意思連貫、思想明確、結構嚴謹的好文章。所以在英語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寫作與閱讀的結合訓練,閱讀為寫作積累素材,寫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閱讀材料[2]。
三、初中英語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的方法與效果分析
要做到將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良好地結合在一起,首先需要帶領學生擴展足夠的詞匯量,才能在寫作時有豐富的詞匯,組織出優美流暢的語言。教師教學時注重引申,除了將教材中要求掌握的詞匯傳授給學生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尋找常用詞匯的近義詞、反義詞,以增加詞匯的掌握量。學生詞匯量增加,在閱讀理解和寫作的時候才能靈活運用,有效提升寫作速度和質量。初中英語教師在擴展詞匯時,可以采用情境教學,幫助學生區分和記憶各個單詞的正確用法,借助圖片、視頻、情景等進行對比,明確各詞語、句型的使用環境。
其次,教師還應傳授給學生系統化的閱讀方法和技巧,為學生的寫作訓練打好基礎。英語文章的寫作不能按照漢語的思維和語言方式進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醒學生,借助英語閱讀來分析英語文章講述的特點,分析文章的結構脈絡,對不同類型的文章,如書信、故事、科研文章、廣告、新聞等,應有不同的閱讀技巧和寫作方法,需要教師總結各類文章的閱讀關鍵。平時在閱讀訓練的時候對好詞好句做好記錄,讓學生背誦記憶,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寫作的素材[3]。
另外,對于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好文章,教師應帶領學生朗讀復述,這對口語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幫助的,能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鞏固閱讀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復述的過程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組織和表達,相當于改寫原文,這一技能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閱讀技巧的運用,同時提升英語的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英語閱讀作為英語寫作的基礎,為寫作積累了素材,而寫作是閱讀的延伸,是閱讀能力和英語基礎知識的展現。閱讀量的增加有利于學生培養英語語感,為英語寫作提供豐富靈感。英語寫作與閱讀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將初中英語寫作與閱讀教學有效進行結合,使兩者相互促進,能激發出初中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學生借助閱讀的過程掌握寫作技巧,使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共同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立中.以閱讀文本為基礎 探析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策略[J].吉林教育,2017(18):71.
[2]于冬梅.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J].思維與智慧,2016(23):58.
[3]張煉.初中英語閱讀寫作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39):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