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曉霞
摘 要:新課改要求小學數學應該與生活相貼近,并融入生活,同時還強調了小學生應主動探索數學的規律,并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從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將生活化教學方法應用于小學數學中,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數學知識,認識其重要性,還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那么,數學教師應如何將數學教學模式逐漸生活化呢?還需要教師對教學的方法及相關規律進行探索和分析,以借助“生活化”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數學;探索;分析
在小學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數學知識和生活結合在一起,讓他們明白數學其實也可以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而不是死板、抽象、枯燥、復雜、乏味、無趣的學科。同時,生活化教學的良好應用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并能調節課堂的氣氛,讓學生更充分地認識數學知識、學習數學知識以及應用數學知識,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并提升其實踐能力、數學能力和綜合素質,這對學生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生活化數學情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及發散思維的培養。其中,小學生的形象思維相對較強,抽象思維尚處于成長階段,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從而促使其思維逐漸形成并不斷增強。而在數學課堂上構建開放性的生活化數學情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還能促使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但需要注意,構建生活化的數學情境要注重其思維含量,并盡可能地與學生生活相貼近,這樣才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數學課堂上我們可以設計一次鍛煉思維的教學活動,該活動以小組合作為主,然后設計一些數學問題,如“小美家到學校的距離為350米,比到寵物店的距離還要少90米。學校和寵物店之間的距離是小美家和學校距離的1倍。請問,小美在放學之后先去了寵物店再回到家中需要走多少米?”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之后,分析并整理了題目中的有用信息,從而逐漸理解了解決這道題目的關鍵是要知道小美家、學校到寵物店的距離分別是多少米。這樣的數學情境主要是鍛煉學生歸納、分析以及總結的能力,同時也是促進學生思維運轉的有效方法。
二、巧設生活游戲,幫助學生克服教學重難點
大部分孩子天生就有好玩、活潑、頑皮的習性,對此,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數學課堂上融入生活游戲,以調動課堂的氣氛,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并促使學生學會在游戲活動中解決相關數學問題。
例如,在“認識時間”的教學中,主要的難點和重點就是學生無法正確地讀出鐘表所顯示的時間,尤其是分鐘這一知識點,更是令很多學生都難以理解。鐘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為了能讓學生順利克服這一難題,教師可以巧妙地設計一次“調整鬧鐘”的數學游戲,即利用一個鐘表作為教學道具,然后懸掛于黑板的正中位置,然后設計一些不同的計劃任務,讓學生按照計劃來對鐘表的時間進行調整。游戲內容:讓一名學生站在講臺上,然后出示題目“小明需要在每天早上的6點40分起床,然后去學校”。這時學生就要把鐘表的時間調至對應的時間點,如調整正確,則其他學生鼓掌,代表鬧鈴響了,反之則意味著調整錯誤,需要重新進行調整,當學生調整正確后可指名其他同學上臺繼續調整鬧鐘。通過巧設生活游戲,不僅讓學生對時間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還幫助學生順利地掌握了該章節的重難點。
三、引入生活實例,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處處有數學,且在很多地方都會用到數學知識,因此教師應善于根據學生特點有機結合數學教學的內容,尋找數學知識中的“生活現象”,然后引入生活實例,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同時,數學的主要學習目的就是了應用,所以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知識的強大功能,教師可以設計一次數學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
例如,在“統計與概率”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管理中,并要求其回到家中了解自己家里在一個星期內的各項生活開支的具體情況,包括水電、煤氣、糧食、油等,然后提出問題:“在一周內,你家的開支是多少錢?按照這樣的開支情況,你家一個月的總開支又是多少?”之后指導學生整理并歸納搜集好的數據,再繪制成一個統計表,解決上述問題。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發現數學,還能強化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功能的強大,從而有利于學生學好數學。
總而言之,數學知識是抽象的,但也是和學生的生活密切關聯的,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數學生活化教學情境,有助于促使抽象的數學逐漸形象化,并有利于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了解數學,從而進一步促進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趙璐.談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6(34).
[2]顧伏威.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
[3]李素娥.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