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珠
摘 要:主要從教學方式、字詞教學、課外活動以及教學情境等方面入手提出幾種培養小學中年級的閱讀能力的措施,希望為促進中年級閱讀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中年級;閱讀能力;培養
所謂閱讀能力指的是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感知書面語言或者是書面符號,從而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閱讀能力指學生能夠用普通話準確流利的、聲情并茂地朗讀文章,并且可采用多種有效的閱讀方式開展創意閱讀活動,既提升學生的語感,又積累豐富的經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下圍繞著培養中年級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展開簡單的分析與探討:
一、采用多樣化教學形式
通過分析中年級的語文課本可以發現,大多數都是內容短小精悍的文章,對于學生來說難度并不大。為此,對于中年級語文課文的講解教師不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而應當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預習、朗誦與默讀課文,這樣對于保障中年級的閱讀教學質量與效果有著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在講解這些課文時,教師要注重生字詞的字音講解,重視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同時要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與早讀等。
二、強化語文生字詞的教學
中年級的語文課文中生字詞的數量較少,為此,教師要充分把握短短的課堂四十五分鐘教學時間,引導學生加強對生字詞語的學習,從而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生字與詞語。此外,傳統的生字詞教學中,教師主要是讓學生進行簡單重復的抄寫,然而這種方式不僅無法起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對于中年級的閱讀教學,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掌握生字的書寫,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加強對生字的用法與含義的理解。為此,在字詞的識記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死記硬背方式,而且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識記,這樣既保障了生字詞的教學效果,而且也增強了生字詞的教學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字詞的興趣。
比如,在學習《搭石》這篇文章時,教師先引導學生畫出描寫作者所說的那道風景的相關詞語,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等詞語,引導學生體會畫面的美。“協調有序”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體會和諧相處、互相照顧的純樸鄉情。而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關于搭石的資料,并播放《讓世界充滿愛》這首歌曲,從而深化學生對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理解,為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與效果提供重要保障。
三、正確看待學生學習能力
許多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對學生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與學習基礎等方面的差異性認識,在閱讀教學中經常低估或者是高估學生的能力,在提出問題后不重視引導學生思考,而是直接給出標準答案,顯然,這樣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是不利的。為此,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提出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問題后,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為了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角色扮演方式感受文章,這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來說有著重要作用。
四、適當地補充課外知識
中年級語文知識大多都是基礎性的簡單知識,許多學生要想獲得進一步提升,有必要利用課余時間廣泛涉獵多方面知識。為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為學生挑選出合適的課外讀物,這樣既有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是對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大量的課外閱讀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益的,從而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創設語文教學情境
結束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神奇的大自然,讓學生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在學習與四季相關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真切地感受現實生活,同時在大自然學生可以收獲豐富的直接經驗,這是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為此,教師要重視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的運用,既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又保障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
六、加強對學生道德品質培養
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對學生的教育,而教學任務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實施的基礎。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小學中年級學生的道德水平日益提升,然而要想促進學生道德認知水平進一步提升,僅僅通過生活或者是簡單的說教是遠遠不夠的,難以保障道德教育的質量。當前的語文教學非常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語文教材的許多內容都涉及了道德觀念,目的是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受到道德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在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融入學生的生活,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情境,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與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輝業.小學中年級學生語文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研究[J].學周刊,2017(33):138-139.
[2]石愛花.提高小學中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S1):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