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華 陳士福 王慶寶
摘 要: 本文從課程設置、師資隊伍、教材建設、教學實踐等層面利用多種方式,調查分析醫學美學教育現狀: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美學教育存在課程設置不均衡,教材建設針對性不足等問題,受到認識不足、推廣乏力、針對性差、學時限制、師資缺乏等因素的制約。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醫學模式轉變的高度,定位醫學美學課程;發揮醫學美學在醫學與人文課程之間的中介作用;針對不同專業層次,科學設計醫學美學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培養,推進醫學院校全面的醫學美學教育,提高醫學人才的人文質量。
關鍵詞: 醫學美學 課程教學 制約因素 對策研究
醫學美學(Medical Aesthetics)學科概念的正式建立,以1988年6月出版的首部《醫學美學》(邱琳枝、彭慶星主編)為標志[1]。三十年來,這門醫學與美學交叉形成的新興學科,雖然教學實踐逐漸豐富,但仍然處于探索發展階段。本文試從課程設置、師資隊伍、教材建設、教學實踐等層面調查醫學美學課程教學現狀,分析本課程開設與教學開展制約因素,提出促進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美學教育對策,促進醫學教育的教學改革。
一、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美學的課程設置與教材建設情況調查
20世紀80年代,一些高等醫學院校開始設立醫學美學課程,最初開設于整形美容類專業,之后逐步擴展到口腔醫學等專業。至今,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醫學美學課程的發展情況如何呢?通過電子郵件問卷調查、電話訪問、醫學院校網站訪問調查、相關文獻信息檢索等方式,我們進行了系統調查,并整理總結情況如下:
1.課程開設情況。
一是醫學美容、醫療美容技術等專業,大部分開設了醫學美學課程,如山西大同大學醫學院美容醫學系等。其特點是:開設較早,有適用性較強的教學內容體系,有多年成熟的教學實踐。二是口腔醫學專業,因為畸齒校正、義齒制作等需要,有一部分開設了醫學美學課程。其中部分院校開設醫學美學課程較早,具有成熟的教學實踐,如中南大學湘雅口腔醫學,在口腔醫學7年制開設了“醫學美學”選修課程。三是臨床醫學等醫學主體專業,只有極個別院校開設醫學美學選修課程。如大理學院臨床醫學院2000年左右在臨床醫學本科四年級上學期開設“醫學美學”選修課程,汕頭大學醫學院也在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開設了“醫學美學”選修課,并有全面的教學內容體系。四是一些護理專業開設了護理美學等交叉課程。五是部分院校面向醫學類各專業開設了一些與醫學美學相關的人文通識選修課程,如美學概論、大學美育、藝術哲學與美學等,但沒有專門的醫學美學課程。以上這些課程配置大部分為32學時—36學時,2學分。規模較小,但教學安排基本完整。
2.教材建設情況。
通過調查、搜索,我們共搜集到醫學美學教材47種,其中,通用性的醫學美學教材9種,如邱琳枝、彭慶星主編的《醫學美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趙永耀,程金龍主編的《醫學美學教程》(科學出版社,2006);專為醫學美容、醫療美容技術等專業編寫的醫學美學教材14種,如彭慶星主編的《醫學美學導論》(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韓英紅主編的《醫學美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專為口腔醫學等專業編寫的13種,如王麗主編的《口腔醫學美學基礎》(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其他11種,如彭蔚主編的《護理美學》,陳榮華主編的《中醫美學》,王向義主編的《人體美學解剖學》等。
以上幾類教材中,前兩類知識體系基本相同。其中,通用性的醫學美學教材,以趙永耀,程金龍主編的《醫學美學教程》為例,其知識模塊分布比例為:醫學美學學科簡介4%、美學基本知識14%、醫學美學基本理論20%、人體美18%、醫學美學應用34%、其他9%。為醫學美容、醫療美容技術等專業編寫的醫學美學教材,以韓英紅主編的《醫學美學》為例,其知識分布如下:其知識模塊分布比例為:醫學美學學科簡介11%、美學基本知識12%、醫學美學基本理論14%、人體美33%、醫學美學應用20%、其他10%。后兩類專業學科的內容較多,但美學基礎部分大致相似。從統計情況可以看出,各教材內容體系基本相同,其構成比例因教學對象不同有所偏重,但相差不多,大約80%的內容基本一致。這一方面反映了醫學美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基本知識體系趨于完整,另一方面反映出其教材建設的針對性不足,除《護理美學》等之外,缺乏富有專業特色的教材,不能滿足各醫學專業的不同需要。
從以上兩方面情況可以看出,醫學美學課程設置與教材建設主要在醫學美容、醫療美容技術等專業的范圍內,雖然向外輻射到口腔醫學、護理學等少量專業,但都沒有成為醫學各專業的“標配”課程,醫學美學課程設置不夠普遍,教材建設缺乏針對性。
二、醫學美學課程教學開展的制約因素
通過調查分析,制約醫學美學課程教學開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科推廣因素。
從醫學美學的產生看,它是中國醫學事業發展與美學研究繁榮兩個歷史成果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醫學學科與美學學科兩個領域長期積累創造的成果。從醫學方面看,中國醫學長期致力于引進西方醫學科學技術、發展中國現代醫學,醫學現代化的成果斐然。從美學方面來說,中國現代諸如朱光潛、李澤厚等一代杰出的美學家,長期致力于中國美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取得了特別的成就,并引發了一場社會性的“美學熱”。正是這兩個方面成果的相撞,才有了中國學者提出并建立醫學美學學科概念的殊榮。但是,醫學美學建立近三十年,對于大多數醫學院校來說,教學計劃的制訂者,醫學專業教師隊伍,對醫學美學這一學科的認識不足。在調查的醫學院校專業教師和教務人員中,一些人表示沒聽說過醫學美學;一些人雖然聽說過醫學美學,但對醫學美學的內容則表示不了解;一些人略有所知,但知之甚少。由此可見,醫學美學學科的知名度,課程教學的推廣程度,導致人們對醫學美學的認知度太低。這是制約醫學美學課程教學開展的主要因素。
2.學科應用因素。
醫學美學既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又是針對醫學各專業的實用性課程。但是調查中大多數醫學專業教師及教學管理人員在了解了醫學美學的學科內容后,對于其應用性的認識仍然是:醫學美學適用于整形美容類專業,作為整形美容專業的必修課,有很強的針對性,非常必要和適用。但是對于臨床醫學等專業來說,醫學美學的針對性差,實用性不強。如口腔醫學專業,“(醫學美學)老師對口腔專業知識了解甚少,在講解與口腔知識有關的美學知識時,不能和口腔相關美學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就不能保證講解的專業性和針對性”[2]。這說明醫學美學學科面向不同醫學專業的針對性研究和教學實踐存在不足。
3.學時負擔因素。
在醫學美學課程設置必要性的調查中,部分醫學專業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認為,醫學美學可以作為任意選修課程開設,而不宜加入教學計劃的必修課程或者限定選修課程;或者認為可以在相關課程中作為部分交叉學科知識進行結合,但是沒有必要專門開設一門單獨的課程。其原因是醫學專業課業負擔相對較重。以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為例,在校必修課總學時就有3000多學時(如泰山醫學院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必修課總計42門,總學時3125學時),再加上選修課,周學時平均都在27學時以上,已經趨于飽和。所以,在臨床醫學等醫學主體專業,醫學美學很難獨立開設課程。
4.師資制約因素。
調查發現,醫學美學學科的師資力量非常薄弱,幾乎沒有專門從事于醫學美學研究和教學的專任教師,大部分都是兼任本課程。從師資來源看,醫學美學課程的主講教師有一小部分來自醫學,大部分來自于沒有醫學知識背景的人文藝術學科,如文學、音樂、美術等教師。雖然其中有一部分教師參加過醫學美學學科相關培訓,但是其知識結構從根本上無法適應醫學美學的專業針對性需要。
三、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美學課程教育發展對策
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要推進醫學院校全面的醫學美學教育,應采取以下對策:
1.從醫學模式轉變的哲學高度,定位醫學美學課程。
現代醫學模式轉變,共性的認識是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有學者提出:“現代醫學模式的另一種表述,即生物—心理—社會—美學醫學模式,并認為其中美學則是醫學實踐的技術因素和評價因素。”[3]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醫學美學成為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新生學科,其課程定位應該與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等并列,而不應該只是醫學美容專業的一門專業輔助課程。“醫學美學是從審美角度學習和研究醫學的思想和方法,強調用醫學美學的觀點指導醫療實踐活動,樹立新的醫學思想”[4]。如果不在學理上,將醫學美學提升到醫學哲學層次,正確地進行課程定位,醫學美學不可能成為一門醫學人文通識課程。
2.從醫學人文教育的角度,發揮醫學美學的中介作用。
當前醫學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醫學類專業課程與人文藝術類課程,存在脫節現象,具有醫學特色的人文類課程更是缺少,包括在美育課程體系中,面向醫學生的醫學美學課程兩極分化:一方面在美容整形、口腔醫學等專業中,向專業基礎理論課轉化。另一方面在公共選修課程中,被通識美學課程取代,這就導致在醫學生教育中,醫學專業課程與公共人文課程日漸脫節的趨勢。因此,注重醫學美學課程建設,在醫學與藝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醫學吸收藝術學科的營養,而不是讓人文藝術學教育遷就適應醫學的框架,這就是醫學美學課程的中介作用。
3.針對不同專業層次,科學設計醫學美學的課程和教材體系。
一是通識課程的建設。當前的醫學美學基本停留在醫學美容等專業的輔助課程這一定位,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美學應該向醫學人文通識課程轉變。二是強化醫學美學的專業應用針對性,分化設計適用于各學科的醫學美學課程體系。醫學美學涉及醫學各個學科,“醫學審美實踐:即指醫學美學在各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包括美容醫學的基礎與實施、臨床學科的醫學美學、預防保健醫學美學、醫學環境美學、康復醫學美學、護理美學、藥物美學、醫學輔助學科美學、醫院管理美學、醫學審美心理分析與咨詢等”[5]。這就要求醫學美學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面向各個學科,建設針對性的教學內容體系。三是與此相應的教材分化,編寫真正適用于醫學各類專業的醫學美學教材。四是注重研究生層次的醫學美學教育,因為這一層次的醫學美學更能體現出醫學美學的哲學特性,同時是為了醫學美學的師資培養。
綜上所述,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美學教育存在課程設置不均衡,教材建設針對性不足等問題,受到認識不足、推廣乏力、針對性差、學時限制、師資缺乏等因素的制約。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醫學模式轉變的哲學高度定位醫學美學課程;發揮醫學美學在醫學與人文課程之間的中介作用;針對不同專業層次,科學設計醫學美學的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推進醫學院校全面的醫學美學教育,提高醫學人才的人文質量。
參考文獻:
[1]韓英紅.醫學美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
[2]黃曉山.如何加強口腔醫學生醫學美學的教育[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1,19(1):73.
[3]管霞,管劍龍.淺談醫學美學教育[J].臨床醫學工程,2010(17):132-133.
[4]劉海濤.醫學美學在醫學生培養中的作用[J].醫學與哲學,2015,36(11):81.
[5]朱武江,張云興.醫學生醫學美學教育的層次目標探析[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1(6):319.
本文為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2016年醫學教育研究立項課題“醫學美學課程設置情況與制約因素的調查研究”(2016B-RW042)課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