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解析了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在學前教育專業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途徑。
關鍵詞: 工匠精神 學前教育 文化素質 專業技能
一、“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
2016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工匠精神”,其作為我國的精神指引,旨在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制造”和“中國智造”的轉變。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科技引領前沿發展是基礎,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強有力的保障。高職高專院校作為培養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應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數量夠用、品質過硬的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專業技術性人才。
高職院校應當擔負起為國家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數量足夠、質量合格,能夠支撐新供給、新動能的“大國工匠”的責任,這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重大使命。國家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離不開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作為強有力的支撐,高職高專院校的發展必須以工匠精神為核心一以貫之。通過提升優秀高職院校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能,實現塑造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目標。同時,用“工匠精神”的內涵實質,指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使其更精、更優、更有特色、更具時代性。
何謂工匠精神?“簡言之即工匠們對設計獨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為制作不遺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精心設計、質量至上和不斷革新,顯然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義。當然,這種精神不只在工匠身上體現,還可以凝結在所有人身上,即一切勞動者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與品質”。在以上定義中,工匠精神被歸納為一種工作態度和精神品質,這并無異議,但從工匠的素質構成上看,工匠精神本質上是一種人文素養或職業智慧。因此,如果要給工匠精神下一個完整的定義,應該是指工匠在高超職業技能和良好人文修養結合下形成的一種精神理念,它既體現為工匠的氣質,又體現為產品的品質。具體而言,包括工匠對職業的熱愛與專注,認真的態度與革新的精神,其最高境界為“道技合一”[1]。
我國古代,工匠技藝自身具備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不斷超越的精神。目前,為了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我們更應該充分發掘、傳承傳統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從以下幾方面重塑工匠精神:(1)具備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態度。(2)擁有不懈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3)打造品牌意識與樹立創新精神。(4)追求“道技合一”的境界。
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現狀
1.學前教育專業概述
學前教育專業,旨在培養能夠具備現代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且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發展的專業性人才。在工作中,應把握學前教育的基本規律、求真務實,順應現代學前教育多元化發展態勢。培養具備從事學前教育、教學、管理等業務能力,能夠服務于各類學前教育機構、幼兒園及相關兒童社會服務行業,從事學前教育、教育管理工作的綜合素質應用型人才。
2.學前教育專業機遇好、市場需求量大
學前教育是我國各類教育學科中的基礎階段,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突出體現在綜合性和實用性等方面。各類學前教育機構、幼兒園及相關兒童社會服務行業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對幼兒教師的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學前教育行業發展態勢可觀。
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突出問題
1.文化素質欠缺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歷層次不同,部分學生學歷從中專、五年制、大專到本科不等。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基礎知識薄弱、文化素養欠缺,職業素養有待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文化素質直接影響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此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更應通過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掌握正確的教育理念,深入學習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在工作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專業技能不高
我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以下突出問題:教育實習時間短、實訓時間相對集中、形式化明顯。學生實習僅局限于教授特定的內容,配合主班老師的工作,內容、形式較為單一。由此可見,實習工作很難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奠定實踐基礎,培養其較高的教育教學技能和專業技能。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見習、實習時間短,專業技能不高已經成為學前教育職業素養的突出問題。此外,專業技能課程設置有待改善,課程類型較為單一,缺少智力技能課程,不利于學生提高實操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工匠精神缺失
工匠精神的理念源于優良的人文素質修養和精湛的專業技能,它既蘊含了匠人的優良品質,又表現為精益求精的品質追求。具體表現為:工匠具備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態度,并且擁有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其最高境界為“道技合一”。對于工匠的理解,不僅僅局限于手工藝人等技術型人才,還應包括發明家等智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傳承受社會發展、傳統思想的影響,導致工匠精神的缺失。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其工匠精神的缺失具體表現在對職業的熱愛與奉獻精神的缺失、專業學習精益求精的態度缺失、人文素養培養的缺失、職業技能提高的缺失。傳統觀念影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培養與傳承。
四、學前教育專業融入工匠精神的途徑
1.教師層面融入工匠精神
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技能和職業性是關鍵,是職業素養最核心的要素。教師應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深入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水平進行分層教學。教師應提出建議,完善課程體系,科學安排教學內容。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導思想,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等現代化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移動教學互動平臺和多種信息化手段,從“課前預習+質疑—課中展示+解惑—課后強化+創造”這一思路出發設計教學。互動任務的設置由簡到繁,層層鋪墊,難度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活動以合作性學習為主,以小組為單位,使獨立思考、探究、合作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最大限度地優化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單元項目的發布,要按照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工作流程和場景設計項目任務和內容,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工匠精神應貫穿整個教學研究,教師應基于工匠精神,把握教育規律,投入教學實踐,探索良好的教學效果。
2.學生層面融入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開展校園活動,使工匠精神浸潤到校園生活中,既能增強學生的團結力,又能培養學生持之以恒、樂于挑戰的精神。校園活動的開展不僅僅可以激發成員之間的默契度,還可以使學生在感恩和信任中互相幫忙,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素質擴展活動的訓練,使學生在趣味中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內涵,在職業素養中初步養成工匠精神。
3.技能大賽融入工匠精神
學校從實際出發,開展技能大賽,對學生進行鍛煉,從而提高學生的素養。在比賽時,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培養其自信心,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在比賽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能力,改正不良習慣等。通過參加技能大賽,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成為善于創新的能工巧匠,極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中國智造”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時代工匠。
參考文獻:
[1]曹美海,羅同昱.論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4).
[2]江欣怡.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
[3]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4]王嬌嬌.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D].昆明:云南大學,2016.
[5]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6(2):14-17.
[6]董曉芳,劉秋紅,張學英.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技能的工匠精神培養探究[J].藝術科技,2017,30(8).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校本課題: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院校文化素質培養與專業技能提高策略研究——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課題編號:2017YX01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