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都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必要組成部分,實現二者之間的聯動、融合及協同,能夠有效推動高校發展,同時實現高校教育與育人的根本目標。本文從定向、引領、保障三個方面闡述了創新創業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系統地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和創新創業教育系統育人模式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 思想政治 創新創業 協同育人
人才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提升人才培養速度是保證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關鍵載體與針對,為國家培養精英人才及社會主義接班人是其歷史使命。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指出,高等教育任務在于確立高校教育中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重點培養道德優良、信念執著、本領過硬和知識豐富的拔尖人才。與此同時,大學生作為高層次人才資源,從本質上看,其就業過程就是國家對于人力資源的配置過程,合理優化地配置人才對國家社會及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必不可少。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及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模式對于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創新創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定向作用
理想可以指引人生奮斗的方向,信念能夠決定未來事業的成敗。作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中國夢應該成為青年人的奮斗目標,只有將人生的理想與國家民族民運結合起來,才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大學生群體需要有服務社會及現代化建設的情懷與夢想,高校有責任指導大學生正確認知行業規律,掌握行業動向,提升大學生自信心與道德水平。大學生在創新創業的同時,存在專業與行業不匹配、理念不夠堅定等問題。所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就業創業教育當中,培養大學生職業認同感,堅定其理想信念,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有著重要的定向作用。
(二)引領作用
大學生價值取向對于社會整體價值取向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大學生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極為重要。從本質上看,職業規劃是一種價值規劃,自我管理則是一種欲望管理。大學生的擇業觀能夠體現出其價值觀,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與職業觀。如何將學生個人情懷及國家有效結合,使得大學生樹立更高的理想,成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當中的職業選擇就是尋求職業與專業技能匹配、組織文化和價值觀匹配、行業與興趣匹配的過程?,F階段,很多大學生都是“95后”,他們出生于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時期,其價值取向具備一定的當代特征,一些學生比較關注個人需求及個人表達的滿足。在需要選擇的時候,也會以個人需要為出發點,注重物質利益的滿足。所以,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融入核心價值觀理念,能夠為學生的擇業觀與創業觀提供保證。
(三)保障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融入心理疏導及人文關懷,推動學生的人格與身心健康發展。馬斯洛在需求理論當中提出了,在人們的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以后,就會尋求高層次需求。目前,社會物質需求已經獲得了極大滿足,大學生對于精神需求的要求逐漸提升。與此同時,由于一些大學生接受家庭關愛較多,因此養成了任性及對父母過度依賴的習慣,面對當前緊張的就業形勢,一些人會產生困惑、迷惘,受挫能力差及情緒容易波動的問題開始凸顯。所以,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在一起,能夠保障大學生理性地面對挫折,在提升個人精神水平,擺脫不良習慣的基礎上,為今后創業活動積累更多的經驗,有助于其創業成功。
二、高校思想政治和創新創業教育系統育人模式的構建策略
為了實現協同育人目標,高校需要圍繞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目標,將理論育人作為主要渠道,將實踐育人作為主要內容,將環境育人作為主要載體,充分發揮科研機構、企業及黨政機關的作用。所以,協同育人模式需要從內容、目標及主體三個層面展開,增強教育效果。
(一)目標層面
在協同育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點突出創新創業的基本要求及時代訴求,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工作作為主要目標,將培養學生創業素質、知識及技能等價值取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做到思想道德和人才培養的有效結合,培養滿足創新型國家需要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與建設者。
(二)理論層面
協同育人要求高校確定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理論,不斷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念,實現三結合與四轉變。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將專業對口教育轉變為創業素質教育,從關注知識的傳授轉變為注重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從單一化的培養模式逐漸轉變為因材施教,加強個性發展轉變,從關注書本知識轉變為關注實踐能力。其次,從課程路徑上看,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實現專業課程的重點化教育,開展專業課程融合教育,將基礎教育與拓展教育有效融合。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當中加入創新創業相關內容,樹立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創新創業基本素質。最后,從教學方法上看,要轉變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分析及解決問題。
(三)環境層面
使用校園文化營造創新創業氛圍。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教育形式,文化熏陶不單單是大學生創業的基本形式,同時是思政教育工作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徑。第一,文化宣傳。使用各種宣傳途徑強化輿論造勢,樹立典型創業榜樣,在文體活動當中融入創業教育,產生鼓勵創造、創業及創新的校園氛圍。第二,學生社團。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社團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高校需要合理地使用學生社團作用,強化學生創業意識。
與此同時,還需要加強家庭環境及社會環境的營造,為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保證。家人的支持能夠為創業者提供精神動力。實際上,一些父母對于子女的創業行為存有一定的偏見,放大了創業失敗的可能性及風險性,甚至感覺子女的創業就是在瞎折騰。所以,高校需要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采用網絡平臺或者家訪的形式轉變家長對于創業意識形態上的錯誤認知,使得他們能夠以子女的創業、創新為榮。社會環境對于創新創業同樣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技能、知識及素養,體現了社會發展對于未來人才的要求,社會范圍內產生尊重人才、知識及創造的良好氛圍,有助于充分激發學生創業自主性及積極性。
(四)實踐層面
高校要加強協同育人教育工作,首先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加大制度創新力度。二者都是圍繞人的全面發展而展開的,因此高校需要堅持將人作為根本,通過充分的調研工作,加強組織論證,通過向學生灌輸人才培養相關理念,確立人才培養方案,組織教學評價,構建教師隊伍等形式完善設計,為人才的全面發展指明方向,繼而保證協同育人教育順利開展。
在平臺搭建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實現資源的優勢整合。首先,構建專業化的創業平臺。確立學校創業室、創業基地及創業園區三位一體的聯動機制,積極地評估、引導學生開展各項創業活動,將潛力項目及優秀的創業方案納入創業園區當中,從而享受資金及政策的支持。其次,構建系統化的學生創業服務體系,確立咨詢服務、政策宣傳及信息交流的平臺,使得大學生在創業的時候獲得指導與幫助,保證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順利開展。最后,幫助大學生構建相關協會與俱樂部等創新創業社團,豐富校園創業活動,舉辦各種形式的學科競賽,邀請專家開展學術講座等,組織學生在創業類企業中實習、參觀。
總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這是高校教育工作的發展趨勢,如何實現二者之間的互通、結合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考慮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該模式的系統闡述和細致分析,從目標層面、理論層面、環境層面及實踐層面提出模式的構建策略,旨在為相關理論與實踐工作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袁小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評論,2014(6):100-102.
[2]鄭創興.獨立學院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師,2016(32):5-6.
[3]楊春蕾,金彥超.民族院校專業教師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長江叢刊,2016(19):197-198.
[4]商云龍,王芳,王陶冶.大學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機制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0):152-155.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職教育創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改革委托項目《高校參與式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YWT201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