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制定合理的區域發展規劃的基礎。山區綠色發展評價指標是衡量山區綠色發展的重要參考,通過所設計的評估指標,指導發展方向,實現山區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統一。文章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為例,將綠色發展與山區縣域系統結合,以城市綠色發展研究為背景,構建山區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我國山區縣域綠色發展研究提出展望。
關鍵詞 山區縣域;綠色發展;評價指標
一、引言
建國初期,由于受到經濟體制的約束,我國主要依靠的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環境和資源。近年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弊端開始逐漸顯現。我國正在大力轉變發展方式,大力追求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理念現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
綠色發展將環境保護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對傳統發展基礎上的創新。山區綠色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山區自然優勢與現代科技結合,合理開發山區生態資源,實現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理念的合理應用。我國有80%的縣屬于山區縣。山區縣域綠色發展的順利推行對全國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山區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對山區縣域的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量化分析,找出問題所在。本文對現有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梳理,為進一步的綠色發展研究提供參考。
二、國內外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綜述
目前,國外學者大部分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研究是以城市為背景進行的。Bob Hall &Mary; Lee Kerr在《1991-1992 綠色指數——對各州環境質量的評價》書中提出“綠色指數”的概念,揭開了綠色發展研究序幕。 20世紀90年代末,經合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壓力(pressure)-狀態(state)-響應(response)模型,即PSR模型。該模型著眼于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將環境指標進行分類,并發現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產生不可回轉的影響,并從經濟和產業方面對這種影響研究。
在國內研究中,北京師范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和國家統計局聯合提出了國內第一套綠色發展的監測指標體系和指數測算體系。此后,國家統計局與林業局、環保局聯合推出了國“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及納入綠色GDP 研究”和“將環境污染損失核算納入綠色 GDP 研究”等項目工作。另外北京師范大學等編著的 《2012 中國綠色指數年度報告—— 區域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編著的 《中國低碳經濟年度發展報告(2011)》等有關綠色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報告對山區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山區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城市綠色發展建立在全面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可實施性原則和動態性原則上,以環境容納量與承載能力為前提,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相結合,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現有的城市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因素層包含三個部分:城市生態化建設、產業生態化建設和循環經濟建設。其中,城市生態建設具體包括植被覆蓋率、公共交通車輛、軌道交通線路長度、環保建設投資費用、生活用水平均消耗量和燃氣覆蓋率。產業生態化建設為工業及生活廢水排放量、工業廢物及廢氣排放量和農業農藥使用量。循環經濟建設有廢物處理率、土地產出占土地使用比率、水資源利用率、工業煙塵去除率、工業廢水達標率、城市垃圾處理率和資源生產率七個指標層。
山區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以山區縣域為發展背景,涵蓋山區生態化建設、產業生態化建設和工業生態化建設,山區生態化建設包括植被覆蓋率、公路交通線路長、環保建設投資費用、生活用水平均消耗量和耕地平均使用率。產業生態化建設有農業農藥使用量、旅游發展占地率和旅游垃圾產生率。工業生態化建設由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廢水排放量三個指標層構成。
四、山區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用實例
瀘定縣隸屬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的橫斷山脈,屬典型高山峽谷區,是山區多民族聚居縣。長期以來,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封閉和科技教育水平滯后,該縣人民生活較貧困,經濟發展滯緩。近年來,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瀘定縣開始合理開發自然資源,調整農業結構,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使得農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生態環境也有了顯著改善, 整個農業經濟和生態系統逐步走向良性循環。
(1)農業方面。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導下,瀘定縣城響應國家政策,積極推動綠色發展。充分利用自然優勢,大力打造“中國紅櫻桃之鄉”,在全縣12個鄉鎮相繼建立起具備一定產業規模的紅櫻桃種植基地。截至目前,該縣紅櫻桃標準化種植基地已達200多公頃,年均產量達到50多萬公斤,每年五月份,瀘定櫻桃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采摘品嘗,帶動農民直接創收600余萬元。
(2)旅游業方面。瀘定縣旅游資源豐富,坐擁二郎山、大渡河、海螺溝、牛背山等得天獨厚的綠色景觀。該縣旅游產業穩中向好,瀘定橋景區創AAAA工作有序推進,全年累計接待旅客79.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8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8.66%和85.71%。
(3)生態山區建設力度方面。瀘定縣近幾年對農村公路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交通條件也得到改善,整個瀘定縣形成了以國道、省道為主干線,縣道和旅游公路為干線,鄉城道路做為支線的城鄉、景區公路交通網。
(4)產業環境友好建設方面。數據顯示,到2012年,瀘定縣農藥的施用量高達79t,單位面積使用量達9.647 kg/m?,是甘孜州境內農藥施用量最高的縣,對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近年來,瀘定縣引進在綠色發展理念,瀘定縣開始轉變原有的傳統農耕方式,大量引進先進科學技術指導,逐步減少農藥使用強度。
五、結論與政策實施建議
山區綠色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實現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為進一步加大山區綠色經濟的發展面積和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山區資源環境統計數據基礎建設
目前,數據的不完整性是制約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歷史原因, 大部分山區地區的數據和基礎統計資料不夠完善,并且數據的收集整理難度較大,因此,山區縣域管理階層應該做好基礎管理工作,為山區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提供最真實可靠的數據資源。
(2)逐步完成綠色發展評價體系的階段性建設
目前,我國山區綠色發展評價還屬于探索階段,綠色發展評價體系還需逐步健全。山區縣域不可急于求成,追求高效率,要在實踐中逐步完善評價體系,應努力將發展落到實處。
(3)堅持將指標體系落到實處
山區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對象是山區縣域,要將其與城市發展評價指標區別開來,山區領導人應該以實際出發,共同監督,杜絕形式主義,堅持將指標體系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瀘定縣農業綠色發展研究[J].李云松.中國發展觀察.2015(10).
[2]中國綠色轉型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肖宏偉,李佐軍,王海芹.當代經濟管理.2013(08).
[3]區域綠色發展綜合評價體系與方法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09).
作者簡介:
熊丹,(1994-),女,漢族,四川內江人,研究生,單位: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區域經濟學專業,研究方向:區域生態經濟創新與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