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一
摘 要: 對于小學生而言,實踐不僅是對書本知識加深印象的過程、對新鮮事物強烈認知的過程,而且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實踐活動形式多樣,怎樣才能讓小學生在實踐中學到東西,讓書本知識在實踐中入心入腦才是關鍵。
關鍵詞: 小學 綜合實踐活動 開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出真知,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古訓,而且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核心和第二次飛躍。對于小學生而言,實踐不僅是對書本知識加深印象的過程、對新鮮事物強烈認知的過程,而且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就是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更多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然而,實踐活動形式多樣,怎樣做到讓孩子們學到東西,讓書本知識在實踐中入心入腦,才是高明之處。我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實踐性、自主性、趣味性、創新性為主要特征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一、以學校植物園為窗,學生認清水果和蔬菜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開發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綜合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學校植物園實踐基地內的蔬果品種繁多、形狀不同、特征各異、內涵豐富,教學價值不可估量。我們利用植物園,還學生一個原生態的自我,進行學習。開展活動時,我們還邀請學校植物園的老師和部分學生家長來指導學生開展基地綜合實踐活動。
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開始尋找植物園里有多少植物?長得什么樣?有什么特點?它們叫什么名字?“這是土豆,這是西紅柿,那邊那個紫色的是茄子。”“這個有點像黃瓜,但它不是黃瓜是絲瓜。”草叢中、大樹下、植物園內,隨處可見同學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有的彎腰尋找,有的低聲交流,有的認真思考、分析判斷,有的還認真地做著記錄……一個個像極了十足的植物學家。之后,我再組織學生們坐在草地上匯報各小組的觀察結果。在這樣輕松的氛圍中,學生大膽質疑、各抒己見,個個興趣盎然,收獲豐碩。大多數學生都按老師提出的要求,說出植物園內植物的形狀、特點、有多少品種,等等。
這樣,學生們欣喜地走出班級,領略了植物園基地優美環境的美麗,了解認識了部分植物和蔬菜的特點,體驗到了生活的真諦。綜合實踐活動賦予學生以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賦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二、以文明小記者為眼,學生看到不文明現象
《新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課程必須拆除阻隔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之間融會貫通的藩籬,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為了增進學生對本土文化及市民環保意識的了解,走出校園,走進社區,走入社會,從小學生的視角倡導市民做講衛生、護環境、愛家園的城市環境衛生的保衛者,培養孩子們熱愛家鄉、熱愛環境的思想感情,特別舉辦了“文明小記者捕捉不文明”的活動。
活動當天,18名小記者組成的記者分組后分別沿著3條路線,通過他們的視角,尋找我縣城區人員密集、交通混亂地段發生的一些“不文明現象”。活動中,結合老師的講解,學生們都受到了一次實地教育;活動后,學生們根據自己的體會各寫一篇文章,各年級還挑選出好作品制作成果展板進行全校展覽。學生們主要發現了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橫穿馬路、亂貼小廣告等不文明的行為,達到了預先期望的效果。以下是小記者們的采訪記錄:路線一:亂扔垃圾的現象很普遍
沿街發現,道路兩邊亂扔垃圾、堆放雜物的現象很普遍。粘貼小廣告、占用盲道的現象隨處可見。這樣怎能建設文明環境呢?
路線二:小鹿沒有了耳朵和尾巴
在步行街上,亂扔煙頭、隨地吐痰、在公物上亂涂亂畫現象隨處可見。比如,步行街中段有只雕塑精美的小鹿,它的一只耳朵和尾巴已經掉了,傷痕累累的小鹿身上還貼著小廣告。
路線三:樓道、胡同的小廣告很多
客運站門口有人們隨手扔下的煙頭,還有人隨地吐痰,臟兮兮的,讓人倒胃口。在一些樓道內,我們看到了很多小廣告和亂貼亂畫的電話號碼。
三、“大家穿蛛網”為媒,學生學會互助和協作
《新課程標準》指出:“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人與人之間關系是錯綜復雜的。要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獲得生理、心理的健康。通過某件事或某個活動,讓孩子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從而獲得心靈的感悟。”
現在的小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長輩慣著寵著。這就導致他們大多存在自私自利、依賴性強、好逸惡勞等缺點。多數學生只知索取、不知付出,不懂得不明白彼此的愛護都應該是雙向的。我們從一些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學會彼此感恩、互相幫助,形成具有團隊精神、共同協作的氛圍。“心電感應”、“盲人方陣”、“大家穿蛛網”等游戲就是這一類活動的典型,宗旨就是讓學生們體驗怎樣做到密切配合和相互信任。
“大家穿蛛網”是這些游戲中難度最大的一個。因為是“大家穿蛛網”,所以要求過“蛛網”時不能有絲毫的碰觸,隊員們在活動中不許說話,只可以用眼神和動作交流;小隊中無論多少人已經通過蛛網,只要其中一人碰到蛛網或者說話,整個隊伍就要重新再通過。蛛網的空隙不一樣大,每個人都要找到適合自己通過的空隙,這樣才會取得成功。隨著小組間彼此競爭的加劇和網口越來越小,孩子們的臉上都憋得通紅,汗珠滴滴答答地掉落下來。在經過14次失敗、再來的嘗試后,第二組13名學生終于全部通過了“大家穿蛛網”。
我們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利于實現課程的教學,向自然環境、生活領域和社會領域拓展,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走向自然、了解自然、走向生活、了解社會。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主動思考、大膽探究、教育體驗,接受人文素養的自然熏陶,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必然趨勢,值得我們去研究、嘗試。
生活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生命所在,對學生而言,只有經過生活的積累、實際的體驗,才能有感而發、有為而作。因此,我們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把學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綜合實踐活動之中,讓小學生積極主動地、自由地、自主地、自發地,用自己的心靈去探尋綜合活動的資源,以積極的心態去參與活動,展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