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珊
摘要:以信息化、城鎮化為特征的新時代已經來臨,農村教育同樣需要順應時代變化,積極尋求道路,主動作出調整。
關鍵詞:新時代農村;義務教育;思考
我在中部農村一所普通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任教已達三十多年,且一直擔任班主任。毋庸置疑,所有人都能感受得到中國的迅猛發展,而我對時代變革背景下農村義務教育的變化深有體會與思考。
一,留守兒童需要更多關愛
留守兒童是一個早就廣受關注的話題了,對于農村教育工作者來說,這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農民進城務工這是大勢所趨,留下了孩子,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管教。在生活方面,老人家們還是十分地細致入微。但在管教方面,代際的隔閡、文化程度落后、過分溺愛等多種原因都導致正在成長過程中的孩子難于抵抗外界不良影響,容易養成不良習慣,甚至荒廢學業。我曾經認真做過一個統計。我帶過的一個班,一共有42名孩子,其中12個是雙親留守(父母都在外務工等),20個是單親留守(一般是父親外出,母親在家)。我對這個班的學生的成績、禮貌、紀律性、習慣四個方面進行分類統計,以百分制計,每項占25分。最后發現70分以下的學生中81%是雙親留守,9%是單親留守。我與其他同事交流,發現不同班級、不同年級,情況也大抵如此。我時常在思考,對于老師、對于班主任,怎么樣能夠把留守這一現實對孩子們的影響降到最低呢。多組織一些集體活動,與留守的孩子們多談談心,給他們多一些關懷。但是這些似乎是遠遠不夠的。也曾設想,如果讓留守孩子們都采取寄宿的方式上學,在集體生活和學校老師的照顧和管教下是不是要比祖輩們帶著更好一些?
二,進城讀書亦艱難
父母進城務工,小孩到父母身邊,進城就學,這看上去是一件不錯的事情。但是現實情況仍不容樂觀。如果從小一直就在城市接受教育可能還是比較好。中途由農村轉到城市上學的孩子往往出現各種“水土不服”。畢竟農村與城市的生活環境、教育模式等還是存在較大差別的,很多孩子剛剛進去成績下滑、難以融入新集體、甚至自卑情緒出現都是很普遍的。不少家長跟我抱怨,小孩進城后,各方面還不比在老家好,讓人頭疼。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新情況也逐漸蔓延。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家庭,父母并未在城市里面工作,也將孩子轉學到城市寄宿讀書。他們想讓孩子接受城市里面更為優質的教育資源。可是,觀察看來,往往事與愿違,大部分沒有收到預期效果。遠離了父母,在陌生環境里不適應,甚至出現心理問題。最終,相當一部分又轉學回農村了。
上述兩種情況都是轉學,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第一種情況下,孩子能和父母在一起,盡管可能存在上述的一些問題,在父母的重視和幫助下,還是很有希望克服的。第二種情況家長們就應該慎之又慎了,首先,城市的教育資源分布同樣是不均衡的,并非進了城就一定能怎么樣,小孩子一個人在外還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
三,教師下鄉也水土不服
近些年來,除了學生大量地由農村向城市流動,也不乏一些年輕教師因為各種原因由城市到農村任教。今年我們學校就來了兩個年輕女教師。她們都是學歷較高,工作認真負責,教學方法與時俱進。可是在期末測驗當中,她們所教班級的學生成績卻很不理想,這也是一種“水土不服”農村的教育畢竟面向的是農村的教育環境、農村的家長。相較而言,城市家長對教育重視程度高,學生從小參加各種培訓班,學習習慣和主動性可能更好一些。而農村教育就不一定具備這樣的土壤,換言之,更需要講究方法,要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要去摸索學生的學習規律、心理狀態。
四,農村教育遇上信息時代
孩子們過早地進入這個信息社會,他們的心智尚不成熟,抵抗力弱。現在有大量的孩子沉迷于網游和手游。這個雖是老生常談,但在農村教育中,這是另外一種滋味。很多的家長,并不知道他們的孩子玩的是什么。家長也許還根本不懂電腦智能手機這些電子產品,小孩們已沉迷其中,甚至受到網絡上一些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響。對于農村教育來說,對孩子們的監管更為困難。我總是這么想,如果讓孩子們在十四歲之后再接觸這些電子產品多好啊,當然我的想法是不現實的。那么如何盡力地保護孩子們呢?還是要以我們老師為主,與家長構建一張防護網,控制孩子們上網,玩游戲過度。
當然,信息化帶來的便利也是不可抹滅的。像我們學校的每個教室里面,都已經安裝了多媒體的黑板,可以讓課堂生動化,形象化。通過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家校聯系更為緊密和有效。信息化確實也彌補了農村教育方面的一些缺失。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普通的農村義務教育工作者,我認為我們首先要正視這個時代的變化,積極主動地去調整我們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讓孩子們接受到更好地關懷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