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雅慧
摘要: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每每遇到古詩詞的教學都會感到“痛苦”。因為小學生閱歷淺薄,不具備將抽象詞句轉化為具體畫面的能力。再者,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與時代的變化,也影響了學生對古詩意境的領會。而許多老師在教學中也沒有形成一定的模式,只是一味教學生逐字逐句翻譯后再背誦,如此一來,古詩教學就變得枯燥乏味且收效甚小,想要教好真的不容易。但筆者觀看了肖紹國老師的古詩教學課例后,結合自己在平時教學中的一些探索與嘗試,歸納出了古詩教學的三步模式:讀準——讀懂——讀活。這種模式目標明確,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教學;模式
一、讀準
1.字音標準
讀準字音對于學生來說是最容易辦到的,但老話說越簡單越容易出錯,因為學生往往會對古詩詞中出現的多音字和通假字“掉以輕心”,在字音上出現錯誤。比如:《早發白帝城》中出現的四個多音字(“發”、“朝”、“還”、“重”),《鹿柴》中“反景入深林”中“景”通“影”……這些字音都需根據具體詩意來處理,老師教的時候也不可大意。
2.讀準節奏
每一種文學體裁都有它獨特的“味道”,古詩詞的“味道”體現在它的節奏韻律上,一些古詩詞甚至是可以配上音樂吟誦的。詩詞中哪里需要停頓,哪里需要重讀,哪里需要聲音的延長等都是我們要注意的,如此才能讀出古詩的形和神。我們在教學中可采用范讀、配樂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誦讀。
二、讀懂
1.背景的了解
一切景語皆情語,許多古詩詞內容與作者的創作心境有關。所以,讓孩子們真正了解大意,還得從創作背景入手。
在《早發白帝城》的教學中,筆者為學生們簡單介紹古詩的背景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首詩背后蘊藏著李白被赦免后的激動心情。之后,筆者讓孩子們閉眼想像自己就是重獲自由的詩人,把自己的“新身份”帶入到范讀中,邊聽邊想你看到了什么畫面。這樣的情景創設畫面感很強,學生有許多想說的,有學生說:“我看到李白在白帝城跪地接受皇帝圣旨,他激動得眼眶都濕潤啦!”還有的學生說:“我看到的彩云不只是圍繞在白帝城的云霧,還是李白心里的一道彩虹,他心里無比開心,因為他自由了。”像這樣精彩的發言一個接一個。學生所理解的也不僅停留在字面上,更是體會到古詩傳達出來的情。
《江雪》是柳宗元被貶后創作的作品,是一首托景言志的古詩。表面上作者描繪的是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但實質是表現詩人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如果在教學中少了背景的介紹,那么學生是無法體會到詩人孤獨之感的,更加無法領會到詩人的高貴品質,教師要幫助學生透過抽象的語言文字感受到詩句背后的情感。
2.看圖聯想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的教學與畫面再現是分不開的,這讓文字具象化,以此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
今年在區里的教研活動中聽了名師黃芳老師的《如夢令》,黃老師在學生自由初讀后,讓孩子們歸納出寫景的詞句,然后依次展現“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的對應圖片,讓孩子們借助圖片用語言將詞中畫面展現出來,如果單單只是根據字面來進行口語表達,語言會相對單薄,畢竟學生的想象是有限的,而圖片的展現,能讓學生看到他們想象不到的內容,讓詞中的畫面不再“朦朧”。學生所描繪的景象就是詞句所表達的意思,更是自己對詞句的理解與品鑒。當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只要合符情理,每一種理解都是對的,如果在教學中一味讓學生記住參考書上的譯文是不對的,這抑制了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
在筆者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絕句》這首古詩的教學給學生們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有許多孩子還把這堂課的經歷寫進了作文里。這堂課我只在黑板上板書了詩句內容及重點字的注釋,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將詩句轉換為圖片畫下了,最后評比看哪組畫的畫與詩句最貼切。其實在繪圖的過程中他們就已經試著在理解詩句啦,他們要討論畫上要畫哪些景物,什么東西畫在遠處,什么東西畫在近處,這都是學生要思考的,他們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古詩,不用借助參考書也能明白詩意,讓學生自己將詩句中的畫面展現出來,比老師的千句萬句都管用。
3.聯系實際理解
把自己擺進詩句里是進入古詩的絕佳辦法,因為只有把詩句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學生才能借助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詩句,與詩人產生共鳴。
在《草》的學習,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極為生動地表現了野草的頑強生命力。于是就有學生想到了學校的大草坪,冬天草坪上的草都枯黃了,看起來毫無生氣,可如果你低下頭去,更近更清楚地觀察它們,就會發現枯黃的草堆里藏有一絲淡淡的綠意,“野火燒不盡”的冬草到了春天又會重生。學生生活經驗的遷移更大程度地幫助學生體味古詩的意蘊。
又如《古朗月行》一詩中,兒時的李白把天上的月亮認作“白玉盤”和“瑤臺鏡”,在展示完月亮與玉盤和明鏡的對比圖片后,立刻就有學生說:“哇!還真像,不過我小時候總以為月亮是月餅呢!”于是又有學生搶著回答:“我小時候覺得月亮是夜明珠呢!”孩子們稚氣的話語把筆者也帶回了天真無邪的童年時代。
三、讀活
北宋教育家程頤說過一句話:“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任何沒有經過實踐運用的知識都是淺層次的,而古詩的運用比背誦理解重要得多。
在肖紹國老師《香菱學詩》這堂課的拓展環節中,肖老師分享了自己的隨筆《冬雨》和《遠行》,為孩子們營造出思念家人的情境,潛意識地告訴孩子們,如果你有一天離開故鄉許久而思念你的家人,你也可以將“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寫進自己的隨筆里,這才是詩中情與義的完美演繹,這不僅僅是詩句與自己生活的結合,更是詩句的運用與傳承。
同樣是《早發白帝城》的教學,為了引導學生把學過的詩句與現實看到的景色聯系在一起,筆者把自己在三峽游玩時的體會展示給學生看,讓他們猜測筆者在游玩時聯想到了《早發白帝城》的哪句詩,讓他們明白古詩是可以與自己的經歷結合在一起的,猜完詩句后馬上引導他們根據課件出示的圖片來搭配所學詩句(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樣的設計即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運用能力,又使整堂課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