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九美
【摘 要】香港培訓期間學習了教書、育人的方法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等,感覺很有收獲,深深感受到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的不易和自豪。學以致用才是我們培訓的真正目的,回校以后針對我校的學生狀況,及江蘇地區的學生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方法的嘗試,初見成效。在今后的教學和工作中,作為一名“不斷雙師型”教師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只有不斷嘗試、不斷進取,才能夠有所突破。
【關鍵詞】培訓;教學;互動;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7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166-02
隨著學校的發展,對教師的技能培訓與教育實踐鍛煉逐步深入,我有幸到香港理工大學進行了為期7天的學習,先后聽取香港理工大學工業中心主任黃德輝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譚珮雯博士的7個專題講座。參觀考察了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科技館等地。時間雖短,收獲卻很大,我們學習到了新的觀點、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全新的教學模式。學習交流使我們深受“觸動”。
一、學習心得
(一)掌握教書育人的基本方法,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黃德輝教授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教書育人要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利用擺事實、講道理、嚴厲批評、主動關心、拉近距離、讓學生過意不去、讓學生感到身在福中等等各種方法。教師要將心比心,用真心與學生相處,必然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可,只有學生發自內心想學,才可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
工作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黃德輝教授有一句話講得特別好,他說我們的工作就是面對困難、解決困難,有了這樣的心態,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不會退縮,而是勇于面對。我們要隨時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校的利益為重。
(二)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應與時俱進。黃德輝教授和孫建榮教授都強調了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性,這個不是由某個領導研究決定的,而應該是由該專業的學科帶頭人來決定。學科帶頭人一定是與時俱進,能夠將自己置身于企業一線,了解最新的企業需求的人。課程的設置,教學環節的開展應緊密圍繞該專業領域,要開設對學生將來就業有用的課程,并且要將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告知學生,讓學生一進校門就知道自己的專業方向是什么,自己大學幾年的學習任務有哪些,不能讓學生渾渾噩噩,糊里糊涂地度過四年的大學時光。
(三)排除萬難,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所有的高校都在強調校企合作,要求教師不局限于課堂,不局限于已有的知識框架,這是因為社會無時無刻不在進步,如果固步自封,必然成為歷史。現在中國所謂的“雙師型”教師只能證明教師在某個時期具備雙師型的素質,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隨著軟件的更新換代,如果教師不走出校園,不去接觸最新的技術,那該教師能夠教給學生的很可能是過時的,不夠前沿的技能,甚至有的教師根本不了解企業,教給學生一堆沒用的東西。黃德輝教授提出了高校教師應該做一個“不斷”雙師型的教師,要與企業密切接觸,通過校企合作的項目,培養能為企業分憂的學生,讓學生少走彎路。
(四)合理開展項目教學法。黃德輝教授言傳身教地告訴我們如何開展項目驅動的教學,他給我們舉了個案例,香港理工大學工業設計相關專業的學生,在大一的時候就要求他們組隊完成滑板車每個零部件的設計、制作和安裝,全程學生自己動手,學校提供相應的設備和制作場地,教師進行大方向的輔導。在這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自主學習大量的專業知識。學生的操作實踐在不斷的試驗、制作過程中得到極大的提高。
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工業中心每天都有專職的經驗豐富的技師在那里,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各方面的幫助,很好地保障了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技術指導與安全保護,對設備的維護也很到位。
(五)加強互動教學,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譚佩雯教授向我們介紹了互動教學的方法,一開始的PPT上呈現了兩個可愛的孩子的照片,這是她的孩子,她以這種不經意的,類似拉家常的方式,切入課堂,氣氛很輕松。她針對我們設計了好幾個互動的項目,比如隨機分組,給自己的小組命名;她讓我們按照從教的時間進行排隊,讓大家在排隊過程中增加互相的了解;鼓勵大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我們感覺方法很新穎,可操作性強,教學中她注重培養學員之間的團結互助,及時調整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掌控課堂氣氛。我們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隨著老師的節奏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兩個多小時很快就過去了。
二、潛移默化,將學習的理念和細節應用于教學、實踐等領域
(一)關注學生,從記住他(她)的名字開始。學以致用,不僅是我們對于學生的要求,更要以身作則地從自己做起,在香港學習期間,黃德輝教授第一天見面就叫出我的名字,令我們印象深刻,雖然這只是小事,但從這一點足以見得他對學生的重視。這個學期開學以來我也有意識地從細節做起,我在給學生上課之前,提前找到他們班的學生名單,先從記學生的名字開始。第一次上課,我先開誠布公地對自己進行了詳細介紹,毫無保留地向學生敞開心扉,也給學生提出了要求,讓每位學生用10-30秒的時間簡要介紹一下自己的名字、愛好,以及對本課程的了解和希望,在征得學生同意的情況下進行視頻拍攝記錄。
課后對拍攝視頻進行瀏覽,并提取相關信息,如截屏獲取學生的照片,對應記錄每個學生的名字、愛好,對本課程學習提出的要求等等,經過兩周的有意識記憶我已經能夠叫出班上90%學生的名字。與學生零距離的接觸,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每個學生的重視,這只是邁出了小小的一步,從第三周開始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合作練習,利用合作練習的方法考驗學生知識點掌握的狀況,也逐漸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同學的關愛與幫助。
(二)走出校園,強化專業技能的提升。香港理工大學關于“不斷雙師型教師”的提法,令我感觸較深,所以開學以來我們教研室積極與周邊企業取得聯系,了解企業的需求,我們先后與南通市跨境電商商會、南通鳳凰數字媒體產業有限公司、南通智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十八般動漫公司等取得聯系,了解設計行業的發展,以及企業的需求。企業無縫對接到學生實踐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協議中特別強調了企業對教師前沿實踐技能的培訓,要求教師參與到企業項目的實踐中,這樣在框架上確保了教師的實踐技能的提升。
(三)主動學習,自我完善,重視教研室活動,分享方法、共同提高。作為一名高校設計專業的教師,注定了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才能夠適應現代設計的千變萬化與更新換代。幾乎每年我們都要接觸新的軟件、新的課程,這對于我們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會。在不斷的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在一點一點地成長,也越來越覺得知識不夠用,要學習、實踐的東西太多太多。
在香港培訓期間黃德輝教授與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配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以為朱老師是黃教授的助教,后來我們才了解到其實他們只是同事關系,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他們通力合作,只是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教研室活動除了增進同事間的感情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夠讓教研室成員團結起來,互相學習,共同探討教學、設計等方面的問題,1+1肯定是可以大于1的。
雖然我們去香港學習的時間不長,但留給我們的東西卻很多,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依然會慢慢品味香港的教學方法以及香港人的做人做事習慣帶給我們的啟發,吸收他們的精華。同時結合我們學校的特點,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我相信隨著我們的眼界越來越開闊,我們的內在會越來越強大,每一個教師的一點一滴的進步,匯聚起來我們的學校就會越來越強大,我們就能更好適應應用技能型本科的教學需要。
參考文獻:
[1]趙書興.基于單目視覺的雙手手勢識別技術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