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堇萍
摘要:我國目前極其重視國家的軟實力發展,而我們音樂素質教育在這其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中國人口眾多,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我們的國民也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藝術培養。因此,小學階段就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起步階段。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新素材
最開始并沒有什么音樂教育,最早出現在我們人類身邊的是音樂,最早的時候音樂也并不是專人教出來的,好像人從生來就有了這樣的能力,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生活中有情感需要抒發。我們的音樂課就應該讓學生成為主導者。我們應該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不給他們任何固定的約束。而我希望我的家鄉的小學音樂教育讓學生也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音樂課堂。
一、旺蒼縣小學音樂課堂的現狀
旺蒼縣城內有三所小學,在我實習期間,因為一些實習工作上的原因與這三家小學都有一些接觸。但我選擇了我的母校——旺蒼縣實驗小學進行我的研究。在聽課中我發現,我們的音樂老師有時教給孩子們的歌曲竟然是一些流行歌曲,而上課方式也一貫采用聽唱法,教唱法。并沒有一些創新與突破。老師就只是用多媒體放著歌曲。良好的教學環境與條件,但是并未充分發揮出來,我們的學生的觀念也是音樂課就是唱唱歌,拿給他們來娛樂的課堂。教學的單一并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竟然還會存在被占課的現象。而學校里也并不會經常組織一些文藝活動或是比賽。但是隨著科技與人的需求,所追求的會上升到更高的層面,這個時候我們的新素材就被引入中國。以我們旺蒼縣小學音樂課堂來舉例。學生的課堂好像只有唱歌這一件事。而學生所認為的唱歌好像也只有一種方式。他們完全不知道課堂中還能玩著游戲學唱歌學理論。我們可以從導入新課開始融入。在平淡的導入課堂上做出改變,吸引學生的興趣,例如:歌曲、游戲、故事、情景等導入。這樣去引導一堂課,學生們會更加有興趣。而在這一系列的教育下,你會發現學生不管是從審美能力、創造能力、交際能力等都會有一個不一樣的改變。
二、新素材的意義
奧爾夫音樂體系在經歷了實踐與時間的打磨后他不僅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音樂教育體系,也是中國當代音樂教育史上相當大范圍接受、被影響的音樂教育體系了。奧爾夫教育體系讓學生零負擔的去學習,讓他們自己找尋音樂中的美好。這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和感受音樂,他利用游戲的情景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課堂,這讓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恰恰與我們的傳統教學法不一樣,傳統教學法中生硬的模仿,不斷的練習,這樣枯燥乏味的練習會讓學生漸漸的失去對音樂的興趣。奧爾夫教學體系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互不影響,但又一樣達到學習的效果。從這一點來說,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更好地彌補了我國傳統教學法中的不足。
三、新素材在課堂中運用的情況
在我們目前的音樂課中,可能還沒有完全使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但這也正是好的地方,因為我們不需要完全摒棄我們的傳統的教學法。我們要將兩者完美的融合,要取其兩種教學方式各自的閃光點。在我所接觸的課堂中,特別是在一些有經驗并且不斷學習的老師的課堂中,會發現,老師組織上課的方式改變了,會用歌唱的形式來告訴學生們,我們已經進入了音樂課堂中。老師導入新課的方式也改變了,不再是生硬的:“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xxx首歌曲。”而是用一些故事、游戲、歌曲甚至提前將教室布置成那首歌的主題的感覺,多種多樣。老師教授新課的方式也不一樣了,不再是,同學們跟老師一起唱,這個旋律唱多少遍,或者這首歌先聽多少遍。而是,讓學生更多的去體會去感受這個旋律的走向,這首樂曲的情感。教授音高,會用柯爾文手勢,因為這樣學生更能了解音高的位置。教授節奏會才用到身體打擊樂或是小游戲。這樣他們會更快的學會。并且課堂參與度極高。在這樣一種具有說、唱、跳、演的音樂課中,不僅是更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也給學生帶來了一種新的體會。在實踐中進行藝術學習,讓他們由心到身的體會到音樂帶給他們的魅力與沖擊,從而提升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以及審美能力。
四、實踐課例
《感覺》
音樂分為A B段,A段里分為兩個樂句。四個人一組,第一句舉起右手踩著節奏走(轉圈)第二句換左手。B段里是兩個樂句,但是會出現三遍不同的音高,第一句向前跳,第二句向后跳。向前向后都是依靠圍著圓圈來進行的。(收攏圓圈,打開圓圈)收攏和打開各蹦三下,第二階段的時候可以讓大家分散開來,再下一遍音樂開始的時候找到新的四個小伙伴。這樣的訓練在訓練對音樂節奏以及音樂樂段不同的感知力以外還對一個人在平時社交、溝通交流、合作、建立自信有幫助。
五、結論
新素材的融入,不僅僅只是在教學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技能知識。也會一定程度上鍛煉到他的其他能力。新素材在課堂的運用會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參與課堂,這樣學生也能更好的體驗的這堂課,學到技能知識,得到鍛煉。新素材的融入會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這對旺蒼縣的小學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妲娜 修海林 尹愛青 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徐冰.音樂教育理論新探索及其改革研究[M]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