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韜文
摘 要:智能化媒體時代的到來將媒介融合的進程推向了新的發展快車道,當互聯網思維彌散滲透到輿論和傳媒領域,曾作為虛擬空間的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交融就更加緊密,“網絡化的社會”成為被重新定義的流動空間,互聯網視域下的最新技術也給傳媒工作和輿論引導帶來了新的變革和挑戰,傳媒版圖也因此面臨重構,傳媒市場或再面臨新一輪的洗牌。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傳媒領域;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133-02
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機器與機器的鏈接導致互聯網的誕生,內容與內容的連接使得互聯網傳播走向“媒體化”,人與人的連接使得社會化媒體興起,人人都成為傳播的主角,終端連接的升級推動了更為便捷的移動互聯網傳播時代到來,而物聯網和互聯網的融合則實現了物-物、物-人的連接,形成人-物-環境三者互聯互動的全新信息傳播環境。
大數據數據來源的多樣化、數據的巨大性、信息處理的快速性為新聞業務的變革帶來契機,在大數據的驅動下,不僅新聞業務領域會增加預測性新聞、改變深度報道的模式、提高新聞報道個性化的程度,還將全面提升對用戶信息的分析能力、提升用戶分析的精準性,甚至影響著媒體的盈利模式。
智能化媒體時代的發展進化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互聯網最新技術又給予傳媒和輿論工作以新的機遇和挑戰。區塊鏈技術由互聯網金融縱深發展而來,相較于傳統的“廠商-中間商-消費者”,區塊鏈技術成為了新的中間商,通過簡化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機構,來實現去中心化的、更為透明的、更為精準的“分布式記賬”,媒體區塊鏈通過智能合約的形式可應用于內容付費、數字版權、信息共享、廣告精準投放等傳媒領域。而互聯網衛星的發射標志著衛星互聯網時代的開啟,徹底改善用戶上網體驗,為用戶參與信息傳播和傳播者分析輿情、引導輿論提供了更強有力的技術護航。
一、互聯網最新技術對輿論傳播工作帶來的影響
1.網絡輿論與網絡輿情。簡單而言,輿論是公眾的意見或群眾的言論,學者陳力丹對輿論的定義為,“輿論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及其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劇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德國學者諾依曼認為輿論是兩重意義上的“社會皮膚”,一重為個人感知社會“意見氣候”變化進而調整自己環境適應行為的“皮膚”,另外還像“容器”的皮膚一樣,可以起到維持社會意見整合的作用。而在互聯網視域下的輿論被稱為網絡輿論,同樣繼承了傳統意義上輿論的特點,但又在發展中表現出新的亮點和問題。
輿情是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社會公眾對社會現實的主觀反映,是群體性的思想、心理、情緒、意志和要求的綜合反映。網絡輿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會整體意見和情緒態度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反映,互聯網時代輿論和輿情的表達有了更廣闊的平臺,部分用戶通過網絡平臺發布的意見最終會匯聚起來,形成強有力的輿論“意見氣候”,互聯網使得多樣化、多觀點、多立場、多來源的意見得以擴散,同時互聯網也成為了輿論發酵的主要陣地,沖擊著過去傳統媒體占據輿論引導主陣地的格局。
2.互聯網最新技術下的兩個輿論場。 隨著互聯網的演進和互聯網技術的升級,兩個輿論場也出現了互聯網形態,或者說兩個輿論場在互聯網上得到延伸。其中官方輿論場是指依托主流媒體新聞發布的機制建立起來的,旨在宣傳解釋國家政策和立場的輿論場。在兩會期間,《安徽日報》推出H5作品《創新驅動,安徽搶先一步》,以朋友圈形式開設“兩會朋友圈”專欄,聚焦熱點話題,在“兩微一端”同步推出新媒體作品《@李克強總理,你的這些建議我們都同意》,以“內容解讀+報告原聲+現場視頻+網友評論+表情包”的全媒體形式解讀政府工作報告。
民間輿論場則是公眾基于對自身利益和情感出發,對公共事務進行民意表達的輿論場。當突發事件或熱點事件發生時候,傳媒媒體的“兩微一端”通過及時報道、配發評論進而引導輿論,傳遞主流價值觀,民間輿論場則可以通過微博評論、微信公眾平臺、論壇社群等表達意見、傳遞態度、宣泄情緒。
當以官方微博為代表的官方輿論場對事件或現象發表長微博進行輿論引導后,網絡輿論場中的話題熱度會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在互聯網中民間輿論場的負作用也會弱化。
如何實現網絡中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同頻共振和良性互動,讓兩個輿論場由斷裂走向共振、沖突走向合作、殊途走向同歸、對立走向統一成為了網絡輿論引導的重要課題。
3.互聯網+環境下輿論引導機遇和問題。網民媒介接近使用權和網絡話語權的獲得,為互聯網+環境下的輿論引導帶來了機遇,也伴生了問題。基于網絡輿論生成的低成本和快速性,網絡輿論的引導應該具有新的要求。
(1)輿論指向范圍的擴大:互聯網+環境下網絡議題空前繁榮,微博上的碎片式熱點不斷,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科技、軍事各個領域,新聞輿論的觸角可以指向更加全面的領域,避免了單一化。同時各國之間的輿論聯系也變得更為緊密,輿論指向范圍的擴大使得輿論影響的全球化成為可能。
(2)輿論主體參與程度的提高:互聯網這一載體讓政府、企業信息進一步透明化和公開化,公眾作為輿論主體參與輿論傳播和反饋,能夠聚集同類意見,形成強大的輿論態勢。“江歌日本遇害案”、“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豫章書院事件”都是在公眾全面推促中媒體追蹤報道,揭示出事件背后錯綜復雜、盤根錯節得關系網。
(3)網絡輿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意指向,但不能涵蓋所有社會階層,網絡輿論與現實民意仍然會存在差距。網絡輿論形成環境的復雜性還容易滋生網絡暴力,對當事人造成直接或間接傷害。網絡輿論作為一種監督力量,可以對司法權力進行一定的監督,但也出現了“媒介審判”這種輿論力量越界的現象。互聯網可以反映出一定的社會矛盾,互聯網環境下道德的標準的沖突也使得網絡輿論與道德困境的關系成為中國輿論發展過程中值得關注的一組關系。
二、互聯網最新技術對當代傳媒業產生的影響
互聯網最新技術通過對大數據的掌控和對“時度效”的升級,傳媒生態系統也隨之發生質的變化。傳播主體從專業媒體主導到專業媒體和用戶聯動,再到專業媒體生成內容、用戶生成內容和機器生成內容“三位一體”共動,傳播主體的外延不斷實現擴展。互聯網視角下,傳統媒體時代的“受眾”演變成為新媒體時代的“用戶”,傳播主體也從“受眾思維”向著“用戶思維”邁進,社會化媒體的繁榮模糊了傳受角色的邊界,用戶生成內容成為了媒體生成內容的強大補充。互聯網傳播中傳播主體實現擴展,受眾定位發生變化,互聯網就躍入傳媒市場參與競爭,通過互聯網共享傳媒市場。
1.互聯網最新技術帶來了傳播主體的擴展。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是大眾傳播的升級,在日趨復雜的傳播生態環境中,脫胎于傳統專業媒體的新聞分發平臺話語權力正呈下降趨勢,而用戶生成新聞、機器生成新聞成為重要的新聞補充源。新華社在兩會期間所應用的“媒體大腦”是由新華社和阿里巴巴共同研發的國內第一個媒體人工智能平臺,可以迅速瀏覽學習上億個網頁并從中收集數據,自動分析輿情和熱點,還可以自行完成視頻剪輯和可視化圖表制作,15秒的生成速度再次實現了媒體端以往的不可能。移動直播技術將傳播從擬態化帶向了體驗感更強大的“現場化”,資訊視頻化和直播視頻兩種形態成為主流媒體競相發力的方向。
2.互聯網最新技術使受眾參與傳播的熱情空前高漲。傳統媒體技術力量日漸強大,出現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了虛實結合、實時交互的同時,互聯網技術的革新也使受眾參與傳播的熱情空前高漲。傳輸終端的移動化和輕便化使用戶參與傳播的成本越來越低,用戶通過微博等社會化媒體追蹤熱點并參與討論,每一次傳播轉發都會促進議題的再擴散,還誕生了“公民新聞”、“公民記者”的概念。用戶生成的新聞內容也為專業媒體為獲取新聞線索提供了方向,成為發現新聞的重要補充源。
快手、美拍、抖音等短視頻分享平臺的掀起了全民傳播的熱潮,短平快的特點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特點,粉絲除了“單兵直播”,還進行創意花式剪輯,在新媒體平臺上迅速形成熱點話題。3月7日,人民日報通過“兩微兩端”發布的短視頻音樂MV《中國很贊》,用充滿活力的手指舞表達了對新時代的祝福和期盼,網民自足上傳手指舞短視頻,網絡大V作為新意見領袖,參與擴散更加劇了話題的熱度、傳播的力度、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基于用戶變化著的情緒生理和心理數據,新華網引入了生理傳感智能機器人“star”,首次把互聯網情感交互技術應用于時政領域,分析出在總理做政府報告時,受眾的情緒變化過程和情緒最激動的瞬間,生成了首條生理傳感新聞。用戶還可通過可穿戴設備實現互聯網與物聯網的交互,將生成的數據上傳,成為重要的數據庫資源。
3.互聯網最新技術促使傳媒市場由獨占走向合作共享。互聯網最新技術催生了新的傳播方式,也使傳媒市場的業態環境發生了變化。傳統媒體長于增強公信力和權威性,新媒體則更注重提升用戶體驗。過去專業的傳統媒體獨占傳媒市場早已一去不復返,新舊媒體聯動、專業媒體與非專業媒體共生、媒體內容和用戶與機器生成內容兼在的格局使得傳媒市場走向多元傳媒力量共享共生的生態格局。
共享的傳媒市場不僅帶來新聞資源的流動,還帶來了傳媒力量的合作。央視和微博的合作聯合推出“兩會”24小時新聞頻道,微博云剪提供素材庫、快速剪輯、追蹤大數據分析,央視新聞中心借助微博的強大的傳播力和巨大的用戶規模取得了良好的傳播和輿論引導效果。
互聯網+其他產業的模式也擴展了互聯網傳播的外延,企業通過互聯網拓展傳統產業鏈,線上線下的“雙線互補”為品牌建設和打造開啟了新的天地。O2O模式(Oline To Oline)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線上線下一體化并“雙線互補”,具備獨立的網上商城、權威行業可信網站認證、在線網絡廣告營銷推廣、全面社交媒體與客戶在線互動和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會員營銷系統五大要素,實現了商家、消費者、服務提供商三者之間的“三贏”。
三、互聯網最新技術對媒體隊伍產生的影響
繼網絡化的web1.0和數字化的web2.0之后,智能化的web3.0在傳媒業的滲透和交融中實現了與傳媒業的聯姻。媒體精英生產內容和用戶生成內容到機器和算法生成內容,傳播范式的變革下,新聞記者如何面對互聯網最新技術的沖擊,迎來融媒背景下蝶變,成為學界和業界探究的重要課題。
互聯網連接產生意義,人工智能的出現促使媒體隊伍進行反思,學者喻國明指出,“人工智能并非萬能:機器人寫作不是新聞記者的‘終結者,人機協同是未來媒體生產的主流模式。”目前,人工智能在傳媒領域主要應用于體育賽事報道和財經報道等高透明度。低語境要求的新聞報道中,模板化的寫作方式還容易引起數據失真、版權糾紛等問題,在新聞評論領域引導輿論的作用仍然微乎其微。
與其讓技術“倒逼”,媒體隊伍的建設不如順勢而為,搭乘互聯網最新發展技術的快車,提升媒體隊伍的媒介素養,直面技術對媒體隊伍造成的沖擊。
1.紙媒如何實現在互聯網技術下的轉型。“紙媒未死, 我們邀你讀到地老天荒”。2013年年末,《東方早報》頭版打出的這則征訂廣告讓人唏噓不已,讓人感嘆在互聯網時代紙媒的突圍步履蹣跚。移動互聯網最新技術所帶來的新一輪技術浪潮正在推動著紙媒隊伍再一次進行變革探索。過去的十年里,憑借體制紅利使得紙媒在過去的十年達到發展的巔峰,如今的紙媒不得不面對互聯網浪潮進行創新和改革。
原本機構細分、分工明確的紙媒工作者不得不培養全媒體思維,向著“單兵報道”的方向精化人員結構,“紙媒觸網”是紙媒最先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延伸,把過去手中報紙實體的內容“復制”到互聯網中,實現的“紙媒觸網”只是紙媒的數字化轉場。但紙媒開設的官方微博、微信平臺矩陣、報紙客戶端等基于新媒體不同的傳播特點進行傳播,客戶端還保留了報紙版面的內容,新技術下多樣的傳播方式使得傳播效果大大增強,多元的流量入口也推動著紙媒由過去單純依靠發行量和廣告投放的盈利模式進一步轉型升級。
為彌補紙媒的先天不足的互聯網基因,培養互聯網思維成為紙媒在互聯網最新技術下轉型的關鍵所在和題中之義。最大限度地紙媒資源整合可以聚攏成強大的傳媒力量,強強聯合可以更好地應對互聯網技術地沖擊。內容付費也是紙媒經營運作的方向,但國內讀者普遍沒有建立起內容付費的習慣,內容付費之路仍來日方長。
2.電視媒體如何直面互聯網技術的沖擊。學者喻國明指出,電視行業是一個重成、高投入、人員密集型行業,相較于報業的輕質成本,電視業的成本基點較高,作為主流媒體市場占有率的臨界值在30%-35%。央視索福瑞(CSM)公布的高收視數據并不能證明電視業依然如從前一樣繁榮。
互聯網電視作為互聯網技術與電視行業結合的產物,已迅速普及到用戶家中,電視機已實現了互聯網化。互聯網電視不再是單一的播放平臺,還成為了多樣化的服務終端。互聯網電視對于傳統電視臺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內容之爭、廣告之爭和收視率之爭。隨著互聯網電視普及率的提高,視頻網站和電視臺的收視人群出現重疊,收視習慣也走向趨同,傳統電視臺和互聯網視頻網站對內容的爭奪越來越激烈。互聯網電視的交互式體驗、智能點播和多屏互動等優勢意味著傳統電視收視率的流失,進而導致廣告的流失。
傳統電視媒體如何應對互聯網電視時代的沖擊,業界工作者正在探索可行的應對之策。各終端配合,實現平臺化建設,打造具有媒體屬性的互聯網電視平臺,進一步發揮傳統電視直播優勢,加強臺網互動是可行的對策。此外,打造大數據平臺,提升用戶分析精度和力度,比較傳統電視與互聯網電視收視差異性,發揮數據的價值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3.廣播媒體如何在互聯網技術下跟進創新。隨著汽車行業給車載廣播帶來的發展紅利開始退散,廣播要想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在互聯網最新技術下跟進和創新,謀求新的發展機遇。互聯網+成為廣播發展新的驅動力。傳統廣播區域覆蓋的特點束縛了廣播的發展,互聯網形態下的廣播突破了傳統廣播區域覆蓋的弱點,實現了超時空傳播,廣播的價值由此飆升。
互聯網形態下的廣播集成了有聲讀物、公開課、音樂節目、演講等,構成了大音頻的傳播范疇。傳統廣播媒體將現有的傳播優勢轉化為在互聯網上延伸是廣播媒體對互聯網技術跟進的關鍵所在,打造大平臺進行品牌建設,整合分散的廣播資源,將廣播的形態嵌套到聽眾生活領域、分析聽眾大數據進行精準廣播推送等都是傳統廣播媒體創造新市場的可行舉措。無論是紙媒、電視媒體還是廣播媒體,創新、融合加跟進是應對互聯網最新技術沖擊的三大方向。理念和技術是傳媒這顆大樹上的并蒂果,創新理念,跟進技術,整合資源才能使傳媒隊伍建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傳媒市場獲得持久的繁榮。5G目前還只是一個技術概念,5G技術問世后,不僅可以支撐高速互聯網的訴求,還將呈現更加優質的內容,甚至超越國際傳播的舊格局,使得國際傳播格局得以重塑。互聯網最新技術影響下,傳媒邊界的消失和版圖的重構,帶給傳媒工作和輿論引導工作的不僅是可觀的發展機遇,更是險峻的生存挑戰。
參考文獻:
[1] 傅瓊.互聯網電視時代傳統電視媒體的應對策略[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
[2] 劉暢.論傳統紙媒互聯網時代的轉型[J].現代經濟信息,2014(13):400.
[3] 徐峰.彭蘭:未來媒體發展趨勢是“萬物皆媒”[J].新聞論壇,2015(06):40-43.
[4] 彭蘭:移動媒體發展呈現5大趨勢[J].新聞記者,2015(07):92.
[5] 林沛.喻國明:電視業真正的好日子沒幾天了,不要被收視數據迷惑[J].中國廣播,2017(02):96.
[6] 曹毅.互聯網下的廣播新形態[J].中國廣播,2016(03):38-42.
[7] 馮雯璐.區塊鏈在傳媒領域的應用探索[J].科技傳播,2018(04):142-143.
[8] 張征,陳海峰.簡論“兩個輿論場”的內涵與價值[J].當代傳播,2014(03):12-14.
[9] 余秀才.網絡輿論傳播的行為與動因[D].華中科技大學,2010.
[10] 隋海鵬.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國傳媒行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新聞傳播,2016(0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