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摘要:生態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是基于現有愈發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情況所衍生出現的應對策略,其中針對生態平衡與資源維護有較好的統籌效果,并且在此基礎上提供了農業經濟轉型的條件,為后續整體經濟發展環境架構了穩定的延伸空間,從而保障了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核心,并為后續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延伸提供良好參照基礎。文章依據可持續發展視角中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展開分析,確定生態農業經濟研究的必要性和特點,以便明確后續經濟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
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是以農業市場穩定為前提的建設條件,在整體發展和經濟統籌的環境中,完善的資源供應能夠確保經濟環境架構的穩定性,并在此基礎上確定良好的生態觀念,為后續經濟發展提供更加穩定的資源基礎,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鞏固我國在社會環境中的經濟地位,并且為后續城市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農業優勢。
一、生態農業經濟研究的必要性
我國是以農業體系發展為主要經濟框架的發展中國家,農業經濟條件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后續經濟環境延伸的穩定性,更決定了我國在世界經濟環境中所處的地位。其次,可持續發展觀的有效展開,在現有生態化資源延伸需求的城市建設環境中,具備一定先進性的意義,而且也為我國資源市場競爭力提供了相對穩定的滲透平臺。故而,有效將二者概念相結合,促使農業經濟的發展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前提,在現有社會環境中既可以保持農業土地和環境的可持續循環利用,降低水土污染與化合物污染的比例,更能夠有效鞏固我國食品安全方面的形象,為后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供良好的拓展空間。再者,有效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后續農業經濟轉型方面具備優勢,不但能夠提供更加全面的資源整合平臺,更能夠基于戰略方針轉變后續農業生態發展環境的傾向,從而提高農民自身經濟收入水平,為后續經濟發展鋪設良好的參考指標和經濟條件。
二、可持續化生態農業的基本特點
(一)局限性與開放性
在局限性方面,現有的保障技術仍舊處于研究的初級階段,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難以滿足現有農業經濟轉型的需要,從而造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難以有效貫徹。故而,積極吸取國外先進技術,并集合我國內部農業特點和發展方向進行技術轉型,一方面整體促進了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步伐,為后續經濟發展構建了穩定的農業基礎;另一方面則保障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貫徹條件,為后續環境的轉型和資源的利用架構的全面的平臺,從而保障我國生態農業最基本的經濟利益。
(二)系統有機性
生態農業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依據技術和管理人員雙方面的努力,確保相應職責和實際環境滿足延續的條件,并在此基礎上有效貫徹生產理念,促使土地資源最大化利用,這樣才能夠在后續工作環境中提供最基本的延續前提。其次,在生態農業有效構建的過程中,應當針對生態環境有全方位的理解,并且明確后續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以不破壞原有生態地貌和體系為主要延伸基礎,確保整體生產具備優化環境和協調系統衍生的條件,這樣才能夠將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有效結合,并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經濟共同體的概念。
三、生態農業概念在可持續發展環境中的作用
(一)確保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有效貫徹
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是立國之本,在相關生態概念有效貫徹的過程中,確定現有可持續發展在環境中的實際意義,為后續農業可再生資源提供良好延伸環境和相關產品質量改善方向,不但確保了整體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也促進了后續農業在市場環境中具備更多樣化和優質的商品供應條件,在此基礎上通過完善的理念協調優勢,確定相應地區產品生長滿足土地養分持續供應的條件,為整體生態環境的有效構建提供了完善的交流平臺,更促使了后續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方面的提升。
(二)農業經濟的轉型
傳統農業經濟大多停留在化合物強行供應養料提供生長條件的水平,在實際生態環境運營過程中,化合物涵蓋的大量重金屬污染物質已經嚴重影響了土壤在資源營養方面的優勢,并最終干擾了整體生態環境的穩定性,造成了農業經濟發展所特有的污染類型。其次,在農業人口數量的減少和農業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環境中,更進一步延誤了整體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為后續農業供應框架的有效構建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故而,有效貫徹生態農業概念,并將可持續發展觀有效滲透入現有的農業建設體系中,一方面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良性發展條件,更在此基礎上確定了生態環境構筑工作的地位,為后續農業經濟健康且可持續條件的延伸埋下扎實基礎。
四、可持續發展視角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
(一)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確保有效利用資源,為整體經濟體系的構建提供良好且具備長時間延伸的資源供應條件。在此發展方向的協調下,確定農業經濟和能源體系之間的關系,通過資源的良好控制和新型開發,滿足后續農業經濟發展具備穩定性的優勢,以便在現有農業經濟環境有效構建中,解決傳統農業在生態統籌方面的問題。其次,在農業發展能源利用過程中,應當確保新型能源具備有效貫徹的條件,并在實際工作中具備穩定性的基礎前提。例如,水利工程能源和太陽能,此種能源轉換方式不但降低了傳統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更確保了后續能源利用具備可持續的條件,從而為整體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提高生態農業體系的生產力
以可持續發展角度展開論述,生態農業構建不但能夠確保整體生態環境具備統籌的優勢,更能夠確保新型技術的有效貫徹滿足實際功能需求,從而為農業市場和相應科學市場提供更加廣泛的滲透平臺。并且在實際生態概念貫徹的途中,更有利于農業生產規律的有效掌控,為后續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架構協調空間,并確保整體生產力滿足現有城市經濟建設的延伸要求,賦予更加高質量的農業商品,為后續發展提供穩定的延伸基礎,更為整體資源和農業生產保護政策的構建提供動力,以確保后續發展具備相應的積極意義。
(三)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為保證生態農業市場的平衡,政府需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生產綠色產品,并且指導農民將綠色農產品走出國門。開展規模化的農產品經營試點,轉變農業生產結構,放寬農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在此基礎上,強化可持續發展觀念,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生態平衡,嚴禁亂砍亂伐的行為。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促進我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四)大力發展和優化農村地區的環保產業
在農村地區建設和發展環保產業是具有優勢條件的。通過環保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的帶動農村地區其他產業的進步。并且在發展環保產業的同時,還能夠與外部的生態環境建立起友好的關系,即“環境友好型農村社會”。這樣一來,不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夠開發和銷售環保產品和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使農業的生態化道路更加寬闊和平坦。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與資源節約與農村環境保護相關的優惠政策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道義上和經濟上的雙重動力。
五、結語
完善的農業經濟體系是確保構筑國家及地區經濟環境資源基礎,更是確保相應經濟優化策略滿足實際資源供應需求的前提。故而,依據現有可持續發展概念展開有效的農業經濟體系轉型,在現有生態環境有效構筑的趨勢中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并且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更為現有農業體系提供了先進的種植理念,為后續農業的多元化和品質化市場鋪墊了良好的延伸基礎,確保了我國整體經濟水平滿足實際功能需求同時,也為后續的轉型實踐架構了全面的經驗基礎,以增強生態農業建設法治約束力同時,確定后續資源有效利用,為可持續發展鋪墊了完善的構建前提。
參考文獻:
[1]祁秀花.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J].南方農機,2017(13).
[2]霍杰.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6(02).
[3]岳增輝.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解析[J].農家科技旬刊,2017(06).
[4]趙合清.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解析[J].科技、經濟、市場,2017(05).
(作者單位:泰來縣和平鎮農村經濟技術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