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美勤
摘要:紫砂是藝術抽象與藝術再創造的一種創造性勞動,需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能、聰慧的悟性及把文化修養和創作靈感迅速體現在器物造型上的能力,具有傳統技藝傳承有序、學古而不囿古及不求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藝術境界。
關鍵詞:紫砂壺;工藝制作;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026-01
今日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交融的歷史時期,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沖突和交匯是無法避免的,當代宜興紫砂陶的發展也必將走向多元化,不斷發展的市場為從藝者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
宜興紫砂陶以其溫潤樸茂的“五色”材質、獨具匠心的表現形式、端莊清麗的迷人風采、氣韻生動的造型藝術、精湛絕倫的手工工藝獨步海內外,贏得了舉世盛譽。宜興紫砂陶長盛不衰,在于她豐厚的文化底蘊。
發展中國傳統紫砂陶藝,繼承與創新要符合規律,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不能一概而論,有所偏頗。明清以來,紫砂壺一直采用打身筒和鑲身筒的傳統手工制作工藝,原因是老百姓喜歡這種傳統工藝,也只有采用這個傳統,才能保證紫砂陶藝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上世紀60年代“大躍進”時期,由于片面追求產量,紫砂陶藝采用“注漿成型法”,結果不僅使紫砂陶藝失去了傳統特色,而且也提高不了產量。可見,繼承傳統首先要跟著傳統走,然后在設計和造型上加以創新,才能繼承和發展傳統陶藝。紫砂名壺的造型,千姿百態,有樸實的實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異造型,但總括起來分為下列各類:幾何型、自然型(花塑器)、筋紋器及水平壺和茶器。
宜興紫砂歷經千年的發展,在歷代藝人的辛勤耕耘、不斷努力創新下,從五十年代開始到九十年代,紫砂壺的造型藝術和裝飾工藝踏進了歷史發展和空前繁榮時期。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導下,古老的紫砂工藝呈現滿園春色,萬紫千紅的景象。在紫砂世界里形成了花色品種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千奇萬狀。
人們也根據各自不同的審美意識審視著作品的價值觀念,有人欣賞花貨,因為制作者把那些蔬果蟲草刻劃得栩栩如生,泥色層次豐富。有人喜歡光貨,制作者線條挺括,簡潔大方。有人則喜歡新潮流的陶藝,認為其代表一個全新的藝術感悟。所有的一切都是人們審美取向的差別,而紫砂工藝是一門張揚個性的藝術。需要創作者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和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在創作中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牢牢把握時代變遷中人民大眾說喜愛的紫砂作品來。
自然界中的天地萬物都是人類的親密伙伴,許多藝術家們從自然界中捕捉靈感,把它們的形態加以塑造、設計、加以藝術化成為藝術品。而紫砂陶藝先人在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材質,設計制作的仿自然造型紫砂陶藝作品,更是豐富多彩,栩栩如生。制作者把自然物或人造物作為制作紫砂工藝品造型的基本對象,如佛手壺,梅樁壺、竹節壺等,自然萬物賦予藝術家們無限的創作空間,脫離自然民間藝術將無生命力可言。紫砂藝術作為一種傳統,需要繼承,更需要發展。
當今世界正廣泛興起現代陶藝之風,陶藝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發展。各地均有其各自的陶藝風格,內容和形式各不相同,或粗獷、或細膩、或抽象,其材料運用和新科技的作用各顯其妙,體現了新的文化觀念和新的審美觀念。
縱觀二十世紀陶藝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那些主流陶藝家和陶藝大師們,都有自我創作的特殊的藝術涵養,且極虛心、細膩的去思考藝術創作的傳統價值和創新的成效,使其作品能順暢地彰顯出其特有的“獨創性”圾“現代化”的基本要素。
實際上,創新而有味道的陶藝作品在于強調出藝術家心靈的精純和誠實面,并非僅靠舍棄傳統的創作理念,就可立刻產生具有時代性的原創性動力。當然,我們在創作思維的掙扎中有時也會深陷于“新”或“舊”的思維的漩渦中而不能自拔,但只要我們能秉持己風,就能自由自在地彰顯出陶藝作品特殊的材質美感而不致于過度的單調及僵化,
傳統的延續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和創新,沒有傳統的延續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就沒有創新。歷史已經證明,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容易為世界所接受。
紫砂陶藝發展到今天,可謂百花齊放,而能夠被認可的,始終離不開民族性、傳統性、創新性。只有根植于民族土壤,建立在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根基之上結出的碩果,才是真正的創新,才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同時搞藝術的創新也是思想觀念的創新,以思想觀念的創新來帶動藝術實踐的創新和時代的創新,樹立起一種創新的勇氣和敢為人先的精神。藝術創作的本質就是創新,沒有創新意識的人是不可能創造出佳作來的。制壺創新與其他文化藝術門類也一樣,講究靈感、講究頓悟,發揮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創新者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