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大學生就業人數的增加,社會崗位的縮減,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出現了失衡,直接表現為部分大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危機,這勢必會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探討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并提出相關的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難 高等教育
大學生是社會中充滿創造力和可塑性的群體,是國家的重要財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而就業是關系著社會安定的頭等大事。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進行變革,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高校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在國際經濟大環境下,尤其是受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的經濟發展腳步也逐漸放緩,大學生的就業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國家包分配到自主就業,使得本就嚴峻的就業形勢更加不容樂觀,出現了一批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情況。這種現象不僅影響著大學生個人的發展,同樣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曾提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要“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1]可以看出國家對于大學生就業問題十分看重,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大學生去基層就業、自主創業。而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僅靠國家的力量還不夠,需要個人、家庭以及學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現如今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一)大學生就業制度和市場的不完善
我國現有的就業制度是以市場為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2]并且也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用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但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需要系統、完整的機制來保障實施。近幾年來,我國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加上農村人口不斷涌入城市,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加上戶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學生不愿意放棄城市戶口去村鎮工作,導致人才普遍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西部流向沿海地區,造成大城市人才擁堵,城鎮人才缺乏。此外,部門間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同樣會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3]以往的國有企業和國家機構都是畢業生的主要吸收者,在進行就業選擇的時候往往企業的環境、聲望和福利待遇成為畢業生首先考慮的問題,而隨著國企的轉型和改革,國家人事制度也發生了變化,公務員的數量大大減少,即使是這樣,部分畢業生選擇等待也不愿意進入其他環境就業,這些畢業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選擇了自愿失業。
(二)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
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是適應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大學生的就業制度明顯滯后。高校畢業生就業已經不再是國家分配工作,而是市場和學生的雙向選擇,但高校的培養機制卻沒有市場化。由于政府對于這一部分的政策制度還不夠完善,導致學校設置的專業相似,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同時,隨著近幾年的高校擴招,為了追求畢業率,高校在專業設置上,未經深入的調查研究,盲目開設熱門專業,導致人才輸出超過市場的需求,為了能夠多招學生,不顧專業結構、市場需求,而是立足本校已有的專業和師資力量,什么樣的師資開設什么樣的專業,什么專業火就開設什么專業,不管本校的實際情況,造成教育質量下降,導致學生專業能力不足,就業競爭力下降。除了專業設置問題外,教學方式陳舊也是高校一大突出的問題。目前,高校的教學方式仍然沿用傳統的教育方式,以課堂教學、應試教育模式為主。以傳授書本上的知識為主,缺乏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導致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空有書本上的知識,而無法進行實際應用,從而無法受到用人單位的重用。
(三)大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雖然我國高校培養方式已經變革,但部分學生的觀念并沒有一起轉變,仍然處于精英化教育時期,沒有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導致有些畢業生寧愿失業也不愿意就業。部分畢業生對自己的工作能力沒有一個合理的評估,對職業生涯也沒有規劃,導致面臨就業問題時,不知該如何選擇。首先,面對崗位的選擇從眾心理嚴重。不明確自己的優勢與興趣愛好,選擇所謂的熱門行業和崗位,導致某些行業競爭激烈,而另一些崗位卻無人問津,造成資源浪費。其次,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遇到沒有達到心理預期的崗位就不愿意就業,對于工作有著不切實際的追求,最終導致失業。再次,缺乏創新精神。大學生雖然缺乏社會工作經驗,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而大多數人更愿意選擇穩定的職業,進行終身就業。
二、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建議
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解決這一難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需要多方的協作。
(一)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而對于大學生就業制度要進一步完善,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保障。首先,推進戶籍制度的完善,打破城鄉二元制戶籍制度,縮小城鄉戶口在各方面的差異,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戶籍制度,使得廣大人民享受同等的戶籍制度待遇。配合國家一系列政策上的支持,促進人才流向鄉鎮,流入基層,解決人才過度集中于大城市的問題。鑒于目前市場對于人才需求量少的問題,必須加快經濟建設。就業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受經濟發展的制約,市場對于畢業生的吸納能力降低,直接導致畢業生就業難。就目前的就業市場來看,制造業仍然是接收畢業生的主要產業,而第三產業雖然在加快發展的腳步,但效果并不明顯。大學生在就業時仍然首選那些熱門領域。對此,調整產業機構、促進產業轉型就十分必要了。政府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產業轉型帶動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徹底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二)提升教育質量,調整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搖籃。近幾年高等教育不斷加快發展,為適應市場的變化,高校教育要逐步變革,從大學生的就業理念到專業設置再到就業指導等多方面提升,讓大學生將所學專業和實踐結合起來,同步提高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成為符合現代社會所需求的人才。一是要優化專業設置。高校的專業設置要根據市場需求適當調整,在設置專業時要注重基礎,拓寬專業口徑,打破專業壁壘,增加有特色的輔修課程,使學生的選擇更多,克服大學生知識面狹窄,學習內容單一、枯燥的問題。二是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市場需要的綜合型人才是高校的目標,然而目前的教育模式仍局限于“填鴨式”教學。較多地關注書本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動手應用能力。強調共性教育而忽略個性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還是讓學生坐在教室里,進行一對多的授課形式,這種傳統模式勢必要變革,高校人才最終是要走向市場的,我們應該建立科學的培養模式,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就業觀是對就業目的和意義較為穩定的看法和態度,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就業問題上的反映。[4]就業觀的形成需要個人、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協作。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日益激烈的就業環境下,學生要改變自己的就業觀,盡量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不要一味地尋找待遇高的工作,寧愿失業在家,也不愿意退而求其次,現在的就業市場容納性較低,尤其是熱門行業,更是萬里挑一,國家出臺了“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的政策,表明基層崗位和工作也越來越有發展空間,大學生去基層服務不僅是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同樣也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另外,要培養自主意識,不要只依賴社會現有資源,多進行自主創業。發揮大學生的熱情和創新精神,將書本知識更好地用于實踐;其次,學校要組織系統的就業指導工作。現階段的就業指導工作還停留于表面,大部分院校的就業指導只有短短的幾節課,上課內容枯燥,就業指導老師不夠專業,導致畢業生并沒有很好地掌握就業知識。大學生就業指導要系統地融入大學4年的學習,不僅要加強最新的就業政策教育,同時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引進專業的就業指導老師,使就業指導也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僅是民生問題,而且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創建創新性國家產生影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個人、家庭、學校和國家多方面共同協作。既要從宏觀上指定政策,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還要學校和社會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就業平臺,同時還需要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就業觀。雖然這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但只要各方一起努力,就能形成為社會不斷輸送人才的良性體系。
(作者單位為安徽建筑大學城市建設學院)
[作者簡介:胡潔(1990—),女,安徽安慶人,研究生,助教,專業助理,財務管理教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基金項目:本文系“基于畢業生追蹤調查的專業建設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7jyxm1343。]
參考文獻
[1] 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7.
[2] 教育部2006年第16次發布會:介紹2004年國家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措施(文字實錄)[EB].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259/200408/2589.html.
[3] 楊金陽,周應恒,嚴斌劍.勞動力市場分割、保留工資與“知識失業” [J].人口學刊,2014(5):25-36.
[4] 廖君華.當代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