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輝
摘要:眾所周知,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包含著物理知識,相應的,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以實際生活為重要的教學素材來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達到新課程改革的新要求,可以說是一舉兩得。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科學地使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呢,本文結合理論和實際教學經驗,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實踐方式
現如今,教育理念已經高度的發達,在此背景下,如果沿用之前的教學理念和方式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們就需要加強對這些新型教學方法的利用程度,并能夠根據實際問題科學的選擇其中的一種或者幾種教學方法,例如多媒體信息技術與情境教學法的有效結合,分層教學法與小組和做法的有效結合等等,以更快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想,啟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以生活現象引入課堂教學,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欲望
以生活中學生常見的一些現象為切入點引入課程教學,既能夠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氛圍,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欲望,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所引入的生活現象一定要符合實際、符合學生的生活觀、是學生日常見到的、有探索價值的內容,能夠真正的起到引導的作用,而不是為了引入而引入。
例如,在教學“光的折射”時可以引入筷子放在盛水的容器里會感覺筷子變彎了的生活現象;在教學“汽化和液化”時可以引入水燒開了會冒白氣以及雨、雪、霧、霜的形成這樣常見的生活現象;在講“摩擦力”時可以引入梳頭發時出現的怒發沖冠的現象;在講“聲音的產生于傳播”時可以引入男生的說話聲和女生的說話聲不一樣,而且男生的聲音比女生的聲音粗的生活現象;在講“透鏡”時可以引入學生們會帶近視眼鏡,老人會帶老花鏡這樣的生活現象。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所教內容的不同選擇最合適的、最能夠激起學生求知欲的生活現象來導入,開一個好頭,為寫下來課程的講解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課本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
之所以要讓學習物理知識,一方面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體系,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獨立的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難題,防止一些安全隱患的發生,最終是為了讓學生利用所學習的知識更好的服務社會,能夠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力量。但在實際引導的過程中,一定要以教材所提供的內容為基準,將課本理論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的連接。
例如,在教學“壓強”這一內容時,我就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誰是英雄》中表演者躺在釘有400多個釘子的木板上,身上還站著一個200多斤大胖子的視頻,30秒之后,表演者站起來除了背上有一些小小的釘子印痕之外,并沒有明顯異常的視頻。學生們看到視頻之后,目瞪口呆,此時,我問同學們“表演者真的有特異功能嗎,還是有什么魔力嗎?”學生們猶猶豫豫,既想說有魔力但有覺得不可能有魔力,但是就是解釋不出來是為什么。緊接著,我又給同學們展示了幾個畫面,壁虎爬在墻上,滑雪運動員在松軟的雪地上自由滑行,讓學生們解釋其中蘊含的知識?在這一連串的問題下學生都愿意聽講出真相,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之后,我帶領同學們進入壓強相關知識點的學習,掌握了壓強的知識點之后學生們恍然大悟,很快的意識到了上述問題原來都與壓強有關系。
三、創設生活化物理教學情境,給予學生探索研究的平臺
生活化物理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真正切切的感受到物理的存在,感受到物理獨有的魅力,能夠引起學生繼續探索的欲望,更快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識,所以,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需要在適當的時候為學生創設一些物理情境,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探索的平臺和空間。
例如,我在講“壓力和壓強的關系”這一內容時,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買西瓜”的情境,即準備了兩個重量一樣的西瓜,一個用網袋裝著,然后用一根很細但是很結實的線系好,讓學生用細線伶著西瓜走,一個讓學生抱著西瓜走,兩人同時出發,用細線伶著西瓜的同學因為勒手反復的換手,而抱著西瓜的同學顯得很輕松。之后,我問同學們為什么一樣重的西瓜,兩名同學會有大不一樣的感覺呢,經過探討,學生明白雖然總壓力一樣,但是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不同,壓強是壓力的作用效果,P=F/s,所以學生的感覺不一樣。這樣一來,整個課堂氛圍不僅非常的輕松,而且學生很容易的明確了壓力和壓強的關系。
總的來說,學好初中物理不僅能夠為學生今后專業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而且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難題,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進步。而這就給初中物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實踐證明,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有效融入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有助于上述教學目標的完成,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需要加強對此方法的研究程度,為初中物理教學事業的進步貢獻一己之力。
參考文獻:
[1]李正海.新課改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3):248.
[2]鄭耀文.初中物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方法的融入探討[J].中華少年,2016(2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