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焱鑫
摘要:新課改的提出,促使教師教學思路以及角色的轉變,應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深化研究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以新課改為依據,再結合初中物理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點開展教學活動,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促進學生優良學習習慣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物理教學
初中物理,既是教師講學的重點,還是學生掌握的難點。一方面,物理知識具有冗雜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具備縝密的邏輯思維、邏輯架構能力,將零散的知識進行連接建立完成的解題思路;另一方面,物理知識的學習是理論與實驗的結合,借助實驗進行理論的驗證,實現對物理知識的直觀掌握。結合新課改的要求進行初中物理教學,教師通過對教學方法進行改善,實現對學生的培養。
一、因材施教,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與寬度上的調整和設計。針對物理教學活動,教師可以結合物理的特點建立相應的知識結構,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最終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平均速度”是學生剛接觸物理所學到的內容,因為剛開始對物理知識進行學習,很多學生對相關內容不能進行有效學習,但部分學生對物理試題得心應手。在進行速度與試題結合的過程中,筆者選擇如下試題組織學生對速度進行實踐應用?!耙幻麑W生騎自行車從家路過書店到學校上學,家到書店的距離1800m,書店到學校的路程為3600m;他從家出發到書店用時5min,在書店等同學用了1min,然后兩人一起又經過了12min到達學校,求(1)汽車從家到書店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學生從家出發到學校的全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筆者組織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個別學生能夠直接進行公式的運用算出平均速度,但是大部分學生很難實現對平均速度知識的應用。于是,在學生探討后,筆者請對試題清楚的學生進行講解。學生通過對已知條件的分析,將速度、時間和路程進行總結,再結合平均速度公式v=求出相應的值。
筆者根據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請知識掌握熟練的學生幫助知識不清楚的學生進行講解一方面,對知識熟悉的學生進行印象的加深;另一方面,促進班級所有學生的姿勢掌握。
二、情景建設,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新課改的提出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其要求教師視學生為課堂主體,自身以引導者的身份投入到學生的研究討論中。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課堂氛圍的把控,增強學生在課上的參與度,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物理知識的學習結構相互聯系,學生只有集中注意力、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尋著教師的教學思路,從而實現對知識結構的建立,因此教師更應注重對物理課堂氛圍的把控。
物理知識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實驗,在進行“平面鏡成像”的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在課前,筆者準備好玻璃板、刻度尺、相同跳棋兩個支架和白紙。實驗的過程中,筆者對學生進行分組并且親身參與到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通過筆者在實驗中的參與,構建和諧的學習氛圍,將學生吸引到課堂實驗中,最終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筆者以親和的態度參與到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融洽氛圍的營造,增強學生在物理實驗中的參與度。
三、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多樣化學習
傳統教學中的單一、枯燥教學理念抑制了學生個性發展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據新課改提出的將教學方式整合一致、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作為基礎,帶動學生物理學習積極性,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方式,使抽象的物理知識直觀化,最終實現物理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綜合提升。
“鏡像”無論是對學生的物理學習還是生活實際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本章中《生活中的鏡像》的學習中,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課上,筆者組織學生對成像學習成果進行展示。筆者發現,學生通過對生活中放大鏡、照相機等物件的觀察與實驗,能夠對凸透鏡知識進行有效學習。同時,在學生進行自身學習成果的展示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主要有實驗法、理論法等等。利用學生之間學習成果的交流一眼,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與擴充,最終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調整和改良。
筆者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權力讓位,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既可以促進學生加深知識的印象,同時還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改良,培養學生多樣化學習。
因為學生差異性的存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既要統籌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還要做到對部分學生的關注,促進所有學生都能實現一定的發展。以新課改為依據,教師可以通過對教學理念的轉變,實現教學方法的改善,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光.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J].教書育人,2018(01):53.
[2]韓英利.新課改下初中物理教學創新思路探析分析[J].高考,2017(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