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瑛
摘要:文化館是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本文分析了當前公共文化服務現狀,對提升文化館社會服務職能的途徑進行探討,以使文化館的文化服務職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關鍵詞:文化館;職能服務;現狀;提升途徑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210-02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館作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優質文化服務。因此,建立一個覆蓋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一、當前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
文化館是指政府設立、向公眾開放,組織開展、指導、輔導、研究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并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已經走過了六十多年的歷程,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在引導群眾開展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方面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隨著政府職能的不斷優化,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社會、群眾對文化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1.服務時間基本保證。當前各地區文化館基本實現免費開放全覆蓋,文化館在為群眾服務的時間上,已經實現了每天八個小時,每周五天的基本服務時間。在一些地區文化館,每天的工作時間會達到8-10個小時,每周免費開放6-7天,在豐富百姓閑余生活方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與陣地,全面服務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2.服務項目盡量豐富。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提供上,主要以開展各項群眾文化活動、舉辦文化藝術培訓、藝術科普、農機知識等講座、文化展覽為主。
3.服務方式較為簡單。一般市級文化館設置閱報欄或者電子閱報屏。閱報欄與電子閱報屏提供的信息主要以時政信息、文化信息為主,科普信息、生活服務信息為輔。
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設有流動文化車,流動文化車的提供主要是由當地財政支持,有限的流動文化車提供,在為群眾送文藝演出、送戲劇、送文化宣傳方面,滿足公眾文化需求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文化在群眾文化服務方面,通常每天8-10個小時,每周免費開放6-7天,在豐富百姓閑余生活方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與陣地,全面服務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發揮欠佳的原因分析
1.財政困難,文化經費難以保障。文化經費的難以保障一方面使得文化館辦公自動化設備落后,日常工作存在阻礙;一方面使得在開展文化活動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文化活動的豐富性與感染性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更使得文化館在進行文化遺產資料的搜集與挖掘民族民間文化項目時,沒法做到內容的傳承、加工、升級與及時保存。
2.文化館缺乏獨立自主權。文化館在遵守國家的方針政策、規章制度和執行文化計劃的前提下,有安排各種文化活動和選擇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的權利;有自我的人事管理、安排、調配權的權利。但現實中不少地方在職責關系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矛盾。有的主管部門隨意占用文化館的人員編制額,大大削弱了文化館人員業務隊伍的整體力量,影響了工作的正常開展;有的主管部門對文化館工作扶持力度不大,抱著不信任的態度,攬權于身,不能充分地發揮文化館作為基層文化陣地對老百姓文化服務的作用。
3.文化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滯后。專業的人才隊伍是做好文化館各項文化工作的基礎,但是目前文化館人才隊伍建設中人才青黃不接、專業結構比例失衡的現象層出不窮,高素質的文化人才更是緊缺。文化人才的短缺是擺在每一個基層文化館建設中的突出問題,一方面,一些文化館經費緊張,福利待遇有限,在吸引藝術院校的優秀畢業生、優秀人才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文化館在對現有工作人員的培訓亟待加強與完善,因此,上級部門的重視與財政投入的增加,對文化館人才隊伍的發展至關重要。
三、優化文化館服務職能的對策
圍繞著優化文化館的服務職能,充分發揮文化館面對群眾,站在文化陣地前沿,服務老百姓的基本職能,提出以下“幾化”:
1.“圓心式”服務與“多元式”服務。文化館的“圓心式”服務與“多元式”服務,是一方面需要文化館緊緊把握自身的優勢,加強對文化傳播的完善,在文化館自身場地內,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常年免費開辦針對中小學生的暑期興趣班、針對老年人的曲藝與書法、針對中年人的音樂舞蹈、攝影、器樂等各類培訓班和輔導班,定期舉辦文化展覽、文藝匯演等“多元式”的文化活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文化館在基層的文化陣地作用,以此作為“圓心”,向周圍的、鄉鎮、農村輻射文化的力量,在市區內打造“二十分鐘的文化活動圈”,在鄉鎮及村莊采用文化館工作人員“一人幫對一個鄉鎮,并輻射鄉村”的方法開展文化活動,將文化館的職能充分發揮,即服務周邊,最大限度地用文化與藝術來感染不同年齡層次群體,實現服務效用的最大化。
2.“傳統式”服務與“互聯網+式”服務。文化館的“傳統式”服務與“互聯網+式”服務,是文化館在進行文藝演出、送文藝下鄉、開辦各種文藝培訓班室等各種“有形”的、“傳統”的文化服務的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服務平臺,促進公共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在互聯網系統中開辟文學理論研究、創作輔導、非遺保護、文化活動展演視頻等內容,充分利用網絡開展服務,達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的“無形”全覆蓋,同時通過網絡、電視等及時向群眾預告文化信息;通過手機短信、微博、微信等平臺,方便快捷地為群眾提供文化咨詢、進行文藝輔導,并定期征求大家的意見,了解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有重點地創作編排文藝節目,實現老百姓喜聞樂見、文藝工作者獲得更多社會肯定的“雙贏”局面。文化館在延續“傳統式”文化服務的同時,將“互聯網+”引入到服務中來,為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而努力。
3.“輸血式”服務與“造血式”服務。文化館的“輸血式”服務與“造血式”服務是一方面,文化館在送文化下鄉,為鄉鎮及農村提供更多的文藝匯演、文化展覽、曲藝節目等文化“輸血式”服務:另一方面,文化館能夠通過扶持民間文藝隊伍、培養鄉鎮、村莊文化骨干及文化志愿者的方式,變“輸血式”為“造血式”,幫扶鄉鎮及農村有關部門,有意識地組織各文藝團隊進行區、街道(社區)之間交流演出,有計劃、有步驟地召開一些經驗交流會,培養年輕的民間藝術人才,組織開展民族民間傳統節日的文化活動,鼓勵、激發農村本土文化的自生和繁榮,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
4.“節慶式”服務與“日常式”服務。文化館的“節慶式”服務與“日常式”服務,是指文化館除了組織大規模的文化活動外,還應該關注更為廣泛的群眾文化需求,創立自己的品牌活動,不斷豐富文化形式。不僅逢節慶演出,而且能夠月月有活動,常出新活動。在這些文化活動中,還堅持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注意選拔與組織精品社團和節目參加全省乃至全國性的各類比賽,獲得鍛煉與完善。
5.弘揚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文化館承擔部分政府的責任,挖掘并保護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社會功能發揮的體現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方各族人民世代傳承下來,密切地聯系群眾生活的文化空間和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文化館應該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和挖掘,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極大地調動地方人民群眾的熱情,樹立本地區的歷史文化品牌,文化館積極申報市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作,初步形成了區、市、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作,履行好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義務,按照國家、省、市的相關政策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把這項工作扎實有力地做好。面對日益變化的人民文化需求,面對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面對自己存在的問題,盡可能地豐富基層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是文化館的首要任務,克服困難,為豐富農村文化事業發揮領頭兵的作用,是文化館的重要目標。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館能夠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并發揮著審美、娛樂、教育及激勵等多種功能,因此,文化館應加強基層的文化陣地作用,增強文化館的社會責任感及使命感,完善相關制度,豐富內容形式,滿足不同民眾的文化需求,從而提高文化館的文化服務職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