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中共八大為開端,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邏輯的不斷深化的過程,梳理這一邏輯演進的歷史脈絡,尤其是把握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分析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不斷完善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總結主要矛盾邏輯演進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啟示意義是有必要的。
【關鍵詞】 主要矛盾 演進 新時代 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進行了重新闡釋,這是自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經典概括以來,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又一次重大理論論斷和理論創新。那么從建國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經歷了哪些演進和深化,如何準確把握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新變化,主要矛盾演進的社會背景和原因是什么,主要矛盾認識的演進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什么樣的啟示意義,這些問題的研究對于在歷史視角認識好把握好主要矛盾演進的邏輯規律,學習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邏輯脈絡
1.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開端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政治報告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同時分析主要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述提法的著眼點在于把我國生產力發展還很落后這一基本國情突顯了出來,歷史證明這一著眼點是正確的,它標志著對主要矛盾認識的開端。
然而上述關于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并沒有在之后得到堅持,隨后由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毛澤東在八屆三中全會上改變了他之前關于主要矛盾的判斷,提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這一認識在黨的一些會議上被確認并逐步系統化,關于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被估計的過于嚴重。社會主要矛盾的錯誤認識隨后導致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走了彎路,并最終成為“文化大革命”時期“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重要理論依據。
2.改革開放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發展歷程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停止了“以階段斗爭為綱”口號的使用,重新恢復了黨的正確思想路線,為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解放了思想。
1.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正確認識的形成
1979年3月30日,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明確說:“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這是黨在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對主要矛盾的最開始的表述。
1979年6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起草的五屆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又作了充實,同我國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聯系了起來。“改革我國目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那些妨礙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部分,掃除一切不利于四個現代化的舊習慣勢力,這就是我國現階段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論斷把社會主要矛盾科學地劃歸于需要與生產的關系范疇,克服了八大關于主要矛盾表述的缺憾,成為此后三十多年我們認識社會主義初階階段主要矛盾的經典論斷。
2.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發展
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指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產和建設的根本目的,這一表述延續了社會主要矛盾的經典論斷中的內容,報告強調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還是很低的,號召全黨以更大干勁迎接經濟振興局面的到來。
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的歷史貢獻在于系統地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報告將初級階段的特征概括為五個方面,指出:“為了解決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并且為此而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創造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報告在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基礎上,闡述了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和本質,再一次強調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提出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在堅持主要矛盾經典論斷的基礎上,強調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表明黨對主要矛盾長期性有了清晰認識,同時將初級階段的特征擴充為九個方面,表面黨對“落后的社會生產”有了更深的認識。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宣布我國實現總體達到小康的新的里程碑,同時指出我國達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并從七個方面具體說明目前小康水平的特征,再一次強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沒有改變,進而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分析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兩個沒有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十七大第一次按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來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論述主要矛盾時提出“三個沒有變”,較之十七大加入了“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表明主要矛盾和初級階段國情以及國際地位三者實現了歷史的統一認識。四位一體也擴充到五位一體,“美麗中國”的建設反映了我們在重視發展獲得感的同時,更加重視發展的可持續性和造福后代的歷史責任感,也反映了生產和需要的動態變化。
3.新時代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認識
黨的十九大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大會,這次大會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和影響。習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闡述新時代的深遠影響時用了“三個意味著”,同時指出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的時代。而關于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總書記也做出了深刻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必須認識到這次關于我國主要矛盾的新的表述是一次重大理論論斷,它同之前的經典論斷相比,強調了我國在推動發展的同時,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這是對主要矛盾新特征和表現形式的全新闡釋。
二、正確把握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新變化
主要矛盾的新變化作為事關我國發展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它是我們理解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新思想新思路的依據,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一)它是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
對主要矛盾的重新闡述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成果和產物,是我們理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一系列新思想、新思路的依據。我國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都要建立在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這一歷史性轉變的基礎上,所以,認識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是我們認識和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和關鍵,是我們認識習近平同志一系列治國理政新思想、新思路的依據,是我們把握國家大政方針和政策部署的依據。
(二)它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主要矛盾的重新闡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成果,它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成果,是在新時代偉大實踐和偉大斗爭中誕生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作為今后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依據,它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三、社會主要矛盾演進的原因思考
建國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逐步加深完善的過程,這是依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社會總體生產水平、主次矛盾關系演變等因素而定的,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推向深入的表現。
(一)時代環境因素
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是同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相聯系的。例如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雖然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但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體系只是初步建立,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國大地以農村為單位的經濟模式仍占據主導。因此,八大提出的我國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對于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是符合當時歷史實際的。
(二)生產力發展水平因素
這一點體現在改革開放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不斷充實和深化的過程中,我國經過改革開放的推進,生產力水平和潛力不斷釋放,社會主要矛盾也呈現出生產力水平上的變化。例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歷次大會對于主要矛盾的論述都依據當時情況呈現出歷史的邏輯發展過程,從十三大的“四個現代化”到十五大由總體小康基礎上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標,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小康,這反映出在分析主要矛盾基礎上,依據生產力水平所做出的戰略決策。
(三)主次矛盾相互影響因素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也日益突出,這些因素作為次要矛盾經過不斷發展,影響著主次矛盾的形態變化,進而影響主要矛盾的變化。例如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關鍵詞使用上的不斷充實,從富強、民主、文明到“四位一體”加入“和諧”到“五位一體”加入“美麗”,這反映出社會主次矛盾的動態變化,我國在把握主要矛盾提高生產力水平的同時,更加注重發展的多維性和平衡性。
四、社會主要矛盾演進的啟示意義
(一)主要矛盾與我國國情的關系
黨的主要矛盾認識的演進,并沒有脫離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我國依舊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在對主要矛盾加以深化和理論認識時,應該時刻保持對我國所處歷史階段和國際地位的清醒認識,我們應該堅持這個實際而不是脫離它,并以此指導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把握主要矛盾,發展生產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今天的局面來之不易,這得益于我們全國各族人民上下同心,一心一意團結奮進。中國的問題要靠發展解決,“發展才是硬道理”,主要矛盾認識的不斷充實完善,是指導我們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的理論依據。
(三)不斷提高黨的理論水平
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深化,是建立在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上的。黨在新時代必須持續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只有黨自身夠強夠硬才能引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走向更大的勝利。黨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加強自身理論水平建設,始終保持先進性,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2]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
[3]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4] 侯德泉,趙象舉.中國共產黨社會主要矛盾理論歷史演進述論[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2(01)
[5] 姜術俊.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06
作者簡介:原凱鵬,男(1994-)漢族,碩士研究生, 東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