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婭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國各大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樹立更深層次的目標,即挖掘學生自身的創造潛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等。現如今社會對于具備工匠精神的創新性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當前這方面的人才數量是少之又少,所以培養人才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高職院校身上。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政治思想教育與工匠精神培養結合到一起,這樣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而且還能樹立一定的政治素養。
關鍵詞:高職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性人才;工匠精神
前言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傳統的政治理論解讀與概念講解,其主要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挖掘學生自身的創造潛力與創新思維,從而讓學生樹立一定的創新精神,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備改革創新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的全面型人才。如今,社會對于具備工匠精神的創新性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社會的發展也是需要這樣的人才來作為基礎,因此只有把工匠精神培養結合到高職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其才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精神,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1、高職思政教育應該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基礎
1.1思政教育要重視學生創新意識方面的教育
這里所說的目標轉變是指,自身對外界的感知,即通過某一器官來接收信息,然后形成一個腦電流來完成信息傳送,最后實現交換,而整個過程也會慢慢形成記憶。創新意識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不斷改變、不受約束等思想,而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一定要具備創新意識,同時也要把創新意識當作教學核心,即在講授理論概念時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結合到內容中,當然也可以隨時對學生提出問題,這樣可以鍛煉學生自身的分析能力,引導他們把理論與生活結合到一起,如果遇到比較抽象的知識點時,教師則應該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教學對策[1]。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當的加入一些問答環節,這樣可以很大程度的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教師一定要重視節奏的把握,如果在課堂上沒有人配合或是少數同學互動,那么這樣的教學效果是不明顯的,為了改變這一問題,教師一定要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互動中,這樣才能活躍他們的思維,從而實現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1.2高職思政教育要向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改革
各大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都是圍繞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來展開的,所以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重視學生專業技能方面的培養。專業技能可以說是學生在職場工作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技術水平,那么在職場上將有可能面臨失業等情況。第二,重視學生道德素質方面的培養。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學生道德素質的最佳渠道,但能力越大,其所肩負的責任也就越大,所以高職教師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意識,要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做到有文化有紀律。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基礎,即引導學生把所學到的專業技能都應用到生活中,當然在課堂上也可以適當的講解一些成功案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提升他們自身的創新能力。
2、高職思政教育培養要具備一定的工匠精神創新性人才思想
2.1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創新性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2016年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有提到,中國要想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其必須要得到具備工匠精神的創新型人才來作為基礎。因為工匠精神是最能直接呈現出敬業精神的,同時也是追求創新精神、追求創造精神的一種表現,而這些精神也是當前社會最缺乏的,是社會實現創新和改革的必要條件[2]。其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但需要現代科技成果的支持,而且還需要得到人才來作為基礎,所以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創新性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人才追求,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動力。樹立正確的創新精神,不斷追求改變、不斷進取等品質已經是當前各行各業實現發展的前提,如果一味的安于現狀,那么將會被社會所淘汰。因此從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高職院校一定要重視工匠精神創新性人才方面的培養。
2.2高職思政教育是培養工匠精神創新性人才的主要渠道
高職思政教育在讓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應該重視社會工匠精神方面的培養,因為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范圍內,所以可以認為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行為表現與職業價值思想,這與自身的人身觀和價值觀是完全相同的,同時也是最基本的一種精神理論。大學生身為我國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其把工匠精神結合到政治思想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這可以讓學生樹立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等精神,同時也是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重要時期。在實際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其必須要得到具備工匠精神的建設者來作為支撐,而學生則是最好的人選,所以對傳統的政治教育體系進行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工匠精神,教師可以從職場的角度入手,把教學內容與學生就業聯系到一起,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政治教育理論的優勢,建立良好的人文素質。
2.3高職思政教育階段是培養工匠精神人才的最佳時間
有調查數據顯示,最佳的工匠精神培養時期是新生入學的前一兩年時間,而這一階段也是思想政治課程的開課階段,所以把工匠精神結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不但能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而且還能填補具備工匠精神人才供給方面的不足,因此作用是非常大的[3]。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學主要由三門必修課來組成從,即法律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管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哪一門課程中都是合理的。因為高職院校開展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學生對黨中央的認識,如發展方向、基本路線、基本要求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學生進行深入了解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從而提升學生自身的分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我國各大高職院校還肩負著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優秀人才責任,而遵紀守法、好好學習等精神則是優秀工匠所必須具備的,因此把工匠精神結合到高職政治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3、把高職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培養進行結合
3.1思政教育應該向工匠精神的創新性人才方向轉變
各大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目標都應該朝著學生思想道德培養、政治素養等方面前進,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圍繞學生工匠精神體系來展開。通過對當前高職思政課程教學體系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會比較重視學生價值觀、人身觀等方面的意識,而對于學生工匠精神方面的教育卻非常少。其次,學生接觸思政教育通常都是在剛入校不久,而這一階段也是他們價值觀的形成時期,但如果在這時展開工匠精神培養,其教學效果一定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思政教學目標的轉變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提高他們自身的知識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培養出具備工匠精神的創新性人才。
3.2把工匠精神培養結合到教學體系中
不難發現,我國大部分的高職思想教育的內容與工匠精神的內涵是非常相似的,即存在某種層次上的含義,而高職教師則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即把政治教育課程與工匠精神培養結合到一起,實現教育與引領的結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實現工匠精神的創新性人才培養。兩者的結合不但能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現如今的發展方向,而且還能填補我國創新性人才不足的漏洞,從而更好的迎接未來的挑戰。
3.3建立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
各大高職院校一定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與生活環境,這對于培養工匠精神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并且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生的成長與品質也有著一定的意義。這里所提到的良好教育環境與氛圍是指校園環境、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等等,即可以把政治教育與工匠精神培養結合到一起,這樣可以提升整體的學習效果[4]。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可以合理的使用校園宣傳欄,即在其中可以詳細的介紹工匠精神;第二,高職院校可以邀請一些專家學者來與學生進行交流;第三,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去參加一些競賽,然后適當的給予一些獎勵等等。因為精神培養必須要融入到生活中,所以工匠精神培養一定要從教育入手,這樣才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
3.4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作為基礎
不難發現,工匠精神的實現其實主要來源于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教師則可以利用這一點,即把工匠精神培養與中華傳統文化結合到一起,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工匠精神所呈現出的思想與內涵,而且還能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問題,實現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其次,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非常久遠,從中也能看出先人對精神方面的追求,同時也是我國一種特殊情感的表達。所以,要想讓工匠精神培養變得更完善,首先要做的及時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才能更好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4、結論
綜上所述,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說是高職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同時也是最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我國黨組織早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就提出了幾大發展理念,即共享、綠色、開放、創新、協調,而社會各行各業則需要把創新當作發展核心,這可以一定程度的保障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5]。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創新會比較重視發展動力等方面的問題,而隨著國際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其只有把重心都放到創新上,其才能建立一個符合社會發展的運作模式,從而構建出更多的產業形式,實現引領型發展。所以,高職院校在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其一定要重視課程的創新,要從傳統的理論教學轉變成成為啟發式教學,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思想。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04):131.
[2]基于以培養“工匠精神”為重要內容的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J].何琦.現代經濟信息.2016(19):123-125.
[3]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08):54-59.
[4]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5]楊洋,郝冬梅.基于學生認知特征和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以民辦高職院校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6 (0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