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摘要:在全球化發展的當代,家校合作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世界家校合作的先驅,美國家校合作教育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因此研究美國的家校合作教育對我國具有借鑒意義。本文具體探討美國家校合作教育的發展歷程,包括萌芽期、發展期和成熟期;并分析了美國家校合作教育的特色,包括美國家校合作教育有政策法規保障、美國家校合作教育有完備的組織形式、美國家校合作教育途徑多樣;由此得出對我國的啟示,包括立法保障家長參與家校合作的權利、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教育實施的相關組織、豐富和完善家校合作教育途徑。
關鍵詞:美國;家校合作;發展歷程;特色;啟示
引言
“家校合作”是一個涵義不固定的概念,至今仍沒有一個被廣泛接納的定義。筆者通過對前人觀點的總結,得出家校合作就是家庭與學校共同參與到對學生的教育活動中,通過溝通交流,聯合對學生進行教育。[1]
在全球化發展的當代,家校合作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提出了構建學習型社會的目標,這也要求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和持續性發展,強調了調動社會多方面力量共同促進青少年發展的緊迫性。我國雖然也意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部分學校也開始了嘗試,但總體來講我國的家校合作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本文選取這一領域處于領頭地位的美國為研究對象,總結分析美國家校合作教育途徑,根據我國具體情況從中總結值得借鑒的經驗。
一、美國家校合作的發展歷程
20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通過頒布一系列法律條文、實施一系列項目,直接或間接的促進家庭參與學校教育。在聯邦政府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下,各州對相關教育法律以及法規進行了充分的闡述,并產生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家校合作教育項目。美國家校合作教育思想演變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和成熟期,經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從一開始被漠視到現在的被重視,從“家長參與”“家校溝通”到“家長—教師配合”等,再到如今所說的“家校合作”,經歷了很多波折。[2]
1)萌芽期。19 世紀中后期,美國教育界就有學者提出家校合作的想法,打破學校與家庭的隔離。但是由于當時的美國政府采取不重視、不阻止的發展政策,加之種族歧視、種族隔離斗爭嚴重影響家校合作教育領域的擴大和家校教育活動的開展。美國“多元文化主義”旗幟下的種族平等只是口頭上和書面上的,非洲裔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在政治和經濟地位、就業機會、教育、社會福利等各個方面,都與白人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因此家校合作一直處于緩慢發展階段。[3]
2)發展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家校合作得到重視并進入迅速發展階段。美國民權運動給黑人、婦女以及社會底層提供了反抗壓迫的條件和爭取自由平等的推力,以實現經濟、政治和教育地位的平等。[4]期間陸續出臺了一些涉及家長與教育的法律法規,包括對家長的支持和要求等。在這個時期,美國的家校合作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并通過相關法案付諸實施,因此家校合作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優質教育得以發展和普及。
3)成熟期。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美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家校合作也開始進入成熟階段。這一階段的政策著重關注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以及家校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21世紀,美國逐步構建家庭、學校和社區之間合作的新型伙伴關系。這一階段家校合作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決策、家長教育、家校合作伙伴關系等內容。成熟期的家校合作相關政策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和規范性,保證了家校合作教育的順利進行,加快了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進程。
二、美國家校合作教育的特色
(一)美國家校合作教育有政策法規保障
美國的教育主要是各州的責任,但聯邦政府通過立法及制定相關政策對教育發展起重要的指導作用。美國聯邦和許多州制定及通過了一系列有關家長參與教育的政策和法規,為美國家校合作教育的順利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在促進學校、家庭和社區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4]1965年,美國聯邦政府制定 《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為父母參與家校合作提供聯邦基金。1983年《國家處于危機之中》的教育報告在“向家長進一言”中指出,家長們在有權利要求學校為其子女提供最佳教育的同時也肩負著積極參與其子女教育的責任。[5]1991年,布什總統在《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中,提出了15條具體措施。2001年《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規定凡是接受聯邦教育資助的學校,都必須有一項書面的家長介入政策。[8]除了上述聯邦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各項政策法規外,美國各州也有家校合作的相關規定,這些規定有的涉及家長教育或教師培訓,有的明確要求家長參加學校管理和決策,有的撥發??钤O立家庭教育資源中心或聘用專職的家庭和學校關系協調員。
(二)美國家校合作教育有完備的組織形式
在美國對家校合作的支持和倡導不僅來自政府和公立學校,也來自眾多的教育組織、協會和研究機構。早在1897年,全國母親代表大會便在美國建立,它的主要目標是教育母親以使兒童受益。1924年,全國母親代表大會改名為全國家長教師代表大會,今日被稱為全國家長教師協會,它之下有州家長教師協會和地方家長教師協會。[6]這三個層次的家長教師協會彼此獨立,沒有中央集權的上下屬關系,雖然它們各有分工,但它們的任務卻是一樣的。
80年代以來,新出現了其它許多致力于研究和倡導家校合作的組織,其中最重要的當“全國家長參與教育聯合會”(NCPIE)和“學校、家庭及社區合作研究中心”(CS-FCP)。NCPIE的任務和目的簡單而明確:即倡導家長和家庭參與他們孩子的教育,力促美國的每一所學校都與家庭建立起有意義的合作伙伴關系。CS-FCP研究中心的任務是:研究、發展和宣傳有助于家庭、學校及社區共同合作以改善學校教育和促進學生獲得成功的最新理論和實踐。[7]該中心在聯邦教育部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的支持下創建了“全國學校合作關系網”,旨在指導學校、學區和各州教育領導者加強與家庭及社區之間的合作。
美國家長教師協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組織形式越來越完備,是美國家校合作的中流砥柱。美國還有一些組織,如全國家長教育協會、全國家長和教師大會、美國兒童研究協會等也促進了家校合作的發展。正因為有眾多組織的研究、宣傳和倡導,家庭作為學校合作伙伴的優勢已被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育者所認識,而學校與家庭建立合作關系的方法和技巧也得以進一步完善和推廣。
(三)美國家校合作教育途徑多樣
美國家校合作教育途徑多樣,主要途徑有政府和學校共同組織開展的家長培訓、日常的家校溝通與交流、主要為學校教學服務的家長志愿、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基于學校、家長和社區共同合作的社區服務。[8]政府和學校共同組織開展的家長培訓主要包括家長培訓班,家長手冊;日常的家校溝通與交流主要包括郵件與電話、見面到訪、文件通知、星期五折疊式文件夾、教師--家長對話雜志、頒獎晚會和學校開發日;家長志愿主要是家長做志愿者為學?;I資、捐款捐物、配合教師的教學與義務服務;家長參與學校管理主要是家長通過家長教師聯合會和家長團隊等組織參與一般事務的管理和參與學校的決策;基于學校、家長和社區共同合作的社區服務是學校加強與社區的聯系,充分地利用社區內的商業機構、文化機構、健康服務機構、娛樂機構以及其他組織和機構的資源來改進和豐富學校開展的項目,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此同時,也促進了家庭的發展。
三、美國家校合作教育對中國的啟示
(一)立法保障家長參與家校合作的權利
我國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后出臺的一些教育法律和政策文本中,關注到了家校合作的意義和作用,但這些政策法律大多數只強調家庭要配合學校,學校要指導家庭教育,但沒有像美國那樣賦予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家長在家校合作中處于弱勢,不利于發揮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僅處于輔助和支持學校工作的位置,這離家校合作的目標相差甚遠。[9]因此,我國相關教育部門首先要配合立法機構加快制定并頒布適合我國實際的家校合作法律法規,實現家校合作的制度化管理。教育主管部門要從制度層面保證家校合作雙方的權責利,如建立義工制度和參與決策制度等常規制度,也能更有效地維護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意見或建議權,切實保障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權利。有了制度的推動,才能更好的實現家校合作的功能。
(二)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教育實施的相關組織
家校合作的國家法律制度及地方法規的落實和實施還需要組織的保障。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全國性的家校合作組織,現在的組織機構主要是家長委員會。我國特別是大陸地區的家長委員會起步較晚,發展尚不成熟,沒有形成體系,沒有形成像美國全國家長教師協會、州家長教師協會和地方家長教師協會那樣層次分明的完整體系。[10]我國應該充分學習美國家長教師委員會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創建獨立且具有號召力的家校合作組織,保障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以及監督權。有了組織的護航,家校合作的功能才能實現最優化。
(三)豐富和完善家校合作途徑
目前我國各中小學已成立校級或班級的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校合作會議,招募家長志愿者等。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家校合作教育途徑也是日益多樣。但和美國相比,家校合作途徑仍然較少,且缺少校外的組織和溝通,多種家校合作仍停留在單向的溝通與聯系中,效果并不理想。借鑒美國家校合作教育經驗,學校要適度地賦予家長絕對的權威參與學校教育,同時家長還應有罷免學校管理者、共同決策及監督建議等權力;此外,學校、家長和社區應該聯合起來,充分利用已有資源來改進和豐富家校合作,讓家校合作更好更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悅.國外小學家校合作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2]陳娟.美國家校合作的特色及對我國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0,(6).155.
[3]張世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民族問題解析[D].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 13.
[4]黃河清.美國家校合作管窺[J].2008,(6):162.
[5]楊小斌,黃月,彭超選課走班制改革進程中的家校協同教育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7,(10):16
[6]斯倩.基礎教育階段家校合作困境及優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7]李蓉,余曉芬.美國家校合作的現狀———以Mission Hill School 為例[J].國際視野.2016,(6):17
[8]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407.
[9]馬趙陽.當前美國中小學家校社合作初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10]曹麗.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公立學校家校合作發展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