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定成
摘要:初中數學銜接了前期的數學基礎,并應為后續數學的知識逐漸深化做好準備,初中生累積的知識各有差異,對于數學的認知理解能力也不同,數學直截了當的導入,對于抽象思維意識不強,空間構建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不僅感到枯燥,且在知識的分析中也體現出極大的力不從心,因此數學的知識呈現形式,應基于教材的設定,融合生活化的元素,通俗易懂的闡明數學的真理,使得學生由淺入深的領會數學的內涵,以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互動熱情,讓數學課堂煥發生機。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初中數學;教學;精彩
引言:生活化教學契合現階段的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視角出發,結合學生日常的生活化經歷與感悟,遷移到數學的情境中,帶動學生進行數學問題的探究,結合生活的典型案例,突破數學的重點難點,同時也將數學的知識內容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生活化的教學應配合足夠的自由空間,預留課堂的時間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的闡述自己的觀點,結合數學的基礎認知不斷的發散思維,不斷的發散思維,延伸數學的視角,拓展想象空間,觸發學生潛在的智慧,為數學教學過程增光添彩。
一、運用生活化語言解讀數學
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哲理,數學中也蘊含了諸多的生活氣息,教師不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啟發性元素,同時還應努力從學生的生活接觸面中,尋找能夠與數學的知識點契合的范疇內容,以富有生活氛圍的趣味元素,填補到數學的晦澀認知中,幫助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數學知識模型,強調數學的實用性, 以生活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例如,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時,講到三角形的穩定性,筆者指出,諸葛亮不但是個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個數學家,他深深懂得三角形的性質,一開始就給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的戰略構想。
二、創設生活情景
數學的知識較為抽象,為便于學生理解,可創設生活情境,將學生日常的情境習慣都搬運到課堂上來,以情境再現的模式,找尋數學的身影,提煉出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從而將生活與數學兩相結合,利用生活的案例去分析數學,課堂上也能夠讓學生結合生活情境順藤摸瓜完成數學的系列探究。研究表明:“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景已成為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生活中到處有數學,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當然,有些情景不能真實地在課堂中展現出來,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經歷過,所以教師在創設情景時,可以通過創造性的活動,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把生活情境模擬出來,讓學生親自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能幫助學生搞清較難、易混的內容,使他們感到親切、易懂、自然。在講《平面直角坐標系》這一課的時候,通過運用學生熟悉的真實情景,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教材創設電影院的情境,在電影院內如何找到電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時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即使平時考試成績很差的同學也不落后,充分引起了學生學習的愿望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此時教師作適當的鼓勵,學生的熱情就更高了。并順勢引出,在電影票上“6排3號”與“3排6號”中的“6”和“3”含義有什么不同呢?從而導出新知識,如果將“8排3號”簡記作(8,3),那么“3排8號”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義呢?這樣的引入學生學起來不容易混淆,也用不著教師費心的講解了,只需作適當引導、歸納即可。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學習數學不再是枯燥無味,而是變成十分有意義和愉快的事了。
三、回歸生活實踐體會數學應用
生活是數學的寶庫,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性,它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增強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教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我們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例如:某公司推銷某種產品,付給推銷員每月的工資有兩種方案。方案一:不論推銷多少都有600元的底薪,每推銷一種產品獎勵4元;方案二:不付底薪,每推銷一種產品付給酬勞10元。李明在試用期發現自己每月可推銷50-110件產品,你覺得他應該選擇哪種方案比較合算?他最多每月可拿多少薪水?
四、挖掘社會生活中的數學資源
社會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學生可以從報紙、雜志、電視等新聞媒體上了解到很多信息,還可以從與家長聊天談話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間的游戲有時也會成為數學學習的第一手資料呢。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時,練習中年息仍為1.98%,已經與現實不符,于是我讓學生課前先了解現行銀行的利率,學生有的通過自己到銀行調查研究,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問父母。而在教學后,在家長的陪同下讓學生自己到銀行用自己的零用錢存款、取款,作有關利息、利潤問題的調查研究。從學生的反饋中發現,學生不僅明白了利息、利潤的意義,以及存款、取款的程序和步驟,有甚者開始思考:老百姓把錢存入銀行要付利息,銀行會不會虧本?還有的甚至在反思銀行調整儲蓄利率與社會生活、國民經濟發展有沒有關系?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處處需要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所以教師要轉變傳統的學科觀念,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引導學生重視實際、關心社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在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又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實踐表明只要教師選準生活化的數學內容,找準創設生活化數學的問題情境的時機,再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才能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熱情,為學生終身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又體現了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的宗旨。
參考文獻:
[1]李偉. 淺論生活化教學讓初中數學平面幾何教學更精彩[J]. 中國校外教育, 2017(36):89-89.
[2]胡群國. 創造生活化課堂氛圍讓初中數學教學更精彩[J]. 學周刊, 2012(14):42-42.
[3]陳素馨. 淺談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儷人教師, 2016(6):98-98.
[4]張淑雪. 生活化教學,讓初中數學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J]. 學周刊, 2016(28):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