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戎
摘要:本研究探索學校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及家長聯合機制的建立,發揮社會對留守兒童的監護和照顧作用。嘗試形成“社工+助工+義工”的聯動服務。組織在校大學生成立輔導小組,對陜西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幫助、輔導和關愛,讓他們在社區中找到心理支持和歸屬感。
關鍵詞:留守兒童;社會支持;代管家長
由于農民進城務工導致在家庭教育起到重要作用的父母教育的缺位,導致兒童在接受家庭教育方面產生了很大的缺陷,在此狀況下,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受到了影響。因此,為了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好的教育,本研究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支持實踐進行探討,分別提出相應的建議。政府層面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社會保護,推進社會整體的融入。通過各方社會力量的聚集,成立一個專門機構旨在為留守兒童構建完善的監護體系,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全面的保障,這一機構的組成人員可以包括基層黨政機關的退休人員、中小學退休老師、具有較高素質的村民和青年志愿者,各自發揮自身特長,為留守兒童提供多方位的幫助和支持。
因媒體具有覆蓋面范圍廣、影響力大的特質,還應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宣傳報道,使社會各界認識到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和解決他們存在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呼吁更多的人參與到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群體中,為留守兒童送去關愛和呵護。同時,新聞媒體也應遵守務實、求真的職業道德,不可過分夸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嚴重性,并適時報道留守兒童良好的品質,不能使人們對留守兒童形成刻板印象和偏見。新聞媒體還應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正面報道,這也有利于留守兒童形成自立自強的人格。此外,專業社會工作者也應參與到為留守兒童服務的大軍中來,利用專業方法為留守兒童實施幫助,如可以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專業方法,使留守兒童能夠正確認識自我,擁有獨立生活和學習的能力,增強適應家庭和社會環境的能力,激發自身潛能。
一、建立代管家長制
“代管家長”,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父母的角色,使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噓寒問暖,在學習上多了一些輔導,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智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較好的教育補償,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了一個和諧的空間。后柳鎮是陜西省石泉縣最早實行“代理家長制”的鄉鎮。后柳鎮從鎮上的干部、教師共200余人中遴選出80多人,擔當父母雙雙出去打工的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
代理家長的職責包括:每學期捐贈現金;每周為留守兒童輔導一次作業;每月與留守兒童交心一次;每月幫助孩子與家長電話聯系一次;每學期與留守兒童一起參加一次社會實踐活動;每學期參加一次家長會;每半年進行一次家訪;每學期至少將留守兒童帶回家一次。
多年來,石泉縣將“留守兒童代理家長制”在全縣推開,共有數千名干部、教師及社會人士擔當起了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給孩子們送去親情。
二、建設村鎮兒童活動中心
多年來,陜西省石泉縣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政府工作的運行、考評體系,經過不斷探索實踐,建立了“黨政統籌、部門聯動、學校為主、家庭盡責、社會參與、兒童為本”的“六位一體”留守兒童教育管護長效工作機制。石泉縣建立了“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援助為輔,積極吸納民間資金”的關愛工作經費投入機制,從財力上保證了留守兒童成長中心、社區活動中心和托管中心建設按規劃穩步推進。目前,該縣已建成30余所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中心,中心不僅要解決留守兒童的食宿問題,還要讓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石泉縣在每所學校都建立了留守兒童教育管護隊伍。縣教體局要求各學校從在職教師中,考察遴選年富力強、富有愛心的教師擔任生活管理和專業輔導老師,在學校內部構建了校長負責、班主任和輔導老師主抓,科任老師密切配合的學校教育管護工作隊伍,充分滿足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娛樂、親情等需要。
三、嘗試形成“社工+助工+義工”的聯動服務
要走進留守兒童的生活,拉近與他們的距離,通過面對面的幫扶,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切實的關愛。重視公益組織、大學生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的作用,民政部門、公益組織、志愿者服務等組織要采取聯合行動 ,協調活動時間,以“值班制”方式進行持續性看望,使關愛行動能夠細水長流。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組織在校大學生成立輔導小組對陜西勞務輸出地留守兒童進行幫助、輔導和關愛,給予留守兒童來自社會和他人的關懷,讓他們在社區中找到心理支持和歸屬感。組織學前班兒童學習兒童歌曲、兒童舞蹈、兒童繪畫,召集小學生開展讀書、講故事比賽;指導初中生科學使用媒體網絡輔導學習。
陜西省洋縣為全面了解“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和成長需求,該縣每年春秋兩季開學初均對全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狀況進行摸底調查統計,通過發放留守兒童情況登記表,采取上門咨詢、走訪調查等形式,以學校為基礎、以村為單位,進行拉網式排查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留守兒童信息卡等,同時建立“三知、三多、三溝通”機制,即: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系電話等方面情況的知曉;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暖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監護人、所在學校、代管人進行溝通,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通過對陜西部分地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實地調研,研究者認為應該以“社工為引領,助工為主體,義工為輔助”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模式,走出一條新路。陜西欠發達地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決定了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建設成一只成熟的社工人才隊伍。為了彌補專業社工人才不足,使社會工作可以全面、穩固的推進,可以考慮將陜西部分地區的社區干部和社會志愿者有效地整合到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中,進行專業的理論培訓和實務鍛煉,成為助工的有益補充。另外,可以大量招募義工,義工與專業社工相比,存在人員隊伍不穩定、服務時間受限等劣勢,卻擁有人數眾多、經驗豐富、分布地域廣等優勢。在陜西部分地區,義工可以在留守兒童的教育輔導、社區矯正等工作方面輔助專業社工開展社會服務的工作,實現社工和義工的良性互動。最終實現“社工引領助工,義工協助社工,群眾參與社工”的良性互動格局。總之,在目前留守兒童還將在一個較長時期繼續存在的國情下,我們在盡一切努力改善其生存、教育環境的同時,還應在這些孩子的思想里導入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動力,使不同境遇下的留守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都能成為有自信、有理想的留守兒童。
參考文獻:
[1]梁維.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系統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2]孫雪原.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D].吉林大學,2012.
[3]殷世東,朱明山.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社會支持體系的構建—基于皖北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6(2).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基于農村留守兒童需要的社會援助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4JK2137);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項目編號SGH13197)陜西省社科聯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3C00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