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獻勇
摘要:近年來在對青少年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學界提出了很多“情境”教育的觀點和方法,筆者在本文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主張“情境教學”中的一種主題情境教學的創設,分別從主題情境創設的基本方法、思路、原則及策略等方面進行了闡釋,以期為廣大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提供一種實踐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主題情境;方法與思路;創設原則;運用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予以規定和把握的環境。教育者可以利用情境把教育內容有效的傳遞給受教育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一種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內在的、主體的體驗、氣氛和人際的互動。情境教學即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去引導學生對教學問題進行態度體驗,幫助學生感悟教材,啟迪學生的智慧,以此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
主題情境是根據學習內容,創設一個完整的情境主題,并通過具體的內容或情節,創設環環相扣的系列情境,使整個教學活動融入一個完整的故事或者活動中,主題明確、思路清晰,一氣呵成。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這些情境中積極地表述自己的觀點,自主的參與和體驗,從而達到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和認識。主題情境教學的“創設”主要是指教學設計中體現出的創新思路與設計方法,一是為了使學生實現有效的學習而預先對教學所進行的決策活動,即分析、計劃、實施、評價、修改教學系統中諸要素的系統過程;二是如何更好的把主題情境的教學設計運用于教學實踐及探討運用的策略。
一、道德與法治課主題情境創設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在現有的研究中,筆者可以追尋到的教學情境內容很多,如按其情境內容可以分為生活實例、新聞報道、社會熱點話題、學生表演、聲像媒體資源等等;情境創設的方法也很多,按其呈現方式大致可以分為直接性情境創設方式和間接性情境創設方式,直接性創設方式包括:調查采訪類、自主體驗類等;間接性創設方式包括:可視性間接情境類(小品表演、實驗演示、聲像媒體)、想象性間接情境類(語言描述、實況播音、設置懸念)和評判性間接情境類(辨析討論等)。
筆者初步構建的情境創設的方法為“主題情境”,這是對情境創設手段和情境內容進行有機整合的一種綜合性情境教學法。比如充分利用多媒體地手段,創設一個主題情境(一個大型的趣味活動或者完整的故事情節或者一個討論話題),在具體的情節或環節中,有效設置情境問題,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學生欣賞、感悟、表演、體驗、辯論、討論、交流等),讓學生在情境中充分地參與、體驗和思考。這種情境教學方法是把整個課堂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去構建,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零散的、隨意的,而是有針對性的、選擇性的,這就讓情境的氛圍更加濃厚,情境的吸引力更強烈,情境教學的特點更加突出。
二、道德與法治課主題情境創設中應把握的原則
現在很多道德與法治教師已經有了情境創設的意識,但往往只注重情境創設的手段和形式,沒有關注情境創設的實際效果。比如網絡中有很多現成的課件及各種教學資源,情境創設可謂五花八門,有些教師往往不考慮資源是否過時、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生實際等,只管不加修改的直接運用,使情境教學僅僅成為形式;有的老師情境創設很充分,課堂很熱鬧,但情境問題的設置太過膚淺,缺乏對學生思維的啟發,讓情境創設失去效果等等。筆者認為,一節道德與法治課情境教學的教育實效,至少應該體現在學生比較深刻的情感體驗和有深度的問題思考和認知上。因此,要讓道德與法治課情境教學中主題情境的創設更加有效,至少要把握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則:
(一)主題情境的創設要注重趣味性、整體性
創設的主題情境要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讓學生愿意參與到師生共構的情境體驗和情境問題中來。正如我國現代學者焦閎所言:“茍有感不至,則情不深;情不深,則無驚心而動魄,垂世而行遠。”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讓情境的創設,足夠搶眼、時尚、充滿趣味,同時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實際需要,充分地體現它的趣味性和時效性,同時讓創設的教學情境不是零散的、局部的、沒有任何關聯隨意拼湊的,而是讓情境的創設突出主題、內容完整、思路清晰、層次分明,讓情境的創設指向明確,給學生情境的體驗更為突出和深刻;讓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在一個流暢的故事中、一次趣味的活動中、一個刺激的游戲中,潛移默化的完成。這樣的完整深刻的體驗、無痕的教育引導,才是最有實效、也最長效的。
(二)主題情景的創設要實現與教學知識的統一性
教學中不能為了情境而創設情境,情境的創設必須為教材知識、教學目標服務,不能讓情境創設成為花架子,流于一種表面形式。不僅要做到情境主題與教學主題的有機融合,具體情境的設置也盡量要與具體教學知識協調,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讓情境創設有價值,讓道德與法治課的情境教學有效,故教師要注意創設的主題情境與教學知識的有機統一,趣味性和知識性的有機統一,使情境教學在思想品德課的運用中實效性更強。總之,情境的創設豐富多彩而又貼切,情境渲染充分而又恰當,讓“寓教于樂”真正成為常態。
(三)主題情境的創設問題要有啟發性、層次性和科學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對眼前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對藏在后面的奧妙卻很感興趣。”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和思想上的焦點,設計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不自覺地進入“情境”,這樣就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情境問題設置的科學合理,往往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實現。不能僅僅只圖熱鬧,讓學生體驗情境之后就不了了之,應該讓學生在充分地情境體驗之后,能產生思維的碰撞,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反思和總結,這樣才能保證情境教學的效果。情境問題的設置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和認知水平,目標要準確,難易要適當,要有遞進的層次,要有啟發性和科學性。
(四)主題情境的創設要體現師生共構性與學生主體性
師生共構教學情境,一方面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素材,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另一方面要讓學生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學情境的設置和生成,只有這樣,學生學習才更有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道德與法治課中主題情境創設的運用策略
情境的創設僅僅是為課堂教學做準備和鋪墊,再好的教學設計如果缺乏具體運用的技巧,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情境教學期望達到的課堂實效也就成為“空中閣樓”。因此,精心設計的主題情境在教學中運用時,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兩方面策略:
(一)教師要融入主題情境,做好情境的角色轉換與情境氛圍的渲染
如果主題情境是一個趣味活動,那么教師就應把自己的角色快速轉換為“主持人”,就要有主持人的激情和感染力;如果主題情境是一個完整的故事,那教師就要有講故事的口吻,要有“要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似的適當賣賣關子,設置點懸念;如果主題情境充滿趣味,而教師還是常規、傳統的講授,就讓情境創設成了空架子,學生也就很難融入教學情境,與此同時在整個教學中,教師都要注意情境的渲染,營造濃厚的情境氛圍。不管是主題情境的渲染和展示,還是具體情境的渲染和呈現,都尤其注意語言的引導,讓學生能充分融入其中。
(二)教師要充分把握課堂生成的教學情境及情境問題的運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學生在課堂生成的教學情境。教學設計如同劇本,在拍攝的過程中應當根據現場的變化而隨時做出調整。學生課堂生成的教學情境,往往是最好的教學素材,要及時把握這樣的教學時機,同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情境問題的充分運用。因為情境的渲染往往是在為情境問題的探討做鋪墊,情境問題的創設注重了啟發性、層次性和科學性,那么在運用的時候也要好好把握,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既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注意引導和啟發,又要根據學生回答反饋出的新的問題及時做出調整,注意層層引導、及時點評。
總之,在主題情境教學中,教師應始終把握好知識與情境的銜接,在情境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完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和能力的滲透。最終讓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趣味的主題情境,更應該是對學生有實際意義的教學主題,是一份情感價值觀的培養,一項知識的理解運用,一種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舒蘭蘭.例談“主題情境探究”教學新范式[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5年34期.
[2]張萬喜;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情境教學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S1期
[3]孫輝;創設教學情境,促進有效教學——試析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下);2014年07期
[4]陳秋艷;芻議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J];文理導航(上旬);2012年11期
[5]李超民;譚媚;近二十年來我國情境教學法研究述評[J];當代職業教育;201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