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仲才
摘要:新課改的提出使得數學的教育,從原本單一化的教學模式上延伸出多維的教學機制,同步化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成績只是學生數學累積的基礎表達,更重要的是學生課堂上、課后能否自主的完成數學任務,結合多視角的思維發散,促成數學的自我理解能力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應不斷的推陳出新,結合傳統教學的優勢,借助新時期的教學輔助器材,創新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快速的走進數學的探究空間中,由淺入深摸索數學的真知灼見,從被動的求知狀態中脫離出來,提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數學中充分的展示出自我的優勢,建立學習的信心,為后續數學的知識深化鋪陳做好準備。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
引言:小學數學中的計算公式、定理較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接觸的數學知識越發復雜,難免形成記憶的偏頗。部分學生某一章節的知識掌握的很扎實,而某一部分的內容又模棱兩可,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及時的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填補學生的認知空白區域,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引領學生走出認知的誤區,串聯數學的前后知識將其融會貫通,學生透徹的領會數學的內涵,能夠靈活的應用數學知識化解實際問題,吸引學生參與互動,在自由的探究空間中,促使學生發散思維,延伸數學的思想到實際情況中,養成以數學思維看待生活問題的能力。
一、創新從聯系生活的數學教學中體現出來
數學與生活問題關聯性較強,數學的教學中,多是結合生活的案例進行分析,而后促進學生的理解,但以往的生活案例通常與學生真正的生活接觸面銜接性不強,教師可結合教材的案例內容,替換成學生經常性接觸的問題,讓學生在接觸數學差的新知識時,有熟悉的感覺,代入自身的理解進行數學的思考,也有利于學生基于自己的生活感悟,多層次的闡述自己的見解,使得數學教學更具實際意義,而不是架空在生活氛圍之上,成為固化的知識模塊。如:在教學鐘表上時間的認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一些電視節目播放的時間做成一個視頻,讓學生觀看,如:新聞聯播的時間是19:00點,當學生觀看了主持人說現在是19:00時教師按下暫停鍵,讓學生找一找鐘表上19:00的位置。在播放其他節目的時間,讓學生依次找到時鐘上的位置。通過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學生能切實體會到時間存在于實際生活中,時間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這樣的教學方式不用教師給學生講時間是多么寶貴,學生自己也會明白時間的重要意義,在學會了從鐘表上認識時間的同時也懂得了時間的重要性,對學生的教學不只停留于數學知識的表層,而應該深入到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層面,才能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二、實施民主課堂,構建輕松和諧的師生雙邊活動
創新教學離不開輕松的氛圍營造,傳統教學的氛圍較為呆板,學生不發一言,機械化的記錄數學的知識要點,心中存疑也鮮少提出自己的質疑,課堂上學生鴉雀無聲,學習的熱情不高,制約了學生的思維延伸。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雙邊活動輕松和諧,師生們展示的是真實的自我。小學數學課堂上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同學們時而竊竊私語,時而小聲討論,時而高聲辯論。同學們爭相發言,有的居高臨下,提綱挈領;有的推理思維,細致縝密。針對同學們獨具個性的發言,老師不時點頭贊許,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老師則以信任鼓勵的目光和話語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然敢于講真話、講實話,個性得到充分地張揚。如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分類一課時,在教學生明確什么是分類知識之后,我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主動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30多支不同顏色、不同長短、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的鉛筆打亂放在一起,讓學生去分類,看誰分得合理。同學們爭先恐后搶著去分類:有按顏色分類的;有按長短分類的;有按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分類的;也有胡亂分的。再找學生說明這樣分的理由,對講不清理由的學生予以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主學習、主動實踐。教師還注意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抱有一種想學、樂學、會學的態度。
三、創新從培養學生的思維中體現出來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表現為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發揮的空間,教師以引導學生和組織課堂教學為己任。為創面的血運提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學習能力、個體性等方面綜合分析,建立起符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化發展的同時開展教學活動,以便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把問題拋出去,讓學生自行探索。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在不斷摸索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這樣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思維:有個圓形的月餅被一只小螞蟻看見了,想把月餅抬回家,結果它圍著月餅走了一圈還是不知道這個月餅有多大。同學們你能用數學知識幫助小螞蟻算出這個月餅的大小嗎?幫一幫小螞蟻吧,讓它回到家能向自己的同伴們描述。把圓的周長用生動的情景展現出來,這樣的教學趣味十足,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用問題的引入,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和熱情。學生的興趣一旦提起來,就能夠積極思考,最終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到問題的答案。
四、鼓勵動手實踐,讓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圖形或物體,調動各種感觀參與實踐,同時教給學生操作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實驗等操作實踐,激發思維去思考,從中自我發現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動手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三角形的認識”是一節比較枯燥的概念課,我讓學生用彩色塑料條圍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銀幕上。通過觀察,學生很快發現圖1和圖2是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圖3雖用了三條線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義從直觀的觀察之中升華出來了:“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加強操作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順應他們好奇、好動的特點,而且能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
五、結束語
總之,在新課改視野下,小學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注重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在新教法的運用中讓學生各種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主要體現為注重導入環節、注重培養學生思維、注重運用多媒體教學。希望通過廣大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創新發展,使學生在創新型課堂教學中得到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斌. 基于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的研究[J]. 未來英才, 2017(15).
[2]趙雪婷. 基于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的研究[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7(25).
[3]尹相利.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 2018(10).
[4]單立偉. 關于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