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小學生成人成才有巨大的幫助,語文教學環節如果能夠融入國學教育,將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學品位、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關鍵詞:國學;語文教學;中小學
國學,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它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中醫學、書畫、音樂諸多方面,是古代圣賢思想與中華民族傳統的瑰寶。步入21世紀以后,我國全社會對國學更加推崇,教育界已經對國學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突出作用達成普遍共識,對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增強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在新課標中,小學階段已經開始讓學生接觸、學習文言文,中小學生已經具備了深入學習國學的文化基礎。
一、國學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意義
1.國學教育對學生德育的培養
中國國學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是“厚德載物”,包含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的道德標準,蘊含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先哲智慧,追求的是“先做人,后學藝”的理念,大量的國學經典中都有很多品德修養的內容。比如《大學》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比如以《朱子家訓》為代表的行為準則,從孝親、敬長、悌兄、信友做起,對道德養成的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標準和要求。通過對國學文化的系統學習,引導中小學生學會反省自己的言行,慎獨慎微,最終達到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
2.國學教育可以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閱讀經典就是在與先哲進行對話,就是主動接受他們智慧的輻射。在浩如煙海的國學寶庫中,富含了大量的語言文學經典,學習這些經典,可以讓學生耳濡目染感受高水平文學滋養。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通過對古詩詞、《古文觀止》等古文的品鑒和誦讀,可以讓學生感知到大量經典的詩詞、名言名句、歷史典故,體驗到國學文化的韻律、美妙的意境,提高孩子們的語感、閱讀理解能力和對美好事務的鑒賞水準。
3.國學文化鼓勵推進家校合育模式
在基礎教育階段,教育領域認識到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要達成“四個回歸”的教學理念,必須堅決推行家校合育。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教育一直被認為是由父母、老師、環境等三方共同主導完成的。《三字經》中就說到“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從孟母三遷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在傳統文化中,父母和家庭環境對學生成長成才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依靠國學文化的浸潤和涵養,可以在學生和家長中普及家校共育理念,通過搭建家校溝通平臺,讓家長和家庭更多地參與到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來,有助于讓家長和學生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家長之間的相互交流,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二、當前我國中小學階段國學普及方面存在的不足
1.缺乏具備較高國學素養的教師
國學體系博大精深,很多中小學語文老師沒有接受過系統、正規的國學培訓,教師之間個體差異較大,教齡長、對國學感興趣的教師,國學功底自然深厚一些,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將國學內容與語文教學靈活結合,但是一些年輕的教師,自身國學修養還在積累過程中,對語文國學教學的理解和把握尚欠火候,對學生的引導方法有待成熟,教學方式單一,以講授背誦為主,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結合不夠,學生的體驗感和帶入感不好。
2.缺乏統一規范的國學教材
中小學階段國學教育的課堂環節,教學載體是語文課本,尚沒有推薦的專門國學物,教育部門也沒有劃定推薦的閱讀范圍。在語文課本中,國學內容只占10%左右,選材范圍單一,以古詩詞為主,缺乏體現國學精華的古文、小說、自然科學文章、啟蒙讀物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偏重于課本內容,對作者及歷史背景的介紹語焉不詳,學生學習的效果較低,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簡單的背誦和默寫,缺乏對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的理解和感悟。一至九年級的課本所選國學內容,系統性和連續性不強,不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
3.個別家長對國學教育的認同感不強
因為部分家長的觀念差別,對國學教育的認同感不強,家庭教育更傾向于培養孩子的技能,比如:繪畫、圍棋、奧數、樂器等,對側重于人格養成和道德塑造的國學教育,重視度不夠,認為可有可無,對學校安排的國學教學環節,配合度和支持度不好。
三、對加強中小學語文國學教育的建議
1.教育部門制定統一規范的國學課堂教材
教育部門制定統一規范的國學教材,體現出對國學教育的重視,也是對中小學階段語文課堂國學教育的重要推動,通過在全國范圍內推薦知名國學大學、教育專家、一線教師來共同參與撰寫國家規范的中小學國學教材,可以建立標準化國學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提升國學教育的質量,有利于國學教學工作進行交流和對比。
2.對語文教師開展國學素養培訓
把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國學素養水平納入到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中,開展中小學教師的國學素養技能培訓,對國學課講授質量進行評比,努力提升語文教師的國學水平。在規模較大的學校,設立專職的國學教師,開設國學課程,不定期邀請國學研究大師在中小學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與語文課堂教學一起形成國學教育合力。
3.結合國學內容,加強課堂教學環節
中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國學內容的備課和教案,扎實做好課堂講授環節,制作國學展示課、慕課、公開課,開展國學自編劇、課本劇排演,舉行國學經典誦讀比賽,鼓勵學生制作國學內容的手抄報、黑板報,設置國學題材的開放性作業,要求學生自行查閱完成,引導學生將國學知識與家庭實踐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史志高.小學語文國學教育中的問題與對策探析.中國校外教育.2016(06).P9
[2]魏曉輝.淺談國學經典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中國校外教育.2015(07).P1
[3]劉麗茹.小學語文教育與國學傳統初探.教育科學.2016(1).P78
作者簡介:劉進謙,1961年生,甘肅白銀人,中級職稱,學歷:中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單位: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白草塬鎮教管中心,郵編:73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