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
摘要:本文分析了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要做到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并提出了群眾文化創新的方法,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關鍵詞:群眾文化;文化建設;文化活動;文化創新
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娛樂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目的的文化活動。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情況下,群眾文化是建設和諧社會,活躍人民群眾健康向上的文娛生活,提高全民文明素質的重要手段,近幾年來基層文化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是,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總體上還不相適應,文化不能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這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文化滯差”現象。
1、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
群眾文化建設能否順利進行,各級領導的認識水平、決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在鄉村群眾文化建設方面,各領導干部絕不能僅僅將職責局限在為村民辦幾件好事,要把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當作一件大事來抓,精心策劃,傾力組織,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交流溝通平臺,充分發揮文藝隊伍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這就對領導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必須要真正樹立科學發展觀,正確認識和處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系,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把文化工作擺在戰略的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民群眾充分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享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成果。
2、豐富群眾文化活動
為了進一步摒棄鄉鎮文化站綜合建設的瓶頸限制危機,其最好利用文化傳播媒介進行人文交流實效價值宣傳,有效完善文化修繕機構體系,積極推進小康社會的跟進力度。
要想順利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各鄉村一定要把功夫花在經常性工作上,督促各文藝活動隊利用好勞動的空余時間,經常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圖書動,提升各項活動的吸引力。首先,更新活動內容,不斷提高活動質量。如文藝表演、送下鄉和各地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等,這些內容健康、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且貼近農民生活的文化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其次,利用各重大節假日積極開展慶祝活動和各種文體比賽。如正月里的舞龍、端午節的包粽子比賽等,這些活動對于人民群眾來說難度并不高,并且還能促使人民群眾在活動中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相互提高,既增進了鄰里關系,又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3、群眾文化創新的方法
3.1 理論上的創新
構建群眾文化的理論研究體系,在體制機制、人才發展、服務方式、科學管理、政策法規等各方面加以研究,以理論創新統領和帶動群眾文化事業的改革和整體發展,一是應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趨多元化和個性化,對精神文化服務事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創新理念,在群眾文化理念創新中,應圍繞多元化與社會化、科學化與制度化、專業化與規范化、系統化與品牌化等主導理念,加強理論研究,實現群眾文化的科學發展;二是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背景下,探索群眾文化理論研究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新發展。在基礎領域方面,應區分公共文化、大眾文化、非物質文化、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等文化形態與群眾文化之間的關系,研究群眾文化的特征和規律,加快建立群眾文化學科體系,在應用理論方面,應在群眾文化工作的新實踐中研究新課題,以新理論指導新實踐;三是以理論研究體系指導實踐,統領群眾文化事業的科學發展。通過理論研究推動群眾文化工作創新;通過群眾文化的制度設計,制定規章,加強標準化建設,用理論指導實踐,乃至推動國家立法,增強理論成果的權威性;通過立法推動群眾文化事業走向成熟。
3.2 方法上的創新。一是組織方法上的創新。切禁大轟大嗡隨波逐流,改變一些因為經濟形勢所形成的思維定式,通過新穎的設計與獨特的策略來吸引更多人的關注。二是實施方法上的創新。聯歡式、展演式、匯演式以及比賽式都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實施方法,其中的比賽又可以根據賽程賽制的需要來進行改變。努力做出不一樣的效果,達到創新的目的。
3.3 內容上的創新。群眾文化內容上的創新也就是群眾文化活動上的創新。要有創新就必須對外界事物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以及高度的敏感性,要時刻關注歷史,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各個領域的變化及重大事件,從而做出群眾文化的創新;對于歷史的。一些有意義的歷史紀念日或里程碑我們都應該牢記,著眼于此,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歷史的重演或改編,從而使人們了解歷史以及尊重歷史。文化與經濟結合發展,文經結合,才能獲得雙贏,一些大型企業或小型的私營個體企業,完全可以為自己的商品或項目做一些文化活動從而起到推廣的作用。對于政治的。我國目前的政治問題最嚴峻以及最棘手的就是的臺灣問題,一直難以收復,呈現出分裂割據的狀態,武力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我們可以創建一系列的文化活動,比如說“手拉手,心連心”、“我們是一家”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來獲取臺灣同胞的認可以及讓臺灣同胞看到我們的真心。
4、結束語
群眾文化事業是充滿魅力、充滿希望、充滿生機的事業,我們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只要堅持創新,以創新求發展,以創新求突破,以創新求飛躍,就一定能夠不斷創造群眾文化事業的新輝煌,為構建和諧社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積極的貢獻。只有在鄉鎮群眾文化活動逐漸豐富前提下,當地文化資源重建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其間對于既定社區素質完善與創新文化內涵傳播都將產生高度輔助功效,適當遏制過往群眾文化空間的缺憾,將系統文化知識進一步傳播;促進生產技術與系統知識構建進度,摒棄混亂認知的泛濫跡象,將內部支撐體系充分彰顯,進而有效推進鄉鎮文化建設事業的高度發展潛質。
參考文獻:
[1]黃河.創新發展鄉村群眾文化建設[J].當代江西,2013,(04).
[2]武俊平,伊麗. 創建文化大院 創新群眾文化[J]. 實踐:思想理論版,2011,第7期(7):52-53.
[3]汪紅敏.共建和諧文化勇走創新之路·D·D淺談如何做好群眾文化建設[J].大眾文藝.2011,32(04):149-150.
[4]汪玉柱.論群眾文化的創新[J];大眾文藝;2012年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