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粼
摘要:贛南客家傳統民居是我國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裝飾藝術也深深值得人們去考究,它在滿足贛南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時也記錄了贛南客家傳統的社會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史上一朵美麗的奇葩,需要后人的發揚與傳承。基于此,本文在對贛南客家傳統民居的發展概況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上,闡述了贛南客家傳統民居裝飾藝術的空間和平面之美,希望能將贛南客家傳統民居裝飾藝術發揚光大。
關鍵詞:贛南客家;傳統民居;裝飾藝術;發揚傳承
中圖分類號:TU241.5:TU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145-01
一、贛南客家傳統民居裝飾藝術發展概況
我國古代贛南客家人對建筑的裝飾歷史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最遠可追溯到奴隸時代,古代的贛南民居裝飾主要由雕刻和彩繪兩部分組成,雕刻可對民居造型進行改造,使其更具有觀賞性,而彩繪在增強建筑美觀性的基礎上,還起著保護建筑材料的作用,用于裝飾的材料大都也是當時居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已有的資源,裝飾方式和裝飾材料的多樣性也形成了整體裝飾效果在紋理、質感、風格上的差異性,裝飾藝術滿足了古代贛南人民對于建筑實用性和美觀性的雙重要求,在贛南客家傳統文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贛南傳統民居裝飾藝術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文化生活,例如作為裝飾藝術一部分的彩畫、題字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特點及文化精髓,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并將其發揚傳承。
二、贛南客家傳統民居裝飾藝術的空間美
贛南古代客家人民在對民居的裝飾藝術上非常注重對其空間的劃分,使其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空間的美感,這種對空間美的追求在贛南民居的內部空間、外部空間以及空間整體布局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一)對建筑內部空間的裝飾藝術
古代贛南人民對建筑內部空間的裝飾就很注重對其空間層次的劃分,例如對圍攏屋的裝飾就包含了兩個空間層次,院內的草坪和池塘等裝飾是自然環境與建筑物之間的過渡,也是建筑室外空間與室內空間的過渡,屬于建筑的第一個空間層次,而進入大門之后步入下堂的空間則是建筑的第二個空間層次。
(二)對建筑外部空間的裝飾藝術
贛南客家傳統民居所處環境山水景觀非常優美,使得古代贛南客家人民對建筑外部空間的裝飾也煞費苦心。例如古代贛南客家人民對人行道的裝飾,人行道很少有車輛穿行,因此大多人行道都被布置成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以充分利用其公共空間,且在人行道中還設有踏步以及各種民居入口,使人行道與民居建筑融為一體。
(三)對建筑整體布局的裝飾藝術
古代贛南客家人民在對建筑空間整體布局的藝術也值得后人一番考究,贛南傳統民居大都由多層建筑融合而成,對這些多層建筑的連接以及布局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增強上層建筑與室外街道的關聯性,古代贛南人民往往會在上層設置室外樓梯,室外樓梯由上層建筑延伸到室外街道,是公共空間與私人住宅的過渡,另外,為了使用的便捷性,在室外樓梯附近設置的室外踏步也是古代贛南客家民居裝飾藝術的一大亮點。
三、贛南客家傳統民居裝飾藝術的平面美
圍護結構是建筑能夠正常使用的重要保障,對圍護結構的裝飾也是贛南客家傳統民居裝飾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意義上的圍護結構由建筑墻面和頂面組成,贛南客家人民對這些平面的裝飾體現出了他們對實用性和功能性的要求。
(一)對建筑墻面的裝飾
墻面在建筑中不僅起到遮蔽的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對空間起到劃分作用。贛南人民的墻面裝飾多采用彩繪和抹灰的方式,在增強建筑觀賞性的同時又對建筑材料起到保護作用,墻面在空間位置上可劃分為外墻面與內墻面,對建筑的外墻面裝飾大多采用白灰墻面,與贛南特有的山水景觀融為一體,對建筑內墻面的裝飾往往色彩豐富,內容五花八門,但多是傳達古代贛南客家人對于吉祥如意的向往,對建筑內墻面的裝飾為古代贛南人民營造了優美的室內環境,構成了贛南客家傳統民居的室內美學。
(二)對建筑頂面的裝飾
贛南傳統民居的頂面裝飾多采用彩繪和雕刻的方式,裝飾內容多以人物、山水景觀、動物為主,表達了古代贛南人民對于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贛南客家清凈淡雅的性格脾性遙相呼應,色彩多采用清新樸實的白灰色,淳樸自然,色彩的選擇與贛南所處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贛南由于地理位置險惡,外來戰爭和內部械斗總是不可避免,樸實無華的色彩配置體現出客家人對于安定生活環境的追求,寄托了贛南客家人的精神向往。
四、結語
贛南客家傳統民居裝飾藝術歷史源遠流長,寄托著古代贛南客家人的精神向往,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瑰寶。古代客家人對民居的裝飾極具觀賞性和功能性,在空間和平面上的裝飾藝術以及對裝飾色彩和裝飾方式的選用都頗值得后人的深入研究和學習,把贛南客家傳統民居的裝飾藝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