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曉晨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與保護,隨著科技技術的成熟與發展,數字化保護與開發逐漸成為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數字化保護需要建立在相應的數據庫、數字化應用以及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全面的保護技術與措施。為此,本文就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保護與傳承等應用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文化生態;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191-01
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簡稱“非遺”)是先輩智慧的結晶,需要加以保護與傳承。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成熟與發展,應用范圍不擴大,發揮的效用也是非常顯著,尤其在非遺保護中的應用更是如此。非遺的保護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數字采集、存儲、處理以及展示等諸多功能,來實現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同時還以新的形態、新的視角進行解讀、利用。
一、數字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的意義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其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將會不斷被挖掘出來。但由于非遺所具有的傳統性、整體性以及活態性等獨特性質,只依賴數字化技術進行保護與傳承是難以為非遺提供生存發展的文化空間。為此,整合非遺資源,對其進行重新審視并挖掘其內在價值,建立一個完整、多層次的分類體系,同時結合數字化技術制定一套相應的數據采集技術標準,從而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更多的可能,并促進我國文化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了文化產業的科技程度。
二、數字化分類體系和數據采集技術標準
要想將非遺資源進行系統性的數字化分類,必須以適普性的保護原則為主,然后再根據不同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與特點進行數字化分類。在進行分類的過程中,要結合非遺的傳統性、整體性以及活態性,并從文學、美學、歷史學等學科領域的角度中對非遺的系統性、復雜性以及內隱性等性質進行深入的探求,以尋求構建非遺的主要元素,并從形成演變、地域特性、表現形式以及內在價值四個方面對非遺知識特征進行歸納,從而建立多層次類型的分類體系。
當前,我國在非遺資源數據庫的建設中存在許多的不一致、不統一,這主要體現在技術的目標、標準以及管理規范上,從而阻礙了國家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推進。為此,就非遺資源的收集、處理、描述、檢索以及保存等實際需求,應當盡快針對當下非遺資源建設的技術標準進行深入研究,例如非遺資源采集、描述、管理以及元數據等先關技術的標準。然后制定相應的非遺數字化管理章程,從而實現技術與管理的統一。
三、知識的可視化表達
非遺資源的可視化表達是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關鍵,其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圖片、視頻以及三維動畫的形式進行表達,而非遺資源的可視化方式除了傳統數字化技術,只有知識可視化,而知識可視化的研究還只流于表面,要想真正應用知識可視化做到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還需大家攜手共同努力。知識可視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分別為非遺知識源層、知識描述層、知識表達層以及知識應用層。知識源層主要是針對不同非遺的不同知識源的異構性進行歸納整理;知識描述層主要是針對非遺的特征進行描述,例如地域特點、形成演變、表現方式、內在含義等等;知識表達層則是根據知識的特點、分類,構建表達模型,為人們提供鑒賞、學習以及創新的機會;知識應用層則是為人們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根據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知識構成來選擇合適可視化表達方式進行學習或者構建相應的非遺文化空間知識。
四、新技術綜合運用體系和多媒體交互體系平臺
非遺是我國上下五千年先輩智慧的結晶,在歲月的檢驗、洗禮下而傳承至今,不僅反映著當地的文化背景,同時還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質,僅通過文字、圖片、影像等資料來表達各式各樣的表演藝術是遠遠不夠的。而僅憑數字化技術更是遠遠不夠,為此,需要結合多種新技術,構建完整的非遺保護與傳承技術體系。
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國文化產業,我們可以通過整合非遺資源庫中的模型數據,借助地形構建以及文化元素交互搭建等新技術來實現三維場景的生成,從而打破非遺數字化產品開發難等問題。并且,通過構建多媒體交互體系平臺,來幫助新技術綜合運用體系下非遺資源的可視化制作進行傳播,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個良好的平臺,并有效的提升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
五、保護與傳承技術體系
非遺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相比于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特殊性,其更容易消失,不以保存,也不易傳承。為了對我國非遺進行更好的保護與傳承,國家需要建立一個完整保護與傳承相關的技術規范,為我國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提供一個行之有效的標準。而保護與傳承技術體系的構建需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數字化技術,資源入庫技術、管理技術,情景構建技術以及非遺可視化技術。另外,為了體現非遺的整體性,在進行非遺的保存與傳承的過程中,同時也需要注重與其相伴的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