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愛娟
【摘 要】目的:探究精準護理模式在癌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本次選取研究對象為64例癌痛患者,于2016年05月08日至2018年04月10日收治,隨機分為2組,即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精準護理模式,各32例;且對兩組患者的癌痛總緩解率及疼痛評分進行觀察與評估。結果:觀察組32例癌痛患者的總緩解率96.88%(31/32)高于對照組數據,P<0.05。觀察組32例癌痛患者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數據,P<0.05。結論:精準護理模式應用于癌痛管理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能夠在緩解疼痛程度的基礎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精準護理模式;癌痛管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2
癌痛是腫瘤疾病的典型臨床表現,尤其是晚期階段,若不實施有效方法進行干預,能夠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嚴重影響,且進一步降低生存質量;我院為了探究精準護理模式在癌痛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選取2016年05月08日至2018年04月10日收治的研究對象為64例癌痛患者,見正文描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選取研究對象為64例癌痛患者,于2016年05月08日至2018年04月10日收治,隨機分為2組,即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精準護理模式,各32例;且對兩組患者的癌痛總緩解率及疼痛評分進行觀察與評估。觀察組32例癌痛患者的男女性別各占例數分別為17例、15例;平均年齡值(54.21±0.17)年,年齡上限值72歲,下限值36歲。對照組32例癌痛患者的男女性別各占例數分別為15例、17例;平均年齡值(54.26±0.18)年,年齡上限值72歲,下限值37歲。
基本資料無差異,P>0.05,具有研究性。
1.2 方法 對照組方法--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如按照給予藥物治療等。觀察組方法--給予精準護理模式,如下敘述:(1)住院環境:病房保持安靜、整潔,且墻紙采用暖色系列,有利于提高患者生理及心理舒適度;指導家屬多陪伴患者,運用鼓勵性語言支持患者;除此之外,于床頭放置癌痛標識,且懸掛疼痛評分方法及評估表格,以便醫護人員查閱。(2)藥物干預:根據患者疼痛程度給予藥物治療,且以三階梯止痛基本原則作為依據,首選藥物為阿片類;與此同時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癌痛相關知識,包括疼痛機制,原因及藥物治療重要性及必要性,且告知其按照醫囑服用止痛藥,勿隨意增加劑量。(3)鎮痛藥物的不良反應:鎮痛藥物應用前向患者介紹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讓其有個心理準備;用藥初期可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告知患者勿緊張,屬于正常現象,通常于4-7天自行緩解,若癥狀較為嚴重,則按照醫囑服用昂丹司瓊,且在嘔吐后采用清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最嚴重不良反應在于呼吸抑制,通常在大劑量靜脈滴注后發生,因此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且停止應用,給予面罩吸氧,待病情穩定重新調整藥物劑量。(4)非藥物鎮痛干預:可通過按摩、聆聽舒緩音樂及閉目休息等方法轉移注意力,繼而起到緩解疼痛程度的作用;除此之外,指導患者深呼吸、有利于放松身心,且緩解不良情緒。(5)健康宣教:通過對患者進行反復健康教育糾正錯誤認知,且掌握疼痛評估方法及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的預防處理方法;于患者出院后第7天、第15天行電話隨訪,1個月后行上門隨訪,繼而了解患者用藥情況及癌痛控制程度。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且評估兩組64例癌痛患者的癌痛總緩解率及疼痛評分。癌痛總緩解率:完全緩解--疼痛消失;部分緩解--癌痛程度減少三分之一;未緩解--疼痛程度未改善[2]。疼痛評分---采用BPI量表進行評估,分值0-10分,評估內容包括日常生活、情緒、行走能力、正常工作、與他人關、睡眠、生活樂趣等方面,得分越低說明疼痛影響程度越輕[3]。
1.4 統計學方法 處理及分析文中數據可運用SPSS20.0版本的醫學軟件,以P<0.05表示64例癌痛患者對比數據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癌痛控制程度 下文數據可看出觀察組32例癌痛患者的總緩解率96.88%(31/32)高于對照組數據,P<0.05。
2.2 對比疼痛程度
下文數據可看出觀察組32例癌痛患者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數據,P<0.05。
3 討論
癌痛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同時也是第五大生命體征之一,好發于晚期腫瘤患者,所占比例高達60%以上,曾有學者研究表明:三分之一患者可在臨終前無法完全緩解疼痛癥狀,不僅能夠影響患者的正常活動,并且還能降低食欲及影響睡眠,繼而導致其產生一系列負面情緒,且持續降低生活質量[4];以往臨床上治療癌痛主要障礙在于評估疼痛程度不足與管理不到位,因此我院主張實施精準護理模式,以達到緩解晚期腫瘤患者的疼痛癥狀,從而在最大限度下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5、6]。
癌痛管理一直是臨床上較為關注問題之一,需要多學科協助,繼而起到緩解疼痛癥狀的作用;而疼痛管理主要角色在于護理人員,因此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能夠直接影響護理干預措施的落實及效果,故此對癌痛患者實施精準護理模式十分必要,該模式構建在于將理論及實際相關結合,繼而能夠很好的貫穿于護理管理中,以達到緩解疼痛癥狀,提高生存質量的目的[7、8]。
總而言之,精準護理模式應用于癌痛管理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能夠在緩解疼痛程度的基礎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劉紅麗, 楊鴻, 余維倩.多學科團隊協作的延續護理模式在癌痛患者居家自我管理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24):3636-3638.
宋建銘, 李濱.個體化階梯式疼痛管理模式在癌痛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20):101-103.
謝瑞紅, 鄭建清, 鄭柳玉,等.健康教育護理路徑管理在癌痛規范化治療中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33):64-65.
董衛紅, 王黎梅, 朱麗萍,等.癌痛護理團隊在老年人癌痛應用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6,23(13):1951-1954.
廖小鳳, 廖紅霞, 梁桂花,等.綜合性自我管理教育新模式對癌痛病人生活質量及依從性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7,15(4):456-459.
鄭升婭, 袁敏, 程琳,等.基于實證分析的癌痛中西醫護理品質管理策略[J].中醫臨床研究,2017,9(15):128-132.
杜旭.三主線貫標流程管理在晚期惡性腫瘤病人疼痛控制中的應用效果[J].全科護理,2017,15(15):1828-1830.
毛勤玲.基于GQOL-74量表的肝癌規范化癌痛護理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4):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