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尚 胡偉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存方式正在發生著轉變。在新的生存環境下,“以人為本”不再是單純的考慮到人們的喜好和情感,而是融入了道德、社會風俗和政治制度等多種元素的綜合。但目前就中國而言,很多設計師只是一味的迎合一部分人的趣味,而沒有考慮這樣對環境和文化帶來的不良影響。本文正是對這一問題重新反思設計倫理中“以人為本”的理念。
關鍵詞:以人為本;道德;設計倫理
二戰后的“波普藝術”、“孟菲斯運動”等在歷史上的曇花一現,不禁讓人對其進行反思。在二戰后新一批年輕的設計師手中,設計可以被渲染的多姿多彩、與眾不同。然而,他們只關注了部分人眼前的利益和喜好,從長遠來看,把這種思想運用到設計中,并不明智。不計后果的大量消費成為一種“民主”的象征,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資源帶來了嚴重的損失。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二戰后出現的這種問題也對中國社會起到了警示作用,
一、20世紀60年代設計師奉行的“以人為本”
二戰之后,新一代的設計師們主張發揚個性,設計出可以傳遞自我情感的產品。所以在60年代中期,富有激情和創造力的年輕人并沒有把傳統的文化觀念放到首要位置,反而是對這種傳統文化進行著激烈的抗議。在新成長起來的設計師手中,設計和藝術變成了一種對于新奇的永無止境的追求,再加上很多新工藝和新材料的不斷涌現,各種不同材料、色彩的產品被設計出來。比如在波普藝術的風格中,設計師一味的使用新材料、新工藝來制作“奇形怪狀”的產品。這批青年設計師并沒有把環境等其他的因素考慮在內。從一方面來說,這些作品也可以反映出這些設計師們內心的恐慌,他們選擇了能夠讓人高興的表現形式,這樣似乎可以找到一種屬于自己的安全感,然而這種安全感實際上是短暫的。這些運動很快被社會埋沒,很多學者把這些運動衰落的原因歸結于缺少文化底蘊;然而,除了根基以外,更多的是缺乏責任感和道德感,這批青年設計師們急于創建自己的價值體系,這樣的設計師去設計產品,會給資源和環境帶來災難。
二、新時代下對‘以人為本”的理解
在當前社會,人們開始重新考慮“以人為本”中所包括的內涵。設計在新的時代下,不應該只是僅僅的滿足于一些短暫的欲求,而是應該放眼時代趨勢,長遠的考慮真正符合社會文化發展的產品。有可能這些產品在現階段的社會環境下,并不會有利可圖。因為現實的社會是人們喜歡“裝飾'勝過“樸素”。
“以人為本”并不代表著“個人主義”。柳貫中先生曾經對“品”字有過詳細的解釋和“品,字在設計中的獨特的見解?!捌贰钡囊馑际瞧肺?、品格、品行,是用來形容人和物的最高境界?!耙粋€‘口僅是生理的饑渴,會饑不擇食,狼吞虎咽;兩個‘口會炫耀地位,玩弄奇技淫巧,追求占有、奢華、享受;三個‘口才懂得節制、適可而止,會品鑒生存,與自然協調共生,這就是現在我們提倡的“人類可持續發展”之路。”
托克維爾說:“個人主義是一種只顧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會使個體越發地疏遠大眾,人們只關心自己,不管社會,不顧后代,任其自行發展。在當前中國的大環境下,設計師們必須綜合考慮環境、道德等因素的全面性設計,創造出符合大眾利益的可持續設計。“奢侈品”口被市場引導的“多元化設計”并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正如托克維爾描繪的那樣:“設計的目的則是在上述人類理想、道德、情感與工具這四根柱子上建造人類真實的伊甸園;是實事求是地整合上述所有因素,去創造人類未來更真實、更健康、更合理的生存方式?!?/p>
三、設計倫理對設計師的要求
設計作為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在整個市場中占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工業設計是一個獨一無二占有重要地位的職業,只是學好它并不容易。在掌握各種技能和尋找到靈感的同時,還要利用設計倫理來調節生產、引導消費、維持生態與經濟之間的平衡。設計倫理以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為主要內容,核心是協調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當然,作為設計師,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技術層面上,還需要培養生產者、設計師和消費者的倫理精神,以此來對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精神層面進行觀照。
四、結語
綜合以上,作為當前時代的設計師,不應該只為了追逐某一群體的情感而不計后果的進行產品設計,在進行產品設計的同時,要同時考慮到生態環境、政治體制和社會文化等問題,設計師必須意識到他的社會和道德責任,通過設計,人類可以塑造產品、環境甚至是人類自身,設計是人類所掌握的最有力的工具。設計師必須像明晰過去那樣預見他的行為對未來所產生的后果,在遵守設計倫理的情況下,進行系統化的設計,以保證生態環境社會可以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