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燕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當前民族音樂文化作為音樂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影響和改變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提升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本文首先介紹了民族音樂的定義與由來,然后分析了當下學校民族音樂教材的建設現狀,其次分析了組織民族音樂活動的策略,最后結合上述內容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方向進行了判斷,也希望能夠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創設條件。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文化傳承;學校教育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組成部分之一,民族音樂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長久以來,我國多民族的特征通過音樂表現的淋漓盡致,各個民族不同的民族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狀態也全部都通過不同的音樂藝術形式表現了出來。為了進一步分析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之間的關系,就必須先來認識一下什么是民族音樂。
一、民族音樂概述
(一)民族音樂的定義與來源
民族音樂其本質上就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當前許多中外的音樂學者對于民族音樂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匈牙利的音樂家柯達伊就民族音樂提出過論斷,他認為,民族傳統的有機傳承只有在民間音樂中才能夠體現出來。顯然,民族音樂具有重要的集成價值。在1981年8月份,音樂節的老前輩呂驥先生在談到民族音樂時指出,“音樂的地方志與地方的音樂志”,這樣的論斷對于民族音樂進行定義可以說十分準確。隨著世界文化的不斷交融與發展,當前民族音樂已經不再代表一個地區的音樂現象,其更是直接反應了各個時代不同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甚至民族和美學觀點,是一個時代文化價值符號的象征。由此可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在學校音樂教學中的傳承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民族音樂的發展歷史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長久以來,民族音樂一直存在并影響著我國這廣大的土地,持續了數千年之久。從發展的本質上來看,傳統的音樂傳播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個是有意識,另一個則是無意識。有意識傳播的特征就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傳播,這樣的傳播方式更具有針對性,一般來說大多集中于一些本身接觸人數較少的音樂類型。相反,無意識傳播的傳播性更強,包括民間歌舞、藝人、民歌以及戲曲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歌手、民間藝人進行傳播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民間藝人苦于生計,在無意識中進行的傳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為民族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發展到現代,傳統音樂的傳播方式逐漸出現了變化,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意識傳播逐漸占據了主導,這種主導集中體現在學校教育中。大多數的傳統民族音樂只有在學校的教材與課本上才能夠看到,而在生活中卻極少被提及,這是一個優勢,也是一個劣勢。從優勢面來看,我國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很高,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都會在教育階段接受有關民族音樂教育的內容,對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和認知。從劣勢看,民族音樂和當下大眾喜歡的流行元素結合作品太少,且不能滿足更多人的審美需求。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發展規律,更不利于民族音樂的全面建設和發展。
二、加強學校民族音樂教材的建設
(一)民族音樂文化的選擇
學校開展民族音樂教學工作的基礎就是題材的選擇,通常情況下,要針對青少年的興趣愛好進行針對性(這三個字不要了)選擇。不但要選擇一些有代表性且曲調優美的音樂,同時也要選擇一些內容較為積極向上的題材。另外,在選擇過程中,還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的民族文化以及全國各地的優秀民族音樂,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選擇。教育部推薦的比例為4比1。另外,一些具有地方性特征的音樂可能也具有全國性特征,那么就可以通過強化這些音樂的教學環節來幫助學生提升認知。
(二)民族音樂教材編寫
民族音樂教材的編寫會受到不同選材的限制與影響,除了對傳統音樂的資料掌握較少以外,可能還會出現資料的準確度不高的情況。我國歷史上的太平時期對于音樂的收錄重視程度普遍較高,所以在非戰爭年代的資料保存下來的相對較多,但是在一些戰爭年代時期出現的音樂作品,能夠順利保存下來的就比較稀少了,這也給我國民族音樂教材的編寫設置了一定的困難。
(三)民族音樂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民族音樂教學的內容一定要積極向上,并具有一定的啟迪效果。比如《步步高》《春江花月夜》《落雨天》《小放牛》等著名的民族歌曲都是可以選取和借鑒的。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該以欣賞教學為主,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掌握欣賞民族音樂的能力,進而提升其對于民族音樂的認同感。
三、組織民族音樂活動的策略
(一)民族音樂學習與學習之間的關系
結合大量的調查實踐研究表面,民族音樂的學習與學生的智力以及學習成績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關系,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中一些在民族器樂方面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學習起其他的文化學科也是得心應手,可見民族音樂的學習不但不會影響文化成績,還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民族音樂活動的開展方式
民族音樂活動的有效開展對于提升其教育意義也具有一定的幫助。比如一些小學和中學自發組成了民族樂器團,通過演奏各種獨特的民族樂器來參與各種比賽,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一些中大型城市每年都會舉辦豐富的民族音樂藝術節,不但豐富了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對于進一步強化民族音樂的教育性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明確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方向
我國歷來是一個文化開發的國家,除去清朝的閉關鎖國不談,其他時期幾乎都有與西方進行文化融合的交流,而這些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發展了我們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
從傳播的規律上來看,音樂這種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更傾向于多向傳播或者雙向傳播,單向輸出的方式也基本不復存在。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筆者認為要想順利開展民族音樂的文化教學工作,必須堅持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中為主,以西為輔
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水平不斷加劇,目前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主流價值觀念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嚴重影響,其不但具有許多優秀的精神品質與文化藝術內涵,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糟粕。結合幾千年來我國的音樂歷史發展情況以及未來的文化建設需要來看,筆者認為真正要想實現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實際效果,就必須堅持以中為主的教學理念,其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堅持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傳統文化的傳播具有明顯的基本特征,比如邊塞腰鼓中的腰鼓,又比如青藏地區的哈達等等,這些具有明顯的基本特征的傳統文化要想得以發展,就必須以其基本的特征為原型進行發展,否則就會變成其他的文化,這既不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要求,更不符合我國對于文化融合的預期。另外,堅持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還需要強化教育環境,只有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并了解各個民族的習俗與習慣,才能夠真正認知并認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其二,堅持民族音樂的傳播途徑。
民族音樂的傳播途徑與流行音樂不同,其不但可以通過收音機、網絡等多媒體進行播放,更應該以獨特的器樂進行直接演奏。當前大多數的學校開展民族音樂教學時都是讓學生直接聽錄音機或者觀看多媒體,但是極少有讓學生接觸民族樂器嘗試演奏的情況,這不但會影響傳播的價值,同時也無法給學生深刻的學習印象,這也是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的部分。
其三,堅持民族音樂的主要特色。
民族音樂的主要特色是其歷經千百年發展而來的靈魂與根基,如果打破了其根基,那么民族就會不再民族。比如我們一聯想到西北的歌曲就有“空曠、嘹亮”感,而一想到江南就會有“細膩、柔順”的感覺,不同地區的民族歌曲透露出的是不同的文化藝術底蘊,這些內容集中反映了其主要的音樂特色,這些內容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夠輕易丟棄。
(二)充分了解,部分借鑒
在西方文化大規模入侵的當下,一些老藝術家們堅持認為抵制西方文化入侵才是發展民族音樂的根基,筆者認為這并不可取,原因如下:
其一,文化融合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從文化融合的角度上來看,由于目前經濟上各個國家之間已經陸續開放,從基本的原理上來看,經濟的開放意味著人的交流,而人的交流就會帶來文化的交流,所以想要絕對的抵制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二,西方文化中具有可借鑒的內容。
從文化的發展屬性上來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嚴謹的科學性,他們這種獨特的嚴謹科學精神在音樂中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西方民族音樂大多數都建立在人體解剖學以及器樂構造學科上,對于每一個音節的把控都十分精準,這樣的作品不但具有更強的震撼力,同時也具有某種意義上的借鑒價值,所以如果能夠成功實現中西方的融合與借鑒,才能夠真正實現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發展。
其三,不了解沒有發言權。
盡管我國的民族傳統音樂數量眾多,但是這也并不能夠否定西方民族音樂中的精華。古學今用、文化交融,沒有充分的了解是沒有發言權的,所以要想真正認知西方文化的價值,就必須先來充分了解和研究他們,這樣才能夠實現文化的交流,同時促進傳統民族音樂的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音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瑰寶,其不單單代表了民族的音樂文化,更是對于古老中國傳統思想、技藝以及人文印象等內容的綜合表現。通過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普及民族音樂,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我國的文化知識體系,認識到我國文化資源的豐富,更是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愛國主義核心意識體系,進而幫助其更好的建設國家。本文也分別提出了“以中為主,以西為輔”以及“充分了解,部分借鑒”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也希望能夠為民族音樂在我國教育教學中普及與發展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