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波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音樂教育專業也在我國各個高校逐漸開設。但不同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同,學生也無法準確自身定位自己的學習目標。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要不斷提出教育改革,不斷進行探索研究。
關鍵詞:教育事業;高校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研究
高校音樂的教育培養人才方式,是為社會不斷輸送音樂人才的培養模式。而為了滿足新型社會的發展,就要對傳統的教育方式改革推新。
一、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
高校的音樂教學中的分為必修課程和主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發展選擇不同的學習課程。教師在教學管理上主要用經驗性教學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學管理模式、科學性教學管理模式相結合的教學管理模式教學,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課程緊緊圍繞了培養學生技能和學生素質進行培養,但也應當構建科學統一、獨立的教學管理機構。教師在教學上精心的安排了具有特色的教學內容,符合時代的發展,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教師還安排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還能利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在課堂上練習,老師在課堂上及時指出學生的錯誤進行糾正,對音樂專業人才的培養和社會的發展起到現實意義和歷史發展的教育意義。
音樂專業的辦學理念就是為基礎音樂服務,向教師專業化發展,創辦教學師范化,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全新狀態。大部分高校教育趨向于教師教為主,學生學習狀態松散。一味的只追求流行音樂的發展,摒棄了傳統音樂和古典音樂的教學。在課堂上沒有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無法挖掘更深層次的音樂內涵,學生在學習時容易失去學習興趣。沒能培養學生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疏于管教,完全遠離了創辦音樂課堂的理念。
二、發揮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1.將基礎性音樂教程進行改革。在將音樂教程進行改革下,需要將音樂課程的價值觀、課程目標、課程性質、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理念都進行轉變。大膽的探索合并、轉化、調整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比例,構建平衡的教學方法。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提問、主動挖掘學習上的問題,將音樂課堂做到聲色并貌。老師不在是主導地位,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成為音樂課堂上的主導,老師在一旁進行輔助指導,讓音樂課堂體現出更大的價值。
2.豐富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方式在不斷的探索和前進過程中應當做適當的調整,在多媒體廣泛的運用到教學中,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打下了穩定的基礎。教學方式關系到學生學習音樂的教學模式,將多媒體教學方式應用到音樂教學中,既能過豐富課堂形式,還能開展各種各樣的音樂活動。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掌握更加豐富的音樂知識,豐富了自身的學習經驗和能力,還提升了自身的學習興趣。在課堂學習上,老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討論研究老師布下的任務,更好的發揮專業人才的培養。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將自身的疑問和難題進行自主討論和研究,不在只局限于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方式。學生在自主的學習和探討中,增強師生之間互動的友情,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在互動學習中提高對音樂知識的理解。
3.培養教學目標。師資力量的欠缺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的目標。作為高校的音樂老師,就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加強自身教學能力,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音樂教學不僅知識單純的讓學生了解,還要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全能型人才。高校畢業的音樂專業人才會走向學校、政府機關、文藝團隊、企事業單位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就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并為之奮斗。而高校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應當向服務于各個層次、各種單位、不同體質的學校或者單位發展,培養出更多的音樂應用型人才。
4.實現多元化教育。新的音樂教學應當向基礎性教育發展,主修課程應當向模塊化、系列化、學生主體化發展。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教師應當采用藝術性和通俗性相結合的科學方法介紹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每當選取一段音樂名曲時,先應當向學生講解曲目的起源、歷史背景、發展過程。為學生創建一個生動、感人的音樂課堂,在課堂上學生可以自由提問、自由演奏,在不斷欣賞和理解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音樂分為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在教學中也應當讓學生全面接觸,尊重和接納多元化教育。在恰當的時候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上接觸不同的音樂文化,不斷實現音樂的交流和互融,讓學生養成接觸多元化的心態。
校園活動中也可以舉辦不同的音樂活動,學生可以在音樂活動中積極表演不同的音樂藝術,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升自身的鑒賞能力。
三、結語
在不斷的探索研究中,整個社會都在邁著前進的腳步。只有將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足提出來并進行改進,才能讓音樂人才更好的服務于社會,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