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眉
摘 要: 古代文學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及相關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之一,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專業人才培養。本文通過問卷及訪談等形式對師范類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發現當前師范類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主要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課時量壓縮,教師和學生對課程屬性認識不足等問題,最后根據調查發現的問題,科學合理地提出改進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措施。
關鍵詞: 古代文學 課程教學 調查問卷
一、引言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高等師范中文專業最重要的主干必修課之一,該課程開設時間長,課時量重、涉及面廣、教學內容多。然而在實施課程教學過程中,基于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響,教學時數存在壓縮現象,實際教學成了走馬觀花,更別提對古代文學中所含歷史、文化、宗教哲學等內容進行深入的闡釋和理解,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不到系統的古代文學知識。因此,如何有效實施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有效解決課時壓縮和內容豐贍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高質量地完成教學內容?如何做到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點(作家作品)線(文學史)的巧妙結合?本文通過問卷和訪談等形式對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以期找出目前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癥結所在,從而提出較為可行有效的解決方案措施。
二、研究設計與方法
(一)研究問題
為了更好地調查師范類高校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現狀,從而探索出新時代高校的古代漢語教學方法和策略,教師作為教學主體,應對目前高校古代漢語教學狀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著手進行有關古代文學教學方面的調查研究,本次調查主要圍繞以下兩個問題:
1.影響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效果的內部因素是什么?
2.影響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效果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二)調查對象
本調查抽取了某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二(這些學生已經學習了整一年的古代文學課程)的四個班共158名學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40人。
(三)調查表信度和效度
為保證調查表設計的可行性,筆者通過查閱相關圖書、期刊、雜志,還結合以往研究者在研究此類課題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及面臨的情況,經過仔細篩選和組合,羅列出與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相關的各種情境,并盡力給出多種可能符合被調查者情況的選項。為了保證調查表設計的客觀性,便于數據統計和分析,將調查表分為五大部分,其中前四大部分(占80%)為有選項的客觀題,第五部分(占20%)為主觀題。同時,為了保證調查表設計的科學性,涉及內容較廣,包括學習興趣和導向、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習慣、學習方法、教師教法等內容。
本問卷調查要求學生在不署名、不與他人討論的情況下按照各小題所給的提示,規范作答,如實填寫。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58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150份,有效率為95%。
三、結果與討論
(一)學生學習層面的數據分析與討論
1.學習目的明確
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激發和培養學習動機的策略主要有采用啟發式教學、控制動機水平、給予恰當評定、維護學習動機、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等。通常學習動機作用和學習效果是統一的,它們的關系表現為:學習動機可以增強學習效果,學習效果可以增強動機作用。
表1 古代文學教學目的情況統計表
由表1可以看出,學生對該課程的教學目的還是比較清楚的,對該課程的重要性是很明確的,基于良好的認知基礎,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培養學生學好古代文學課程的自信心。
2.學習興趣濃厚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說,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增強學習效果。本調查的問題是自你進入該課程學習以來,你對古代文學的興趣變化如何?詳見表2。
表2 古代文學學習興趣情況統計表
由表2可以看出,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有58%的學生提高了對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有42%的學生興趣無變化甚至興趣減弱了。為了進一步了解這種變化的深層次原因,筆者隨機從4個班各選取5個同學進行相關訪談。總結訪談結果發現:
學生對古代文學興趣增大的原因主要體現在:本身自己就對古代文學感興趣,通過一年時間的學習和教師的知識傳授,逐步體會到了中國古代文學中蘊含的獨特魅力;學習古代文學可以提高自身文學修養和綜合素質;為了今后學歷提升和求職需要等。
學生對古代文學興趣減弱或變化不大的原因主要體現在:該課程內容繁雜、知識點多,很難學;古代文學離現實生活太遠,對現在的生活沒有幫助;教材內容死板,課程考核方式單一,教師授課方式照本宣科,缺乏個人獨特見解;課程太多,其他課程學起來相對簡單些等。
(二)教育教學層面的數據分析與討論
1.教學方法方面
教學方法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目的。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因此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于主導地位。
表3 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法情況統計表
由表3可以看出,喜歡以教師為主的講授式教學方式的學生占總人數的43%,他們認為通過教師系統的知識講解,更容易掌握古代文學知識和文學史常識等問題,這樣可以為學習省下不少時間。不喜歡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單一枯燥乏味,教師一味地滿堂灌輸,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沒有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不利于思辨能力的培養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喜歡討論式和研究式教學的學生占32%,他們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提高主觀能動性,活躍思維,提高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這種教學模式對于教師控制課堂的度要求相對高些,同時要求學生課前花大量時間準備相關的材料。
喜歡摘桃式教學方法的學生占17%,他們認為教師不需要就課本內容進行全方位的講解,而是就關鍵知識點或存有爭議的知識對學生進行詳細分析。喜歡講座式教學的學生有8%,這類學生的知識面比較廣,本身對古代文學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多方面配合,具體操作是否方便?怎樣具體落實課程教學目標?
2.教師個人方面
針對教師個人方面,筆者就教師的教學風格和學生心目中的老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具體數據如下:
表4 教師教學風格情況統計表
由表4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認為教師教學屬于情感幽默型,他們喜歡老師擁有飽滿的熱情,喜歡生動形象、動人心弦的講課風格,喜歡教師對教材做靈活大膽的處理,喜歡教師把自己對古代文學的研究成果與他們分享,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將得到充分調動。有27%的學生選擇機智技巧型風格,這種風格的教師教學中充滿機智,能將各種教學方法運用自如,能巧妙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對教材的把握很貼切,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有效掌握。有16%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屬于照本宣科型,這類型教師基本上是根據教材的編排、教學計劃的設置進行教學,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學風格大多不喜歡,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教學效果差。
四、綜合分析及改進措施
根據本次針對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現狀的問卷調查和訪談,通過數據分析和詳細討論,調查發現當前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高校必須針對這些問題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有效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
(一)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教材編排和課程設置方面:教材內容編排繁雜,材料多且較為凌亂,且關于古代文學史的編排引證太多,這樣往往會割裂文學史的連續性。課程設置的課時嚴重壓縮,造成教師無法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實施課程教學,使得教師不得不通過刪減內容完成課堂教學。
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方面:古代文學的傳統環境離現在很遙遠,教師要怎樣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中國古代文學進行有效鏈接?教學課時不足,教師缺乏對古代文學經典作品的研讀精神,授課僅僅停留在字面的解讀等。
(二)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進措施
影響古代文學教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整個社會的問題,這方面的問題是短期內無法改變的。下面將從學校教學方面針對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提出幾點改進措施。
1.改革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
首先,要根據專業課程設置,合理安排古代文學課程的開設,該課程最好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古代漢語基礎知識后開設,這樣,教師在傳授這門課程的時候不需要花大量時間講解字詞句的意思,而把重點放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上。其次,在內容上應以精選作品為點,文學史為線,這樣巧妙的點線結合使學生真正對該課程感興趣。再次,可以通過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有效結合彌補課時的不足。
2.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師評價機制
教師除了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外,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督促監督和輔導,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教學評價是彈性的,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前一些不利于教師發展的因素如:重科研輕教學,學校分配制度,班額過大等這些問題如得不到有效緩解和解決,將會消減古代文學教學改革者的熱情。
五、結語
高校師范類中文專業要真正提高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就必須改革現有的很多弊端和不足,努力構建多元化的古代文學課程構成體系,改革課程結構,優化課程考核模式;著實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穩步推進課程教學改革,還要注重對學生的文學素養的培養等??傊糯膶W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充分認識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根據該課程的本質屬性,結合新的歷史時期,根據教育理念和教學內涵,不斷探索與實踐,合理推進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龍文玲.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對策[J].高教論壇,2007(4):61-63.
[2]周建華.高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存在問題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8):141-142.
[3]孫玉冰.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34-137.
[4]劉運好.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736-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