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峰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圍繞“十大”育人體系如何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什么內容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各高校推進育人體系的焦點。本文從管理育人角度著眼于學生工作視域,探討以“五大”育人模塊為主體,以“十二個”育人載體為依托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構建高校學生管理育人的內容和機制提供意見。
關鍵詞: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載體 管理育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確了高校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長期實踐中,除課堂理論與實踐教學之外,高校學工干部、共青團干部、輔導員、班主任還承擔了主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學生工作領域探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基礎。按照強化基礎、突出重點、建立規范的目標要求,立足學校辦學定位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經過近年實踐探索和運作完善,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高校學生工作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載體。
一、塑造理想人格,引領正確方向,推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德者,本也,做人做事的第一位是崇德修身。陶行知說:“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沒有德,學問越大,社會危害越大。”習近平同志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支撐就難有立足之地。加強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爭做優秀共青團員和德行標兵,把正確的認知、自覺的養成、積極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做合格共青團員。開展“一學一做”學習教育,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理想信念,弘揚中國精神,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勞動意識教育,弘揚工匠精神,倡導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風尚,深化理解學校“三風一訓”文化內涵,注重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等,做到勤學、修德、明辨、篤實。
爭做德行標兵。開展中國傳統美德教育、中華優秀文化教育,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傳統節日感恩勵志教育,“三節”“四德”“法制”教育等,教育學生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律,引導學生做有道德的大學生。
二、培養良好習慣,涵養高尚品行,強化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習慣是一種重復實踐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持久地訓練一種行為就會自然成為習慣,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收獲命運,良好的習慣養成大學生將終身受益。大學時代是大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的關鍵時期,也是良好行為形成的重要階段,以怎樣的態度什么樣的方式對待生活,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教育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處事,涵養行為操守,實現外在美與內心美的和諧統一,實現個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
踐行鏡子工程。文化環境是折射大學生素養的一面鏡子,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推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品位,開展宿舍文化節系列活動,提升宿舍文化內涵;舉辦文明班級創建活動,提升班級文化水平;開展文明社團創建活動,舉辦高尚、高雅、高品的社團活動,傳播優秀文化、傳遞文明風尚,形成深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塑造形象工程。言行舉止是一個人的形象,影響著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學習實踐《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引導學生講規矩、重操守、守時間、崇正義;學習實踐《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學習實踐憲法、法律、法規,增強公民意識、安全意識,尊重法律權威,提高大學生尊法學法用法守法的自覺性;了解社會團體組織的運行程序,增強學生的契約意識、責任意識等。
三、培育高尚情趣,保持青春激情,開展健康生活教育。
健康生活不僅講究衛生,注重保健,生活有規律,更重要的是培養一個人的健康理念,讓健康改變生活,讓生活充滿激情,從而身心愉悅、生活幸福。身心和諧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內容,協調好身心關系保持身心健康,還要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協調這些關系需要培育健康的情趣,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在實踐中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健康生活要素,引領大學生培育興趣愛好、結識良師益友、閱讀經典書籍、參與社團活動,在活動中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提高生活品質。
培育興趣愛好。興趣愛好是對某種事物具有濃厚的喜好,并自發自主地追求某一事物情緒體驗,學生在學習之余可以拓展第二課堂,在輕松與嚴肅間達到修身養性、提升自我的目的。要善于發現并鼓勵支持學生堅持愛好特長,舉辦各類興趣培訓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幫助引導沒有明顯愛好的學生發掘優勢,在運動、音樂、閱讀、攝影、書法、演講、主持、集郵、工藝制作等領域找到愛好培育特長。學生一旦擁有健康的興趣愛好,就會主動走進一個群體、融入一個團隊、結交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交流切磋技藝中增進情感交流,接受群體文化熏陶,緩解學習生活壓力。
結識良師益友。朋友是生活中的陽光,在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當你需要幫助時,他就會出現在你的身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就是人生益友。舉辦學術交流、舞會、論壇、報告會、志愿者行動等各類社交活動,幫助學生結識對自己的思想、工作、學習、生活有影響的朋友,通過交往建立深厚的友誼,在學習上鼓勵支持,在生活中關心幫助,在困惑時相互解憂,在喜悅時彼此分享。結識知心朋友、良師益友,增進人與人之間關系,增強與人相處合作的能力,減少學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問題。
閱讀經典書籍。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有助于人拓寬知識,有助于人融入社會,讀書不僅能改變命運,而且能陶冶情操。舉辦大學生讀書節、讀書交流會、經典書籍推薦會等活動,向學生推薦優秀書籍經典書目,分享學生讀書心得,檢驗學生讀書效果,教育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創建文學社、記者團、學校學報、期刊等,給學生提供寫作創作的平臺,施展才華的舞臺,激發學生讀書學習的熱情,教育引導學生放下手機、捧起書籍、走進圖書館,通過讀書充實學生生活,提升文化品位,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加入社團組織。學生社團是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群眾性組織,是大學生素質拓展的主陣地,它反映和體現著廣大青年崇尚科學、追求新知的激揚青春,創造和渲染了高校的文化氛圍。鼓勵并支持學生組建綜合性社團、理論性社團、專業性社團、文體性社團、新聞性社團、服務性社團等,指導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組織,并在其中積極工作真情奉獻,實現自我價值。大學期間,學生至少參加一個社團組織,在參加各類社團活動中增強團結協作、交流溝通、組織領導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增強團隊意識。
四、掌握專業技能,弘揚工匠精神,促進創新創業就業教育。
堅持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指導思想,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結合學校辦學定位、服務面向,充分發揮人才培養優勢,緊密貼近學生創新創業的現實需求,開展以培育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的教育,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在知識積累、技能訓練和專業拓展上奠定學生創新創業的基礎,進而帶動學生就業。
參與技能競賽。教育學生走進實驗室、走進實訓室、走進車間,深入鉆研專業知識,全面熟練專業技能,積極參加國家級、省級院校技能大賽和互聯網+創新創業競賽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投身課程設計、畢業設計,開展制作發明創造等,在競賽中洞悉專業前沿最新動態,展現學習實踐綜合能力。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學促管,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拓寬專業社會視野,提升學習與創新創業技能。
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推行“雙證書”制度,鼓勵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獲取某一方面的職業資格證書,根據專業設置要求、職業崗位需求、職業拓展需要和自身的生涯規劃,選擇適合自己職業發展或興趣拓展的職業資格培訓,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為畢業生就業創業奠定基礎。堅持以考促教,以考促學,以學促管,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崗位適應能力、自主發展能力。
五、提升綜合競爭力,保證可持續發展,加強社會適應能力教育。
教育管理中的可持續發展是學生的知識、技術、能力方面隨著職業崗位變革、職業環境變化、社會需求不同而不斷調整適應并勝任職業需求的永續發展。保證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技能水平、能力構成等要素,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培養持續發展的能力,進而步入社會能夠盡快適應環境投入工作。在社會適應能力教育多樣化的今天,高校著重加強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和提升綜合職業素養的能力,學生在大學期間要主動接觸社會、調節自我、學會利用社會支持系統,盡快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投身社會實踐。鼓勵大學生利用課業時間和節假日,以個人或集體的形式,走出校門面向社會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和社會實踐。組織開展大學生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社會實踐項目,積極開展重大賽會、扶貧助困、環境保護、社區服務、學雷鋒青年志愿者、義工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幫助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調研、勤工助學、創新創業等社會公益服務活動,在社會活動中了解國情、認識社會、增長才干、提高素質、鍛煉意志品質,堅定理想信念。
選修通識課程。通識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擁有共同的價值認知、文化共識和精神素質的教育,重在強調人格養成、價值塑造、理性思維和精神素質的發展。根據學科專業特點,設置調整優化通識教育課程,適度增加通識教育的課時和學分,認真組織實施教學,提高課程質量。亦可設置網絡通識課程,學生可以在網上靈活自主地選修網絡通識課,通過網上聽課、練習、完成作業、考評等完成通識課程學習任務,實現知識優化、學科專業互補、興趣愛好拓展、文化藝術交融,培植和孕育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提高職業綜合競爭能力。
總之,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重點圍繞“思想道德教育、行為養成教育、健康生活教育、適應能力教育、就業創業教育”等五個育人模塊,全面落實“做合格共青團員、爭創德行標兵、踐行鏡子工程、塑造形象工程,培育興趣愛好、結識知心好友、閱讀經典書籍、加入社團組織、參與技能競賽、考取資格證書、投身社會實踐、選修通識課程”十二個育人載體,在實踐中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不斷探索完善豐富學生管理育人內涵,提升學生管理視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17.02.27.
[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2004.10.14.
[3]共青團中央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jyb_ xxgk/moe_1777/moe_1779/201709/t20170914_314466.html, 2017.09.14.
[4]丁俊萍.把握“六個結合” 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6):76-81.
[5]方宏建.郭春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方宏建.夏威.大學生發展指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2017年山東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管理育人的內容和機制研究——基于學生管理育人視域”(批準號:J17ZC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