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運輸體系評價研究 吳廖杰
【摘要】本文通過對綜合運輸概念的解析、綜合運輸體系目前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對中外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介紹等三方面進行展開,了解到目前中國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上的不足并以此為基點提出建立運輸評價指標體系的想法,最后通過對綜合運輸評價思路的分解得出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綜合運輸體系;評價體系;指標
一、綜合運輸體系的概念界定
自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提出綜合運輸的概念以來,之后伴隨交通運輸的發展,學術界對于綜合運輸體系概念界定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認為綜合運輸體系是各種運輸方式的匯集,是整個運輸業的代名詞;第二種是認為交通運輸體系實質上是各種運輸方式的集合體,強調各種運輸各種運輸方式的合理分工和配合;第三種認為綜合運輸體系實際上是交通運輸設施,技術,經濟和制度系統幾大因素的集合體。
二、綜合運輸體系的作用影響
交通運輸體系對于基礎改善的促進作用其主要體現為運輸線路里程的增長和逐漸完善,五種運輸方式的里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經過2008年到2013年兩次大部制改革后,其綜合運輸體系的整體建設大大提高,在各個運輸方式的營運里程上有很大的提高。各地政府認識到對綜合運輸的投資能夠提高當地GDP,開始對基礎行業進行投資。目前已經形成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網絡布局相互協調、各大樞紐站點的建設也促進區域經濟形成一體化的局面。
三、綜合運輸體系中外對比
(一)中國的綜合運輸體系
我國目前的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過程中的關注重點仍然是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的建設和優化,一體化的綜合運輸建設沒有形成有效的推動力,整體發展仍然存在以下幾類問題。
1.重標不重本。目前交通運輸結構在談到優化時的問題時主要還是偏向于“量”的優化,即注重運輸方式的里程總和,在綜合運輸“質”的方面略有忽視,比如說在實踐中很少體現各方式的銜接優化和各系統要素效率的提高。
2.重外而不重內。從綜合運輸體系建立到目前發展的半個世紀以來,其體系的發展一直以政府政策對運輸系統結構的優化和重組,反而忽視了,或者說市場并沒有完全發揮其結構優化的積極作用。
3.重交而不重運。目前好多規劃設計中,偏向于交通,最明顯的實例是城市交通治堵要通過擴大道路面積來實現,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在此過程中,運輸這個根本目的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
(二)國外的綜合運輸體系
歐共體國家政府國家的運輸政策大體是:對運輸經營是自由競爭,用戶自由選擇;而對基礎設施投資、運價、稅收和財政補貼則實行國家調控,強調要按照運輸需求和各種運輸方式的技術經濟特征合理分擔客貨運量。同時,注重保護環境和資源的合理利用。日本則通過確定經濟發展,國土開發計劃和運輸系統協調配合,加強綜合運輸設施建設,對運價、稅收、補貼等進行協調,以及實施相應的能源與環境保護對策沒實現交通運輸的協調發展。
四、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評價的初步建立
(一)評價體系的基礎探索
1.歐美國家的綜合運輸體系的評價體系并不適用于我國
首先歐美國家的綜合運輸體系是建立在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上的,和中國邊發展多種運輸方式邊建立運輸體系的形式不一樣;歐美國家更加偏重于組織管理和維護,關注的重點在管理而非建設;其次,對于推進綜合運輸體系的做法也不相同,歐美國家偏向于市場引導其發展,而在中國,政府占主導地位,即使目前都在倡導政府轉型,但對于中國龐大的基數來說仍然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表1示美國的評價體系指標。由此可以看出美國更加偏向于運輸管理評價而非交通通評價。
2.國內評價體系適應性不高
中國目前的綜合運輸體系發展在向運輸基礎建設到綜合運輸系統結構優化方面過渡。目前中國運輸各方式自身的行業評價體系中指向性很強,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綜合指標指代性不強,而且目前現有的綜評指標定性方面的較多,缺乏定量性的描述,如表3示。再者,各運輸方式自身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在指標衡量上要注重共性的開發。
對比目前國內外城市對于綜合運輸體系的建設,得出能體現我國目前綜合運輸體系下應該把綜合運輸評價體系置于怎樣的位置,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
(二)評價的原則
在設計綜合運輸評價體系中應該要符合以下原則
1.緊扣綜合運輸發展特點。著眼于運輸體系的綜合化發展、運輸資源的集約化利用,突出“綜合”所賦予的含義,同時注重評價體系的層次化。
2.充分體現綜合運輸“服務”的本質特點。從綜合運輸體系的服務效果出發,側重綜合運輸的經濟和技術性能,在綜合評價中體現其廣度或者深度。
3.注重綜合運輸“內”和“外”影響。綜合運輸是一個大系統,其外部效應和內部效應都會影響其他行業的效率。在這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綜合運輸的外部效應,綜合運輸體系的外部效應有正有負,在評價過程中,注重對內外部效應典型性的概述。
4.目標設置操作的現實性。指標設置目標符合發展的可能性,保持適度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