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王鳳云
【摘要】科學教育目標對探究的看法之一是“以研究、探究”為本的學習,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他們去做好的事”。探究性學習已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基礎課題。探究性學習在與傳統式教學模式整合、過渡中存在的問題;探究性學習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從這兩個方面對化學探究性學習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初中化學 探究性學習 探究能力
教學改革是一種常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能靠某種運動達到既定的目標。放眼世界,國外早就對探究性學習非常重視,美國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教育目標對探究的看法之一是“以研究、探究”為本的學習,它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他們去做好的事”。探究性學習已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基礎課題。對于身處偏遠的縣城,鄉鎮而言已并不陌生,現就“探究性學習”在目前縣、鄉教學環境中的利弊進行研討。
一、探究性學習在與傳統式教學模式整合、過渡中存在的問題
新一輪的化學課程改革中,新教材注重三維目標的培養,注重科學探究,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領悟知識,建構了橋梁,在具體實驗設計,獨立執行中學會合作。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獲得學習化學的興趣。是實踐與理論更好的融合,相得益彰,最終達到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改變了老教材單純的傳授知識,被動的接受,這無疑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是質的飛躍。但也存在很多問題:首先,長期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步伐,使得部分教師止步不前,躺在傳統教育模式的溫床上夢想藍圖。使得現行教學和新課程的藍圖存在一定差距,部分老師的固步自封,現行的應試思想,教育的迷茫,暫且養一些“懶”于思考的學生,甚至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畏首畏尾,探究欲望不強,積極性不高。在完成探究任務的過程中流于形式,草率的得出結論,沒有達到真正教育效果。其次,長期應試教育,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學生的成績,片面的追求升學率,教師擠時間,形成傳統的“先生侵略學生”高壓習慣,勢必會成為“探究式學習方式”的阻力,而這種阻力至今仍然存在。我們要擺脫這種教學現狀,就要學會適應,以選擇“化學探究性學習”為研究方向,改變自己,改變學生,改變教學,從教學實際出發,立足于課堂做真正的勇者。
二、探究性學習中教師的指導作用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首先,轉變教學觀念,課堂的關鍵在于教師觀念的轉變,“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認知主體積極構建的,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重視從單純注重知識傳授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尤其要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性實驗教學模式。將實驗的組織權和儀器的選擇權交給學生,給學生提供主動獲取各種能力的機會,在設定實驗目標的情況下,學生設計實驗裝置,選用儀器,安全操作。得出結論,進行研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驗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疏導,總結經驗。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使學生體驗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使學生主動獲得各種能力,同時在自主性實驗探究的活動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觀察的方法和能力。
其次,要加強自身的學習,要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我們自身就得有專業化的探究意識和能力,俗話說打鐵還得自身本領硬,你要求學生怎樣,你就得有過硬的能力,所以多學習,多思考,取別人所長補己之短,逐步有意識在課堂上嘗試探究性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根據課程標準提供情景素材,深挖教材,為平時教學尋找信息源,做到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例如,在學習鐵的性質時,通過下列問題設置,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收集事實和資料,制定探究實驗方案。以此培養學生探究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提出:家庭廚房鐵制品在什么條件下最易生銹?提出假設:鐵制品在潮濕空氣中易生銹。驗證假設:讓學生根據p122進行實驗。設計鐵制品銹蝕和防銹的實驗探究方案。并通過一周的準備,讓學生在化學課上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及交流活動中的體會和收獲。分析結論:鐵制品在有水或空氣干燥的條件下不會生銹,只有在潮濕的空氣中易生銹。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探究學習,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體現了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喚醒、激勵、體驗和感召。
再次,積極調查實踐,培養探究能力。化學與生活使緊密聯系的,在問題的設計上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只是形態的知識變成生活的知識,生活化的知識,讓學生真正的體會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學以致用。尤其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進行調查研究,讓他們感受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化學知識的魅力。例如,學完“空氣”這節課后利用國慶長假去人口密集、有工廠的地方及車輛密集區去感受空氣狀況寫一份關于空氣污染及有效治理調查報告;學習愛護水資源這節課后,調查我們日常飲用水、工廠污水、湖泊的水進行對比、實驗調查,探訪相關的專業人員,小組討論、分析、歸納,寫一份關于如何治理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社會調查報告。這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交際與表達能力,還讓學生感受的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形成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面向自然,面向社會的 自主學習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但是教師的指導是不容忽視的,在學生的調查實踐中“導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切實可行的轉變我們的教育觀念和工作作風。
總之,任何一種教學活動都是雙向交流的活動,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大潮的不斷推進,“探究性學習”只不過是浪花里的一滴水,但它是我們教學道路上一塊不朽的豐碑,這就要求我們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不斷地創新,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宜。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銳意進取的精神。當然,探究性學習也不能孤立于其他教學方式,應與其它的精髓有機結合,才能實現課程目標,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