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民
【摘 要】根據我國的現階段職業教育的狀況,對比國外已經成型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分層次教學模式,通過對該教學模式特點的闡述,說明該教學模式的優缺點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育模式;分層次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19-018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9.082
Research on the “hierarchical” education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UO Da-min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Shenyang Liaoning 110122,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we compare the education model that has been formed abroad.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hierarchical teaching model,which explain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eaching model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rofess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mode;Hierarchical education mode
近些年關于國內職業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各個地區的教育發展模式和教學投入狀況各不相同,這樣就對國內的職業教育模式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致使各個地區的職業教育也是各有特色。當今,職業教育相對先進的國家,采用各不相同的教育模式,這些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也是都能適應各國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
德國的“雙元制模式”,通過學校與各類的企業和行業聯合,組織多種形式開展各個層次的技能人才培養和訓練,主要的內容是帶職到各類職業院校學習,學習期間也要完成企業的內部進修,由勞動總署組織并付費的專項職業技能學習與訓練的形式。雙元制教育模式突出了企業和院校的合作,強調的是企業技能培訓為主,實踐與理論的結合,職業能力培訓目標就是培養高水平的技術工人,最終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過學校的畢業考核。
美國的合作職教模式,主要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對學員進行相關的職業教育,學生的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普通課程,還有部分時間到相應的企業學習實際工作內容;學校的普通教育和企業的職業教育交替實行,使普通教學、職業教學和成人教學相互補充,交替完成,有效的實現了學中做、做中學的。該國的職業教育最終考核方式也是學校的畢業考核。
澳大利亞的技術和繼續教育學院模式,采用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職業教育、技術教育和培訓,就職前、職業培訓和就職后的繼續學習于一身的公立職業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體現了國家框架下的以產業為推動力的政府、行業和學校的相互結合,是以學員為中心的靈活辦學,與相關教育學校進行合理銜接,同時又是相互獨立、多層次的綜合性人才培養模式。澳大利亞的能力標準主要是通過國家的資格證書取得來衡量。
日本的產業職教模式,日本國內本身勞動力嚴重匱乏,只能努力開發人力資源,提高教育水平,同時使人員掌握職業技術能力。日本職業教育著重教授與學員將來的工作特點和生活方式相統一的知識,基本特點為在基本技能的基礎上,企業對所用員工進行在崗和脫產的強化教育。職業教育主要由學校教育和社會公共及企業內的職業培訓兩個部分組成。學校的職業教育主要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術知識的儲備,全程貫穿于所有學校的教育。在日本,近些年出現了大學畢業后不能直接成為社會的通用人才,所以部分畢業學生產生了還不如去參加專業的職業院校學習,學習實用的專業技術能力,來提高個人的競爭能力,這樣的情況出現也使得部分學生在選擇教育層次時候,選擇了職業教育。日本的職業教育最終能力標準是通過職業技能鑒定方式來獲得的。
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新加坡近些年提出了要超前的職業教育形式,保證國內的發展與世界經濟技術的發展中能達到同步,新加坡的職業教育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能培養出世界級的工人。對參加學習的學員不只是單單注重就業前的崗位教學,更注重的是學員的可持續性教育和訓練機會,提出了以工業為基礎的訓練計劃,并學員頒發相應的新技術和能力的證書,最終考核是由學校的畢業考核和行業發證來實現的。
通過對以上國家在職業教育制度的介紹,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對各行業的關鍵技術性人才需求非常大,這就要求我們這些職業教育工作者能拿出一套適合我國職業教育的制度和模式。近些年,國家領導干部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許多重要指示和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6月就對現階段職業教育發展方向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性意見,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的含義中對中國的職業教育特點和發展都有了明確的要求。
現階段,我國的職業教育正在逐步完善,各地區甚至各個職業教育的學校都是根據各自的資源和地區發展的特點制定相應職業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特點就是能在短期內快速的適應社會和行業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優點,這種區域的職業教育特點通過整合就會產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模式。
現階段國內的教育制度提出了理論和實踐要相互結合、注重實踐教學,可是從我國的職業教育資源和現實情況來看,要做到真正的工學結合還是比較困難的。大多的職業教育學校從學生的入學之初,就為學生制定了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所有學生都采用這種提前制定好的的模式進行培養。這種教育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優勢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首先,我們受限于傳統觀念的影響,有部分學生在升學考試中就對該專業沒有明確的理解,更是對專業的將來發展方向和就業崗位沒有清晰的理解。這就導致了學生入校后的學習沒有針對性,只是應付相應的學業考試,從而造成了將來就業方向選擇的困難。
該次提出的“分層次教學模式”就是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優勢及個人的興趣愛好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
“分層次教學模式”主要是對學生的綜合衡量,針對個人特點和優勢,采用三級或更多級別的教育模式。具體來說,對于本專業的優等生,采用更專業的教育方式,來提升該部分學生的專業理論和技能學習,可以將這部分學生培養為行業拔尖人才;對于大部分的本專業人才應制定專業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畢竟在日后的工作崗位只有部分學員才能成為行業精英,可是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就是能培養出適合行業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對于這部分學生就要注重基礎性技能訓練,保證將來就業的穩定性;而對于少部分明確要改行或從事其他與本專業不相關的其他工作崗位,采用最基礎的理論學習,達到課程的基本要求即可,使這部分學生能達到本專業的畢業考核標準即可。
當然,對于現階段的我國職業教育狀況來說,采用“分層次教學模式”確實存在很大的難度,現在將實際教學中的難點解析如下。一是大部分職業院校的師生比很難達到相應的要求,有些職業院校師生比嚴重失調,特別是技能訓練教師,很難滿足實際教學的需求;二是學校的教學資源,不能滿足市場迅速發展的需要,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存在著教學資源更新較慢的問題,不能和行業、企業無縫對接,我們普遍的教學設備更新時間為10到15年,有些偏遠地區的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設備更新甚至更為緩慢,可是現階段的行業、企業設備更新速度遠遠高于各高校的速度。三是教學教師的知識更新較慢,我國的職業教育教師多數為理論性教師,在平時授課中不能把一線工作崗位的實際工作技術要求和技術特點引入課堂,這樣無疑對學生的知識傳授方面有一定的弊端。
縱然現階段我們職業教育發展面臨很多的困難,但是作為職業教育的工作者,我們一定要堅信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大力投入,我們的職業教育會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會為我國的經濟建設發展培養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袁兆億,張謙明,常洪軍.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及特點科技管理研究,2008(5):157-160,ISSN:1000-7695.
[2]孫琴.從德國“雙元制”看我國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7(11):169-170,ISSN:1673-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