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玉敦
【關鍵詞】 數學教學;合作學習;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4—0063—01
一、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合作學習運用越來越廣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組織學生使用合作模式,能充分調動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建立自我價值意識,有利于小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在相互間的合作中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時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至關重要。
二、明確學生主體地位
為保證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要將合作學習模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持續刺激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前提則是確保分組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要對班級的每個學生認真了解、綜合評價,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性格特點等來分組,突出學生的特長、鞏固學生的弱項,從而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成績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筆者所教授的四年級學生為例,此階段的小學生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質變”階段。在這一“關鍵年齡”時期的小學生,選擇合作對象進行學習活動時,同關系較好的同學組隊和選擇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組隊的傾向性依然存在。筆者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學生個體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學生性格,并將其作為分組的重要依據,堅持組間相類似、組內有差異的原則,對班內學生進行小組劃分。進行分組時,要將學習小組人數控制在6人左右,這是便于合作學習進行的合理人數。小組人數確定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在小組內的任務,推選出組長、信息記錄員、操作員、監督員等,確保合作學習有效進行。
三、合理規劃教學過程
當下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小組合作模式并不能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在合作模式中應當一直處于引導者角色的教師,很容易在教學過程中陷入傳統教學方式中,無法擺脫說教者的角色定位。為實現合作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性,教師要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并根據教學活動進行實時轉換。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始階段,要調動起小組內學生合作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以教學內容為基礎,提出與小學生日常經驗有關聯的生活場景,讓學生能較快進入教學情境。教學活動進行中,教師要明確學習目標,分解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整個學習活動當中。
以“角的度量”一課的教學為例,課程開始講述線段、直線、射線,教師帶領學生理解概念,就三者的相同和不同進行小組討論,并與課本內容進行對比。隨后的小測驗又進行小組合作討論,由學生進行回答和評析。學生任務明確,能朝著一個目標努力。既深化了學生數學知識的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小組內的學生明確任務分工,以保證分組合作的有效性。
四、完善評價體系
評價環節是教學活動的最后環節,也是對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效果的檢驗評析階段。新課改背景下,建立健全的小學教育評價機制,除了對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評價之外,還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教師要探索并使用多種評價方式,就小組探究成果、學生課堂表現、學習成績等內容進行評價。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就自身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引導學生進行互相評價,對組內成員和組外同學進行評價;教師進行評價,對表現好的小組進行點評,對出現問題的小組進行分析。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教師仍然要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習本身的同時進行思想教育,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評價體系,通過鼓勵和表揚,讓學生樹立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分組合作模式,順應了新課改背景下豐富教學方式、推動課程改革的大趨勢。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學習模式,能不斷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協作學習能力,從而實現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同時也能拉近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能融合人際關系,增進師生和同窗之誼。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