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軍
【摘要】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始于2005年,其為豐富國內投資渠道,創造了一定的條件。然而這些年來,隨著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品種的不斷增加,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不僅擾亂了國家的金融秩序,還有可能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鑒于此,人民銀行與銀監會2017年11月17日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業內稱資管新規),對于規范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業務范圍、規避金融風險、降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都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本文將結合資管新政,對于理財產品要求,并從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入手,進而提出發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產品的建議。
【關鍵詞】銀行 理財產品 現狀 建議
據2017年中國銀行業理財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56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數9.35萬只;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較年初增加0.49萬億元。可見,國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業務呈如火如荼的勢態增長。然而,資管新規推出以來,在銀行理財產品的不斷增長的背后,就其本身的現狀進行分析能夠發現其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只有很好的對其解決,才能能夠促進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健康成長。
一、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的現狀
1.從業理財產品業務的機構眾多。理財產品對于銀行來說可以說是其創造利潤的一項較為重要的業務,其可以通過對外募集的方式取得投資者的投入,然后去投資一些金融產品,從中獲取利潤。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理財產品可以在表外列示,可以規避上級監管。有了上述的優點,商業銀行對于理財產品可以說是趨之若鶩。以中農工建交五大商業銀行為例,其擁有著大量的理財產品。除此之外,國內的其他正規金融機構也開展著投資理財的業務,可以說都在搶著做這塊“蛋糕”的生意。
2.投資者對于理財產品興趣較為濃厚。從目前國內的金融市場行情以及金融產品來看,坦率地講我國的金融投資渠道還是較少的。而從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來看,呈現出利率較高,并且保本保息的產品較多的特點。由于信息不對稱及大多資金閑置人的投資能力較差等特點,使得許多投資者愿意將其資金交給投資專業性更強的信托投資機構管理,為其賺取利潤。同時,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很多投資人利用互聯網+開展一些理財業務。比如,B2B網貸平臺業務,其為擁有閑置資金卻找不到好的投資渠道的人員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平臺,讓其可以將資金借度予資金需求者,從而賺取一定的利息。初此之外,還有諸如余額寶以及理財通等產品,都屬于理財產品的范疇,雖然其不是出自商業銀行。
(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問題
1.理財產品存款化較為嚴重。理財產品之所以銷售的好,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期限較短。目前很多理財產品的期限大多在1-3個月之間,如此短期限有攬儲的嫌疑;其二,保本產品較多。由于商業銀行為了吸收更多的理財產品,往往承諾投資者保本、保息。這樣一來,許多投資者都愿意將閑置資金投資于理財產品。然而,問題是理財產品作為一種金融衍生工具其是具備一定風險性的特性的,但是銀行多半以保本的形式銷售理財產品的假象,給許多人造成理財產品等同于存款的假象。而一旦由于投資市場出現較大變化,使得投資的產品無法到期按事先承諾的那樣還本付息,應很容易給銀行的信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許多銀行迫于無奈而不得不采取滾動發行等辦法,從而最終將投資的風險轉嫁給了國有資產。
2.資產管理經驗缺乏。資管新規出臺以來,要求商業銀行本身成立獨立其之外的資產管理機構。多數銀行按規定設立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產管理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90 天以內的銀行理財產品在過渡期限內將逐漸由資產管理子公司發行的貨幣市場基金代替。這意味著,銀行資管子公司將與有多年操作經驗的公募基金業者直接交鋒,銀行自身的投、研能力和凈值管理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有待加強,初期的勝算不大。因而,對于銀行的資管機構來說,由于其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以后,需要其獨闖江湖了,在其缺乏相關的資產管理經驗的前提下,如何能夠提升資產管理水平,并為投資者賺取一定的利潤。
二、發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產品的建議
資管新規在2017年年末推出以來,對于規范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起到規范的作用。其中要求封閉式管理資產的產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非保本銀行產品歸類于資管項目、要杜絕滾動發行、以及提高剛性兌付能力,同時須按照市值計算并披露理財產品的凈值,確定申購、贖回價格要求,鑒于上述的管理要求,對于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產品來說,應該從提升自身的資管效率及經驗、加強對于理財產品的披露、界定理財產品的性質等方面做起。
首先,提高其資產管理經驗。資管新規強調銀行要成立獨立的資產管理機構,對其所掌管的理財資金進行對外投資,并獲取收益。這樣一來,其要面對來自于各類基金投資機構的挑戰,其能否在紛繁復雜、競爭激烈的資本市場、證券市場中站穩跟并取得勝利,對其來說是一個較為嚴峻的問題。因而,資產管理機構應該提高自身投資管理經驗,有效規避投資風險,為投資人及商業銀行賺取更多的利潤。
其次,有效界定理財產品性質。資管機構在對外出售理財產品時,應該對于投資人加強其投資風險提示。首要問題是要界定理財產品性質,讓投資人深刻的感受到理財不同于儲蓄存款,其是有著一定的風險性的。另外,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理財產品將改為開放性、公募性產品,其與原先的理財產品有著很大的區別,這樣一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業績有可能會有一定的下滑。同時,新規要求銀行高凈值客戶要與私募產品直接對接,這樣一來從客觀上將提升理財產品投資者的門檻。新規要求500萬元的“金融資產”的合格擁有者將逐漸變為現實。同時,資管公司還要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以起到提高廣大中小投資者風險投資的意識,要讓其清醒的認識到理財產品不同于儲蓄存款,其具備一定的風險性。要讓其切實的感受到“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的危機意識。
最后,加強保本理財產品的表內披露。資管新規實施以后,對于商業銀行下屬子公司的資管公司保本類理財產品的對外披露將更加規范。這是因為,在以前監管部門對于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財務信息的對外披露沒有嚴格的要求,一般都是在表外披露。這樣一來給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的監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同時也容易出現因為監管不力增加金融風險發生的機率。未來的趨勢將一些指數或與其他標的相掛鉤的結構式產品,將以結構式銀行存款的形式在財務報表內披露,從而將其視為存款管理,納入存款準備金及保險金的范圍管理。
參考文獻
[1]徐國澤.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研究[D].安徽大學,2017.
[2]程鵬亮.監管新規對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基于理財業務盈利模式的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