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商務在我國的蓬勃發展也為公共治理提供了不同以往的企業主體,“龐大”的跨區域互聯網企業在公共資源方面擁有超能力,甚至影響了本應由政府來掌握的公權力的實施,公共治理實施留下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互聯網企業的合并膨脹趨勢出發,探索互聯網企業膨脹對公共治理提出的挑戰。提出明確政府在治理中的職責問題,并認為政府和互聯網企業在公共治理領域合作用避免的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 企業膨脹 公共治理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提出并推動了與政府行政管理以及帶有官僚行政色彩的公共管理不同的公共治理管理范式。運用公民社會與善治等理論,從國家與社會多元治理的角度來探討公共管理中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互動協作問題。在這一理論視域下,各級政府、私人組織、NGO、社團、企業都被納入到公共治理的主體范疇,倡導構建政府的主導下的公共組織、私人組織、個人與社會共同參與形成的網絡治理模式。電子商務在我國的蓬勃發展也為公共治理提供了不同以往的企業主體,“龐大”的跨區域互聯網企業在公共資源方面擁有超能力,甚至影響了本應由政府來掌握的公權力的實施,公共治理實施留下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種零和博弈問題逐漸顯露的背景下,研究公共治理模式的實施,對推動公共治理理論與我國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有較大的意義。
一、共享經濟等互聯網經濟膨脹對公共治理提出的挑戰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互聯網企業的膨脹化趨勢。由于互聯網企業的特殊性,不同于傳統企業可見的邊際效益控制的傳統企業的發展規模,互聯網企業并沒有表現出邊際曲線的變化趨勢,互聯網行業頻繁出現大規模的并購,如滴滴與快的、58同城與趕集、美團與大眾點評、攜程與去哪兒、貓眼與微影時代、餓了么與百度外賣等知名互聯網企業先后實現合并。這些并購催生出了體量巨大的行業龍頭企業,不僅出現了市場性壟斷,也控制了大量公共生活的資源,產生眾多設計國計民生問題的超級平臺。如美國亞馬遜控制了電商35%以上比例、80%以上的社交在facebook上完成,滴滴、快的合并占據90%的市場,電子支付、娛樂、交通出行、購物都通過沒有政府授權、自然而然的形成壟斷互聯網公司。今天的互聯網公司擁有的活躍用戶所產生的動員能力甚至是一個國家、政府都無法具有的。這完全不同于前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政府授權下的公共治理模式,網絡平臺提供社會基礎設施是自然形成無政府授權,這種模式給今天的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政府公共資源被弱化,政府公共服務還需要求助互聯網企業。
(一)治理失靈挑戰
互聯網企業是依托internet、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的發展而發展強大的,這類企業關注宏觀管理,天生就注重數據庫的建設,大數據的搜集和分析,因此掌握了大量的數據。互聯網企業不僅能有效的搜集、整理這些大數據,同時更能發現其中的投資風口,加以管理利用。如近幾年來興起的云計算、區塊連技術就是建立在大數據運用基礎上的新技術革命。共享經濟等互聯網企業所掌握的大數據涉及公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阿里巴巴集團在公眾消費購物方面提供的超級平臺,滴滴在公眾出行方面的影響,騰訊在公眾交友和社交方面的影響,58同城提供的中介平臺,作用也不容小覷。甚至是政府也不得不依賴這些大數據做出決策,求助與互聯網企業。因此互聯網企業與政府在合作的同時也伴隨者嵌入公共管理鏈條的深化。成熟的市場經濟、完善的多元主體是社會適應公共治理的前提條件。成熟的市場經濟完善的多元主體要求公共治理主體的均衡性,而互聯網企業的這種膨脹確是不均衡的。中國房地產市場經常被中國公眾吐槽悅管控房價越高的問題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在這種政治生態背景下,一些應該由政府負責的、宏觀調控方面政府不能完全掌控,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公共治理模式中如何平衡治理性和靈活性將會是一種挑戰。
(二)責任挑戰
政商關系不能簡單地看成是政府官員和企業家之間的私人關系。在公共治理關系中就意味著政商雙方在互聯網公共空間里能夠很好地合作,同時這種合作是可監督、可公開的,而不是私下的、隱秘的交往關系。當前互聯網企業在各自領域的強大影響力應該引起重視。政府和互聯網企業需界定好各自的職責,展開在此基礎上的合作。如何避免互聯網數據對政治的干預、保護隱私和避免信息歧視、保證信息數據開放,在復雜的網絡組織背景下,這個問題更具挑戰性。
二、增強企業的責任意識,明確政府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公共治理的主導職責。
不同于原始秩序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一體化,在擴展的社會秩序中,伴隨著擴展的政治秩序和理性的官僚秩序的形成,政治、經濟秩序應該是分離的。政府和企業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各司其職,他們的關系應該是基于各自領域分工的基礎上的,即使治理領域的合作也應是基于各自擅長領域的擴展合作。公民社會中的社會治理中,政府應該承擔公共管理的領導者的職責而非追隨者。倡導重建政府主導下的非政府組織為主體的協同治理機制。明確職責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在社會中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為社會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無論從法理上還是職責上政府都應成為公共治理的主導者,多元中心治理模式必須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目前互聯網企業所擁有的流量、資本、以及在大數據、云計算方面建立起來的先天優勢應與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部們共享。因此另一方面企業應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明確政府與企業組織職責,形成“政府為主導,非政府組織為主體”的合作原則,是建立深入合作機制的必要前提。
三、政府和互聯網企業在公共治理領域的合作原則
在社會治理領域,政府與互聯網企業擁有廣泛的合作空間和合作前景。多元治理背景下,我國政府是公共利益的當之無愧代表,在社會治理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而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經濟等多業態下催生了龐大的企業體量,在數據、資金、流量、平臺以及所處業態領域的公民動員能力都可以作為公共治理的有效途徑,因此呼吁政府和互聯網企業進行多維互動,實現多領域和合作。在合作中應遵循的一些原則有:
(一)避免出現“公地悲劇”
“公地悲劇”是1968年,英國學者哈丁(Hardin)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公地的悲劇》的文章提出來的。是指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使用權,但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個人都傾向于過度使用,從而造成資源的枯竭。在多元幫扶制度下,公共幫扶資源也極易成為“無主”之地,成為各方組織利益爭奪的高地,因此需要科學劃分幫扶資源的類型和屬性,確定合作的邊界。關鍵問題還是確定哪些領域是可以社會化的,哪些是不能市場化的。有些公共資源、數據需要國家管控的,各級政府需承擔相應職責。可以社會化,也應切實做好管控的工作。
(二)避免出現“尋租”
擴展的社會秩序中,政府和互聯網企業在公共治理領域的合作還要注意政府官員與企業家的“尋租問題”。不斷膨脹的互聯網企業為公眾提供平臺的同時,也掌握了大量的公共資源。避免互聯網數據對政治的干預、保護隱私和避免信息歧視、保證信息數據開放等互聯網治理方面是值得思考的,同時基于互聯網數據的共享合作方面帶來的政府官員與企業家的關系問題也需加強監督。改革開放的過程,是政府官員和企業家大有作為的時代,也是政府官員和企業家很容易鋃鐺入獄的時代。改革開放的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這個過程給了企業家和政府官員較大的活動空間。公共治理環境的建設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官員和企業家的私下運作是非透明和缺乏有效監督的,互聯網時代雖然會更加透明化,公眾監督會加強但任然要防范政治官員與這些掌握較大的公共資源的企業家的非正常關系。
參考文獻
[1]毛壽龍.中國政商關系的理論邏輯與未來趨勢[J].人民論壇.2016,(10).
[2]榮朝和;王學成.厘清網約車性質 推進出租車監管改革[J] .綜合運輸.2016,(01).
[3]孫倩蕓.“互聯網+”背景下有效政府治理的模式淺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07).
[4]唐鈺淇.市場失靈與協同治理:共享單車的困境與發展趨勢[J].經貿實踐.2017,(09).
[5]黎慈.國外網絡社會治理的實踐與啟示[J].寧夏黨校學報.2016,(05).
基金項目:2017年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院級項目“‘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企業膨脹對公共治理的挑戰與協調整合路徑研究”。
作者簡介:杜娜(1983-),女,山西陽泉人,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