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林
【關鍵詞】 數學教學;快樂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4—0105—01
一位美國教育工作者看到我國教育現狀,如此來描述:“在中國的課堂,只見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桿挺直,雙手背后,雙腳并齊。老師講課的時候,學生們鴉雀無聲;老師提問的時候,學生們無聲地舉手的姿勢都是統一規范的。這樣的場面猶如到了軍營一般。讓人感到神圣與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和束縛。”反思我們的數學教學,教師對學生的種種束縛,使得學生沒有個性的張揚,沒有人格的塑造。“以人為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一輪課程改革為數學教學指明了方向,即應著眼于開放,喚醒學生的開放意識,使數學教學真正走向學生的內心,滋養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那么,如何使學生快樂自主地學習呢?
一、在玩中學習
新課程教學以“玩”貫穿始終,讓學生參與到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游戲、競賽等活動中,化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的數學為趣味性的活動。教師要善于利用豐富的游戲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讓學生越學越有勁,越學越愛學。
例如,在學習“百分比”的知識時,筆者和學生做了一個游戲:在一個布袋里放6個同樣的小球,分別標上1~6六個數字,教師和學生輪流每次從布袋中摸出2個小球。如果球上兩數相加和為偶數,學生贏。加起來和為奇數,教師贏。比賽結果教師贏的次數多,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并把各種情況一一列出,得知:和為偶數的有6種情況,和為奇數的有9種情況,教師贏的可能性占60%,學生贏的可能性占40%,所以教師贏的次數多。最后還指出,街頭巷尾的有些賭博活動,“坐莊”者使的就是這種騙術,不要輕易上當受騙。
二、利用問題教學
著名的科學家波普爾認為,創造思維活動是從問題開始的。實踐證明,很多時候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實踐、觀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設置一些懸念,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引導學生動腦思考。
如,教學“求最小公倍數”一課,生1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得到了12和18的最小公倍數后,生2提出:“為什么公有的質因數各取一個?”生3提出:“你為什么還要乘以各自獨有的質因數?”第三個問題的難度比較大,也是關鍵性的問題。這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再次研究探討,把36的質因數與12和18的質因數進行比較。這樣,學生憑借自己的認識,在教師的點撥下,創造性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三、鼓勵學生大膽求異
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給學生創設富有變化而且能激發學生新異感的學習情境,啟發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同時鼓勵學生敢于求異,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中:出示下題:“一根鐵絲正好圍成5分米的正方形,現在如果要改圍成長8分米的長方形,寬是幾分米?”學生一般能有以下兩種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通過引導,鼓勵求異,學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說明長方形的一條邊與一條寬是原正方形的兩條邊。
四、引導學生合作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學中,學生要根據教師提供的系統材料和問題展開研討和交流。這樣學習好的學生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中等學生可以得到鍛煉,學習較困難的學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指導,群體之間可以發揮互補作用。
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中“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有沒有關系”時,筆者讓學生拿出活動角,動手操作:
1. 使活動角變大,邊是不是也變長。
2. 使活動角變小,邊是不是也變短。
3. 用剪刀把角兩邊剪短,角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動手操作,剪活動角的邊,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跟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實踐證明:將學生緊緊地束縛在課本當中,讓他們圍著課本團團轉的教學,只會讓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心靈受到制約。因此,教師在依據教材的同時,更應沖破教材的束縛,引導學生進行開放式的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心靈得到了解放,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升。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