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氣污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大量研究結果表明,經濟增長與大氣污染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經濟增長是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空氣污染的加劇長期來看不利于經濟的增長,如何實現經濟在環境可持續的前提下實現經濟增長可持續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空氣污染治理效率和增強綠色金融對綠色產業的服務能力是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的重要路徑選擇。
【關鍵詞】空氣污染 經濟增長 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騰飛,隨著經濟發展而帶來的環境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2013年,“霧霾”一詞傳遍大街小巷,PM2.5也走入了人們的視野,空氣污染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熱議的話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當前的發展需要,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為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子孫后代的福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是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二、大氣污染與經濟增長關系文獻綜述
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是一對矛盾體,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的課題,也是政府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時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研究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時較為普遍存在的規律,李娟偉(2011)的實證研究發現,不考慮政策因素的影響,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仍處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的左端,即經濟的持續增長可能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因此,關于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根據李小勝(2013)對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污染排放與經濟增長存在因果關系,但是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只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即能源消費并不能導致經濟增長,因此,只有正確處理好經濟增長、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費三者之間的關系,發展低能源消耗、綠色低碳產業才能在保障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污染。當然,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規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李志國(2013)認為,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環境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是否存在,還是要取決于地區的數據以及衡量環境污染水平的指標的差異。吳丹(2010)對廣佛肇經濟圈的數據及指標進行了實證研究,分析結果表明佛山和肇慶兩個城市的經濟增長會導致環境污染的增加;而在各項污染物的排放中,工業廢氣排放量的平均貢獻度較大。彭文斌(2011)對湖南省的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發現,經濟增長是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環境污染對經濟增長具有反向作用,但具有一定的滯后效應。雖然各地區的規律并不完全一致,但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具有負面影響是可以肯定的。
近幾年的大氣污染帶來的影響十分巨大,陶穎(2007)研究河南省的經濟增長與大氣污染之間的關系發現,河南省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與其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王祎俊(2010)對北京經濟增長與大氣污染的關系作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經濟發展初期,由于對生態環境的忽視,使得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污染水平也隨之增加,之后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污染水平有所下降。因此,經濟發展不能一味的重視經濟增長的速度,環境成本也不容忽視,改變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促進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的對策建議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提出的重要改革政策,對于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優化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當前產業結構優化水平較低,所以要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加強第三產業對經濟拉動的主導作用。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就要化解過剩產能,降低工業企業的成本,提高產品的質量,保證產品的有效供給。投資結構中,第一產業投資占比增大,工業化進程加快使得第二產業投資急劇攀升,但是信息化發展投入較低,第三產業投資占比下滑。部分省份目前仍以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為主,其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還不太合理,因此需要轉變其經濟增長方式,加大第三產業的投資力度。
(二)提高空氣污染治理效率
空氣污染治理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提高河南省空氣污染的治理效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結構性污染問題嚴重,而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是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形成政策引導、市場主導的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第二,大氣污染的外溢效應比較明顯,受氣象條件、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大氣污染容易對鄰近地區產生負外部性,所以大氣污染的治理需要區域聯合治理,而非單獨治理;第三,政府要積極構建碳排放權交易平臺,為碳排放權交易的發展奠定基礎,雖然目前碳排放權在我國屬于試點階段,但是碳排放權交易勢在必行。
(三)增強綠色金融對綠色產業的服務能力
綠色金融的發展可以增強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對綠色行業的支持和保護作用,積極引導資金流向資源節約、綠色低碳產業,引導企業生產注重綠色環保。借鑒發達國家綠色金融服務綠色產業的經驗并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兩點建議,第一,政府要從政策、法規及貼息等方面對綠色產業和環保行業給予金融層面的支持,以保證綠色信貸資金能夠公平高效的運用;第二,要建立完善相關政府部門對環保項目的審核機制,以確保貼息等其他相關政策能夠準確有效地落實。
參考文獻
[1]李娟偉,任保平.協調中國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沖突的路徑研究——基于環境退化成本的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05):132-139.
[2]李小勝,張煥明.中國經濟增長、污染排放與能源消費間動態關系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實證[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11):25-34.
[3]李治國,周德田.基于VAR模型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實證分析——以山東省為例[J].企業經濟,2013,(08):11-16.
[4]吳丹,吳仁海.不同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VAR模型分析——基于廣州、佛山、肇慶經濟圈的實證研究[J]. 環境科學學報,2011,(04):880-888.
[5]彭文斌,田銀華.湖南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分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31-35+80.
[6]陶穎,王文華.河南省經濟增長方式對大氣污染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07,(10):38-41.
[7]王祎俊.北京市空氣污染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0,(S1):180-181.
[8]劉斌,張懷清.應用計量經濟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125-129.
[9]胡淑紅,趙艷,李荷娟.河南省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實證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7,(04):60-64.
作者簡介:王長春(1993-),男,河南商丘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