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情況下,并且廣泛接受外來文學影響而產生的新文學。無論是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上都有所創新,符合世界文學潮流的發展。本文將從中國近代文學的現狀及發展前景提出建議和期許。
關鍵詞:文學現代性;評價文學;對策分析;發展前景
作者簡介:李欣蓮(1970.8-),女,侗族,貴州江口人,本科,銅仁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01
中國現代文學,它是一個時代的分割點。它將舊時代文學思想及其理念與現代新時期的文學思想分割開來。在借鑒了西方先進文學的優點之后,我國文學從此進入新的時代。這樣的現代性文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確立了自身的合法性并宣布對古典文學的終結。
一、正確理解“文學現代性”
何謂“文學現代性”,這也是文學界時常談及的一個問題。文學創作者在學習和借鑒西方文學的先進思想時,不自主的將西方文學思想內化為自己的創作核心。這就出現一個問題,現代性文學越來越趨向于“西方化”,使得文學核心內涵發生偏移[1]。此外,現代性文學是在古典文學的基礎上進行成長而形成的。誠然,現代性文學更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以及讀者的期望,但這并不意味著現代性文學較古典文學更具有優越性。
又正如王萬森先生在《文學現代性的沖動與反思》一文中提及的那樣:“從現代性入手才能理清文學性的邏輯脈絡,才能揭示其歷史建構中的價值訴求。關于文學性的普遍主義和歷史主義之爭,并非對文學性的肯定與否定之爭,其間所強調的是文學性的存在形態,即文學性與現代化歷史的聯系,并進而探討文學現代性理論建構。”
二、如何解讀文學作品的價值
反顧我國文學近些年的發展,當它們逐漸擺脫漫長的歷史時代所加予的諸多桎梏之后,很快就在文學長河中熠熠生輝,顯得光彩奪目。但這也帶我給我們一個新的思考:該如何評價新時代文學本身的學術價值?文學作品是反映一個時代思潮的重要載體和媒介,我們大可通過對先前優秀文學的研究與解讀,去探索先輩們當時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的道德觀念。很多優秀的作品發人深省,并給讀者樹立了積極的價值觀。它們都一個共同點,即極具代入感,這種代入感使讀者很容易將自己化身為書中的某個角色,并漸漸將書中角色優秀而堅毅的性格內化成自身的。由此,讀者將平添一份優秀的品質,這種影響不正是文學作品價值的體現嗎?
當然,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創作者自身的感受是引導作品整體格調的重要因素,但在真正理解和評價作品價值時,我們不應該抽離作者本身的感受,而應該嘗試站在創作者的立場來理解,這對于正確理解文學作品的價值不可或缺。文學作品固可引導時代思想潮流,但正確的理解其深意又何嘗不是至關重要的呢?
三、網絡文學對現代文學的沖擊及期望
1.網絡文學的認知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網絡文學是傳統文學的“衍生”或“后代”,是以傳統文學堅實的基礎應運而生的,它以網絡為媒介,很快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中。網絡文學主以小說形式出現在讀者眼中,并且它是一種更為自由狂放的文學表述方式,它們不僅限于傳統文學的思維方式,更能以一種新奇而獨特的手法勾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但是由于網絡管理范圍太大,并缺乏專門的第三方管理者,這使得一些低俗、毫無營養價值的網絡文學也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2]。所以說,網絡文學是一把“雙刃劍”,它在造福廣大的讀者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良的隱患,但是我們不能劍走偏鋒,否認網絡文學。
2.二者的發展及期望
正如當初知名網絡作家韓雨山所說:“他以前的作品雖然有很多人喜歡,但不會真正被人們所銘記。就如同一陣小風,或冷或熱,最多只能給讀者帶來一時的感觸。而那些真正的文學才能成為經典,廣為流傳[3]。”越來越多的網絡寫手逐漸意識到,可能只有傳統文學的創作才是自身最高的追求。但是,網絡文學轉型傳統文學,就必須遵守其文學標準,這可能會使網絡文學失去本身的特色。誠然,這也許是傳統文學界希望看到的,但這對于網絡文學界來說無疑是一種損失,會使他們失去創作的精神自由。
就當今的文學格局而言,我們也未曾真正界定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差異,它們都在為創造新時代文學繁榮盛世努力著,且相互補充。我們也沒有必要再去爭論孰強孰弱,都是現當代文人的情感表述,只是在表述方式和傳播媒介上存在差別,我們更應該看到它們的合作共贏的時候。
四、結語
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牽動著華夏人民的心弦,它是在吸取國外優秀文化內涵后,結合自身優點凝聚而成的新時代文學。它的發展,從某些角度來說,體現著當代文人的思緒潮流,也體現著國人對國外文化的接受與學習,我們應對其發展滿懷期許。
參考文獻:
[1]阮娟. 世界與現代:世界觀念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生成[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韓君燕.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沖擊研究——以《后宮·甄傳》為例[J].名作欣賞,2016(03):150-151.
[3]王萬森.文學現代性的沖動與反思[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3(01):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