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桂林
【關鍵詞】 城鎮初中學生;減負;原因;誤區;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6—0032—01
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城鎮初中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復雜。隨著心理狀態的變化,他們表現出與父母關系緊張、心理壓力大等現象。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喜歡按自己的想法辦事,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評價。目前,全社會對城鎮初中學生學習問題仍停留在理論、觀念層面上,關注仍集中在學生的學習方面,對城鎮初中學生學習所承受的身心壓力缺乏有效的應對策略。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城鎮初中學生負擔過重的原因
1. 家長期望值高。家長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小到胎教大到成長計劃,家長都安排得有條有理,即便這樣也不能減輕家長的焦慮情緒。這種焦慮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可以被理解和接受,更能贏得家長的共鳴,這種集體無意識、不斷膨脹的期望,模糊了起跑線的根本問題。城鎮初中學生童年的缺失、與大自然的零接觸以及一切取決于分數高低的現象恰恰已經造成城鎮初中學生輸在了起跑線上。
2. 城鎮教師壓力大。社會總是用考試分數來衡量學校的優劣,家長也是以孩子能否考進重點學校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一直處于左右為難之中,一旦學生成績下滑或升學率下降,家長的埋怨、學校的責罰都會影響到教師以后的職稱和工資級別評定。為此,教師只能小心翼翼地在上級政策和學校對策中前行。
3. 社會要求高。在許多地方,教育部門像抓經濟一樣抓教育,用簡單的分數、升學率甚至高考狀元等指標來評價學校。而這種不合理的做法恰好又贏得大眾的認可,用人制度、就業制度所帶來的壓力出現在任何年齡階段的學生身上。
4. 學校任務多。學校是一片純潔的凈土,其任務是使受教育者得到人格和素質的完善,而眼下大部分學校已喪失了辦學初的教育理想,只關心分數、升學率,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就像學校設置的“副科”,處在可有可無的地位。將富有活力、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學生,通過用分數、升學率、就業率等統一的標準來衡量,最終使學校成為培養“高材生”的工廠。
二、減負背后的誤區
1. 校內減負,校外加壓。上級部門三令五申規范辦學行為整合課程結構,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教師也不斷減輕學生負擔,對此,家長卻極力反對,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給學生請家庭教師,送孩子去補習班、興趣特長班等成為所有家長的選擇。家庭教育學校化,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給學生的成長道路上又人為設置了一重障礙。
2. 過度模仿。西方發達國家的學生作業量少、課余時間多、負擔輕,但學生畢業之后依然很出色,這成為眾多學校追逐的標本。當前各地政府加大了減負的力度,對學生的在校時間、作業量、考試次數等等做了詳細的規定,很多學校不敢再“迎難而上”。這樣,學生有了足夠的空間、足夠的時間,但出人意料的是,學生不知道該怎樣利用這些時間和空間。
3. 減輕負擔。無論從政府、學校還是家長任何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都認為學生作業少了就達到了減負的目的,沒有從深層次挖掘減負的涵義,僅僅為了響應“減負”口號就降低了對學生的要求。其實,減負不僅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更要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三、解決策略
1. 優化課堂教學,改革評價機制。我們認為,必要的課業負擔是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所需要的,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社會化的正功能。在此基礎上,要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同時,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揮,讓學生感覺輕松的課堂氣氛也能達到甚至超越機械模式的效果。評價學校的質量、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不能簡單地通過幾個“率”來下定論,各個參與教育的主體都應接受實踐的考驗。
2. 分階段穩步推進。教育既要符合自身的特點,又要和學生的身體發展密切結合。從長遠來看,減輕學生負擔是大勢所趨,但由于眼下的改革機制尚不成熟,分段進行是確保穩定性,轉變決策是為了避免隨意性。
3. 家長、學校認識上的統一。家長、學校之間必然存在認識上的差異,但出發點是一致的,學校教育只有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相互補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學校要主動打開校門,打破以往家長單方面受制于學校的格局,與家長平等對話,讓家長從行動上真正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并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2017年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城鎮初中學生學習壓力減負及集體心理輔導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7]GHB1840)
編輯:陳富祥